于平
近日發(fā)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令社會震驚、國人悲慟。網絡上對于這一事件的討論,可謂鋪天蓋地。
然而,對于這場悲劇的討論,不少人都僅僅局限于道德批判層面。最初曾有訛傳稱,事故是“女司機逆行”惹的禍,開小汽車的女司機因此成為輿論攻擊目標,其素質、駕駛技術成為調侃對象,謾罵之聲充斥網絡。其后事件反轉,有官方消息稱,事故發(fā)生時,公交車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后沖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原先謾罵女司機的網民們,開始紛紛轉而為女司機喊冤,指責媒體造謠,卻無視媒體發(fā)布的信息,其實來源于政府有關部門。最終,官方調查認定,事故原因系一名女乘客與司機互毆,導致公交車墜江。女乘客又成為網民指責的焦點,其個人信息、照片遭到人肉搜索。伴隨著事件真相的不斷變化,道德批判的激情猶如過山車一般波瀾起伏,喧嘩一時。
將這場悲劇的發(fā)生歸結于公德、個人素養(yǎng),固然不乏道理,但如果止步于這樣的討論視角,未免流于膚淺,恐怕也難以對避免類似事件重演產生積極的影響。唯有從制度、法律層面,對這場悲劇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展開追問,才能找對癥,下對藥,避免重蹈覆轍。
比如,一輛10噸左右重的大巴,慢速沖向護欄,而護欄卻起不到任何阻擋作用,大橋護欄的標準是否應該升級?根據交通運輸部發(fā)布的《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特大懸索橋護欄防護等級宜采用八級,也就是最高的防護級別。但萬州長江二橋屬于特大型子母塔懸索橋型,卻并未達到這一標準。問題就在于,“宜采用八級”的規(guī)定僅是建議性的,而非強制規(guī)范。這種模糊的安全標準,或許已給許多大橋埋下了安全隱患。
再比如,因為政府有關部門誤發(fā)布“女司機逆行”的消息,一度導致社會誤解,并對無辜的女司機造成了嚴重傷害。需要追問的是,這一未經核實的消息,為何能輕易發(fā)布?而且,這一錯誤信息進入公共傳播渠道后,通過交警勘察,早就可以對此進行辟謠,但相關部門卻始終保持沉默,任由謠言傳播近五六個小時,直到社會輿論已沸反盈天,才遲遲發(fā)布糾正消息。那么,類似的重大事故的信息發(fā)布,是否可以從“一錘定音”改為動態(tài)的連續(xù)發(fā)布,以避免謠言傳播造成誤傷。
再有,公交車司機在駕駛過程中,遭到女乘客攻擊,卻沒有第一時間靠邊停車報警,而是與女乘客互毆,這是嚴重違反安全規(guī)則的行為。那么,缺乏情緒自控能力的司機,究竟是如何通過審核上崗的?對于諸如此類乘客干擾司機駕駛的行為,公交企業(yè)是否對司機進行過應對緊急情況的培訓?是否建立起規(guī)范的處理流程?有消息稱,萬州長江二橋嚴禁停車,違者將遭到重罰,這或許是司機不敢停車的原因所在。那么,對于公交司機基于安全因素而緊急停車的行為,是否應當有相應的豁免條款?
此外,乘客干擾公交車司機駕駛,甚至搶奪方向盤的新聞屢有所聞,法律應當如何加強對于司機的保護?現(xiàn)實中,一些公交車司機遇襲事件發(fā)生后,襲擊者受到了嚴厲處理,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但有些襲擊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例如前些年曾有天津一老者乘車時拉扯司機,導致公交車失控,9車相撞,但肇事者最終僅僅被“批評教育”了事。這種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不僅有損法治的尊嚴,不利于保護公共交通的安全,而且也在客觀上造成了肇事者的錯覺,縱容了其違法行為。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看似一起極端的個案,卻暴露了一系列的制度、法律問題。就社會層面而言,個體行為有著太多偶然性因素,也難以預料社會戾氣下人與人沖突的嚴重程度。但至少,可以從悲劇中吸取教訓,進而在制度和法律層面扎緊公共安全的籬笆,提升社會抗風險的能力,抵擋個體破壞性能量所帶來的沖擊。
重慶公交車上十幾條生命的逝去,令人心痛。但是,面對這樣的悲劇,公共討論如果僅僅聚焦于斥責個體,停留于道德批判,淪為一場從頭到尾的口水戰(zhàn),恐怕才是更大的悲劇。而防止這樣的悲劇重演,也正是全社會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