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藥是指與原專利藥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癥上相同的一種仿制。電影中,印度的仿制藥跟正版瑞士格列寧藥效相差無幾,但是價格卻是20倍的差距,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專利的問題。新藥上市,其專利保護期一般有20年,保護期內其他企業(yè)不得仿制;到期后,其他國家和制藥廠即可生產仿制藥。1984年,美國國會為了節(jié)省醫(yī)療保險開支,通過《藥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補償法案》,正式開啟仿制藥時代。此后,仿制藥迅速得到各國政府廣泛支持,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
在印度,政府對仿制藥實行“強制許可”,仿制藥廠可直接繞過研發(fā)階段,在原研藥新藥上市3個月內就能制成仿制品,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1970年,印度通過專利法,將藥物專利分為產品專利和方法專利,專利藥價格高于民眾正常支付水平時,無論該藥品的專利保護期是否結束,都允許該種藥物被仿制。同時,該專利法還大幅縮短了藥物專利的保護時間。有了政策的庇護,印度的仿制藥市場開始迅猛發(fā)展,在新藥引進方面也縮短了與歐美國家的時間差距。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印度有10500個制藥單元(工廠),3000多家藥企。從規(guī)模上看,印度藥品市場規(guī)模約占全球市場2.4%,生產的藥品數量占比為10%。2016年印度藥品市場規(guī)模為275.7億美元,2011—2016年印度藥品市場規(guī)模年均增速為5.64%,受多方面的利好等因素影響,預計2015—2020年市場將保持12.89%的年均增速,2020年印度藥品市場規(guī)?;蜻_到550億美元。由于仿制藥價格低廉,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患者也選擇到印度就醫(yī)或治療,印度由此被稱為“世界藥房”。截至目前,印度生產了全球20%的仿制藥,制藥業(yè)已成為印度經濟的支柱之一。
由于原研藥的研發(fā)時間及成本等因素,很多進口藥在中國賣到全世界最貴,即使去掉關稅和增值稅,價格也很難與美國持平。
有媒體作過調查,一盒120片的格列衛(wèi)在中國內地每盒的售價約為23000—25800元,同樣按人民幣算,美國的售價約13600元;澳大利亞的售價約10616元。而在印度與格列衛(wèi)藥效相近的仿制藥售價僅為幾百元人民幣。
2016年以來,原國家衛(wèi)計委、人社部針對部分專利、獨家藥品,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和國家醫(yī)保目錄談判,第一、二批談判目錄共有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并已全部納入國家醫(yī)保目錄。這39個談判品種中,有17個抗癌藥。
以被譽為乳腺癌患者“救命藥”的赫賽汀為例,在納入通過第二批國家談判進入醫(yī)保目錄之后,這款每支零售價高達2萬多元的藥,經過談判,每支藥品支付標準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
為了公共健康,國際上,南非、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曾實施過藥品專利強制許可,大多是針對傳染性疾病藥品,如艾滋病、結核病等疾病的二線藥物、固定劑量復方制劑和兒童制劑的仿制藥。2006-2008年,泰國政府批準了多個藥品專利實施強制許可,包括心血管藥物波立維以及弗隆、塔西法和泰索帝3個抗腫瘤藥物。
2018年以來,從全國兩會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到藥企考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至少4次談及抗癌藥降稅。按國務院要求,自2018年5月1日起,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6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確定: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對治療罕見病的藥品和防治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藥品簡化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資料等直接申報上市,監(jiān)管部門分別在3個月、6個月內審結。將進口化學藥品上市前注冊檢驗改為上市后監(jiān)督抽樣,不作為進口驗放條件。
各地方政府也快速出臺了相應政策,減輕患者負擔。例如,北京明確將36種談判藥仿制藥納入市醫(yī)保目錄,并且以仿制藥和談判藥最低市場銷售價作為定價標準;河南、天津、海南、寧夏等22省明確要求國家談判藥品不納入藥占比或單獨核算要求。毫無疑問,相關政策切實減輕了重疾患者的診療負擔。
質量與原研產品一致,價格還要便宜三分之一,數量巨大的患者在迫切等待——但醫(yī)院卻寧愿選擇更貴的原研藥,其背后的直接原因只是三個字:藥占比,即病人看病的過程中,買藥的花費占總花費的比例。
2015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完善公立醫(y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對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建立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價格談判機制。談判結果在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上公布,醫(yī)院按談判結果采購藥品。建立藥品價格談判機制,就是讓藥品價格的利益相關方對某一藥品價格問題展開交流和討論,以期達到一個雙贏談判結局的過程。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建立藥品價格談判機制,是未來我國藥品集中采購領域的重要工作。
2016年5月20日,原國家衛(wèi)計委公布了《關于公布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結果的通知》,三個最終入圍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的品種中,就有由阿斯利康生產的吉非替尼原研產品易瑞沙。根據當時的文件規(guī)定,各地在2016年至2017年的采購周期內,對三個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品種將不再另行組織談判議價,且鼓勵優(yōu)先采購和使用談判藥品。但由于納入藥品價格談判的品種絕大多數都是跨國藥企的原研品種,且各地在執(zhí)行將談判藥品不納入藥占比的政策時,并非以藥品的通用名為標準,而是以具體的商品名為標準,這就使得日后相應產品的仿制藥在進入市場與其競爭時,直接面臨著巨大的醫(yī)院準入難題。
2018年4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意見》分為“促進仿制藥研發(fā)、提升仿制藥質量療效、完善支持政策”三個部分,鼓勵仿制藥研發(fā)。通過落實稅收優(yōu)惠政策和價格政策等,調動企業(yè)提高藥品質量的積極性。
《意見》明確藥品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路徑。依法分類實施藥品專利強制許可,提高藥品可及性。鼓勵專利權人實施自愿許可。具備實施強制許可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可以依法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強制許可請求。
在國家出現重特大傳染病疫情及其他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或防治重特大疾病藥品出現短缺,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或公共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等非常情況時,為了維護公共健康,由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會同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等部門進行評估論證,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實施強制許可的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依法作出給予實施強制許可或駁回的決定。
落實現行稅收優(yōu)惠政策,仿制藥企業(yè)為開發(fā)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產生的研發(fā)費用,符合條件的按照有關規(guī)定在企業(yè)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
仿制藥企業(yè)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仿制藥企業(yè)工藝改造。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出臺支持仿制藥產業(yè)轉型升級的政策,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續(xù)推進藥品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形成藥品價格的機制,做好與藥品采購、醫(yī)保支付等改革政策的銜接。
堅持藥品分類采購,突出藥品臨床價值,充分考慮藥品成本,形成有升有降、科學合理的采購價格,調動企業(yè)提高藥品質量的積極性。加強藥品價格監(jiān)測預警,依法嚴厲打擊原料藥價格壟斷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
藥品專利保護與公共健康存在沖突。藥品對于健康權的保障尤為重要,專利保護激勵著新藥的研發(fā),但是同時也形成市場壟斷,使發(fā)展中國家和最不發(fā)達國家的病患難以及時、充分獲得急需藥品,公共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要從根本上解決公共健康問題,需要充分運用TRIPS協議和多哈宣言的各種靈活性措施,同時醫(yī)藥產業(yè)必須走創(chuàng)新之路。印度對于藥品實行強制許可的理由也正在于此,這些藥大多是救命藥,窮人如果買不起藥就相當于等死。
有關學者研究發(fā)現,德英韓澳的專利藥價格談判管理模式雖不盡相同,但為平衡各利益相關方的價值訴求,都引入了權力制衡的管理體系、取向多元的評估模式和公平透明的博弈程序。根據我國藥價管理改革現狀,在構建法治化的專利藥價格談判體系的基礎上,引入定量化的評估工具并加強對于談判企業(yè)的權利救濟等相關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專利權和公共健康權的沖突解決需要患者、專利權人、制藥公司、公眾等各方的支持。
當某種藥品涉及到公共健康,國家可以對其研制、生產、銷售實行特殊政策。需完善專利許可制度、實施強制許可的條件規(guī)定兜底條款、公益專利政府購買制度、政策扶持制度等。
1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做好改革工作意義重大。要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知識產權對外轉讓有關工作辦法(試行)》。
會議指出,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要從群眾需求出發(fā),把臨床必需、療效確切、供應短缺、防治重大傳染病和罕見病、處置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兒童用藥等作為重點,促進仿制藥研發(fā)創(chuàng)新,提升質量療效,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更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用藥需求。
會議強調,加強和規(guī)范科學數據管理,要適應大數據發(fā)展形勢,積極推進科學數據資源開發(fā)利用和開放共享,加強重要數據基礎設施安全保護,依法確定數據安全等級和開放條件,建立數據共享和對外交流的安全審查機制,為政府決策、公共安全、國防建設、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 2008 年《專利法》第 50 條規(guī)定,為了公共健康目的,對取得專利權的藥品,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制造并將其出口到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國家或者地區(qū)的強制許可。
2017年10月,兩辦《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yī)療器械創(chuàng)新的意見》(廳字〔2017〕42號)將“建立上市藥品目錄集”“探索建立藥品專利鏈接制度”“開展藥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試點”“完善和落實藥品試驗數據保護制度”作為促進藥品創(chuàng)新和仿制藥發(fā)展的重點舉措。
其中,完善和落實藥品試驗數據保護制度提出:藥品注冊申請人在提交注冊申請時,可同時提交試驗數據保護申請,對創(chuàng)新藥、罕見病治療藥品、兒童專用藥、創(chuàng)新治療用生物制品以及挑戰(zhàn)專利成功藥品注冊申請人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試驗數據和其他數據,給予一定的數據保護期,數據保護期自藥品批準上市之日起計算,數據保護期內,不批準其他申請人同品種上市申請,申請人自行取得的數據或獲得上市許可的申請人同意的除外。
藥品數據保護制度是一種通過賦予創(chuàng)新藥企業(yè)(權利人)在數據保護期內對藥品試驗數據享有獨占權,從而鼓勵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及申報的特殊制度:在數據保護期內,藥品監(jiān)管機構不得依賴權利人的數據批準其他申請人就已有國家標準的相同品種提出的仿制藥申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yī)療器械創(chuàng)新的意見》(廳字〔2017〕42號)有關要求,促進藥品創(chuàng)新和仿制藥發(fā)展,完善藥品試驗數據保護制度,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組織起草了《藥品試驗數據保護實施辦法(暫行)(征求意見稿)》,并于2018年4月26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藥品創(chuàng)新保護方面,對在中國境內獲批上市的創(chuàng)新藥給予6年數據保護期,創(chuàng)新治療用生物制品給予12年數據保護期。
《征求意見稿》對上述兩辦文件進一步落地深化,明確:“使用在中國開展的臨床試驗數據,或在中國開展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在中國境內申請上市或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qū)同步申請上市的藥品或治療用生物制品,批準上市時分別給予6年或12年數據保護期;利用在中國開展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在中國申請上市時間晚于在其他國家/地區(qū)申請上市的,根據情況給予1至5年數據保護期,晚于6年的不再給予數據保護期。對于使用境外數據但無中國患者臨床試驗數據申請新藥上市的,給予上述計算方法1/4時間的數據保護期;補充中國臨床試驗數據的,給予1/2時間的數據保護期。”
2018年5月,國家藥監(jiān)局、國家衛(wèi)健委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優(yōu)化藥品注冊審評審批有關事宜的公告》,提到對于境外已上市的防治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以及罕見病藥品,進口藥品注冊申請人經研究認為不存在人種差異的,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直接申報藥品上市注冊申請。
對于本公告發(fā)布前已受理并提出減免臨床試驗的上述進口藥品臨床試驗申請,符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及相關文件要求的,可以直接批準進口。
2018年7月10日,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了《接受藥品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指導原則》,認可創(chuàng)新藥的境內外同步研發(fā)在境外獲得的臨床試驗數據,以及具備完整可評價的生物等效性數據的在境外開展仿制藥研發(fā)數據。
國家藥監(jiān)局認可的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評判標準包括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可溯源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人種差異研究。
對于用于危重疾病、罕見病、兒科且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藥品注冊申請,經評估其境外臨床試驗數據屬于“部分接受”情形的,可采用有條件接受臨床試驗數據方式,在藥品上市后收集進一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用于評價。
這兩大政策的出臺,業(yè)界認為這是放開進口注冊5.2類的標志,特別是多年沒有獲批的號稱價格低廉的印度仿制藥將有望獲批。
(本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