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自今年2月起,教育部等四部門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啟動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近期,教育部向社會宣布,截至5月23日,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128418所,整改培訓機構12251所,專項治理行動已取得初步進展。
校外培訓機構的教學模式大多缺乏創(chuàng)新,以短平快的應試提分為導向,其負面效應顯而易見。如此培訓模式,額外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令孩子們苦不堪言。一些學校老師熱衷于在校外培訓“淘金”,采用“留一手”的教學辦法,“課上不講課后講”,已影響到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大量培訓機構的收費不菲,每月動輒上千元的費用,給許多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可以說,正是這些怪象,促使有關部門下定決心,打響了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攻堅戰(zhàn)。
校外培訓的治理,非一日之功。雖然專項整治行動已歷數(shù)月,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校外培訓熱仍難言“退燒”。有媒體調(diào)查就發(fā)現(xiàn),一些校外培訓機構雖轉(zhuǎn)入低調(diào),但生意照舊。家長們也反映,不少機構只是將教材的封面撕了,改頭換面包裝一下,但培訓內(nèi)容依舊不變。針對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整改不夠積極,一些非法校外培訓機構轉(zhuǎn)為“地下”或化整為零等新動向,有關部門還需上緊發(fā)條,加大治理力度才行。
更應看到,就整頓校外培訓而言,單純的行政治理恐怕只能治標,要想徹底終結(jié)諸多亂象,還須觸及更深層面的問題。
校外培訓的火爆,不僅僅緣于一些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更有著深層原因。許多家長并非簡單地被培訓機構所裹挾,也不是不清楚校外培訓的弊端,更不是不愛惜孩子的身心健康。但為何明知是火坑,還要往里跳呢?這樣的現(xiàn)實,其實反映出家長們深深的焦慮。
這樣的焦慮,首先來自對校際差距的無奈。從內(nèi)心而言,沒有幾個家長愿意犧牲孩子的童年,將孩子“外包”給培訓機構。但家長們同樣深知,優(yōu)質(zhì)學校是稀缺資源,不通過補課“超?!卑l(fā)展,就無緣好學校的“掐尖”招生。為了得到好學校的入門券,不得不想方設法給孩子加壓開小灶。倘若各所學校都擁有優(yōu)質(zhì)均等的教學資源,家長和孩子又何苦如此折騰?
但殘酷的現(xiàn)實是,不同中學和不同小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校際差距。同一個城市,兩所學校哪怕只相隔一條街,教學質(zhì)量也可能是天壤之別。盡管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抹平校際間的差距,但是成效并不明顯。學區(qū)房高熱不下,就是一個明證??梢哉f,校際差距長期難以消除,正是“擇校大戰(zhàn)”的一大根源。而應試化的校外培訓正是生長于這樣的土壤之上。校際差距如果無法根本改觀,校外培訓也不可能走出扭曲生長。
另一方面,家長們的焦慮也來自對升學公平的擔憂。每一年的“擇校大戰(zhàn)”,金錢、權力、腐敗、潛規(guī)則等一幕幕故事都會重復上演。一些有關系、有背景的家庭往往占盡優(yōu)勢,通過共建生、條子生等或公開或隱秘的渠道,走進眾人仰慕的“牛校”。而普通平民家庭,只能爭搶剩余的名額,要想在這場爭奪戰(zhàn)中勝出,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孩子的成績。難怪有家長感嘆:“條子生、共建生,都是‘拼爹’的游戲,咱們玩不起,只能老老實實靠成績,一步一步來博取學校歡心?!?/p>
應試化的校外培訓,正是看準了平民家庭的這一痛點,才得以快速發(fā)展壯大。不難預見,只要以權擇校、以錢擇校依然不能絕跡,升學就難免繼續(xù)成為每個家庭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動員。只要孩子升學無法得到真正的機會公平,優(yōu)質(zhì)學校招生不能實現(xiàn)全面公開透明,那么家長們也不可能告別“分數(shù)崇拜”,校外培訓的繁榮仍會或明或暗地延續(xù)。
毫無疑問,校外培訓無序和違背規(guī)律的各種亂象,只是表象,教育公平的迷失,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繼續(xù)加大校外培訓的治理固然必要,但如果學校間的教學資源和質(zhì)量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如果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難以保障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那么,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范培訓市場的努力很可能大打折扣。家長和孩子對于校外培訓的熱衷,其背后是對教育公平的焦慮和渴望,如何拿出更多治本之策,打消這樣的焦慮,滿足這樣的渴望,有關部門還須拿出更多的智慧、勇氣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