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表現(xiàn)為世界各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緊密聯(lián)系。當今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qū))都已經(jīng)不同程度地被卷進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在悄然影響著現(xiàn)實世界,包括教育。為此,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應與時俱進地站在全球化視野的高度,正視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足之處,既要恪守中國立場,又要超越地域局限,培養(yǎng)擁有世界情懷的中國公民。
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也以各種形式參與到全球化進程當中。例如,大型跨國企業(yè)進駐中國本土、中國制造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中國游客的足跡正在遍及世界上許多地區(qū)、前往發(fā)達國家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日趨低齡化……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但學校正在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明顯滯后于時代的需要:一是教育視角上多局限于國內;二是教育內容上偏重突出優(yōu)越性一面;三是教育方法上形式化傾向嚴重。
長期以來,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傾向于回顧中國近代以來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重視培養(yǎng)青少年的歷史性愛國情感。誠然,我國的近代史伴隨著中國人民反抗西方列強殖民中國的過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性勝利尤其鼓舞中國人的愛國情感,以此為背景的影視作品至今仍擁有廣泛觀眾。但是,在“冷戰(zhàn)”思維的影響下,我們實施的愛國主義教育總是與對抗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連在一起,這顯然有違全球化的潮流和要求,而且,對于中小學學生而言,“先入為主”的敵對意識也不利于其成長為一個開放、包容、合作,擁有世界情懷的中國公民。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視角逐步走出近代史視域,但是,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則比較多地聚焦于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對于國家制度的認同感上。無論是課本呈現(xiàn)的知識內容,還是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都偏向于強調我國自然環(huán)境方面“地大物博”、歷史文化“光輝燦爛”、社會制度無比優(yōu)越等等。在這樣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中國人,一旦他們走出國門,看到其他國家的優(yōu)勢的時候,無論在認知層面,還是在體驗層面,他們都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內心深處變得無所適從。
在教育方法上形式化傾向嚴重。例如,國內一些中學熱衷于組織所謂的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之類的活動,一些學校紛紛組建模擬聯(lián)合國社團。事實上,在這類活動中學生們多是紙上談兵,對于世界各國人民的真實生存狀況缺乏真實了解,提出的行動方案很多不切實際?;隈R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關鍵不是以不同方式去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這就迫切需要實踐的力量。
全球化時代是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每個人都以不同方式嵌入其中。正視以上愛國主義教育的局限是重構學校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培養(yǎng)擁有世界情懷的中國公民的前提條件。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傳統(tǒng)的國內視角轉變?yōu)橹袊龅氖澜缫暯?,既呈現(xiàn)“我們”對于中國與世界的認知,也呈現(xiàn)“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換言之,在全球化語境下需重新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重新理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學校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適應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需要的合格公民。當前,學校教育在培養(yǎng)公民的國家意識方面,不但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優(yōu)越性,更要理解到中國國情的復雜性,以突破狹隘的民族主義局限性。我們必須直面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種觀念博弈,面對利益沖突之時要有大格局觀。事實上,這里的“大格局觀”即以一種全球化視域,超越“傳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化束縛,以“國家認同”為核心,培育具有全球視域的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這樣的公民既擁有理性愛國之心智,又能夠身體力行地落實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發(fā)展的全球公益行動。從學?;A教育階段開始,我們要著力培養(yǎng)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公民、具有國家意識的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并非意味著一個人沒有國家,但是,一個人對于自己的國家必須有某種反思性的距離。每一位中國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重要的是用愛去跨越界限,而不是人為地強化各種界限并制造新的界限。從這個意義上說,愛國主義教育是要以愛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世界豐富性的理解并感受人類共同體的價值與人類生命的意義。
歷史地看,愛國情感是各民族的人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的熱愛之情。這種對祖國的忠誠與依戀最重要的源泉來自于我們對于生活共同體提供的“聚成一體”的道德生活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承認愛國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偏愛,就像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愛。在異邦生活之時,我們對于母語和鄉(xiāng)音的留戀、對祖國同胞的親近、對故鄉(xiāng)的熱愛與責任,如果不是出于偏愛,一切似乎都難以想象。
在全球化時代,不同地區(qū)之間的人們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在此前提下,歷史上形成的愛國情感作為一種偏愛,可能會滋生出狹隘心態(tài),限制我們與其他國度人們的正常交流與交往。但是,正是這種“偏愛”情感也蘊含著理解他人的前提,換言之,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正是理解他人愛國情感的前提,這正是愛的“交互主體性”顯現(xiàn),也是愛的共通性。從愛中國到愛世界、愛人類,正是全球化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休戚與共情感的延伸。在愛自己祖國的基礎上,理解不同民族的人們對于祖國的熱愛,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需要,愛國與理解異邦風情具有同一性,愛國與愛人類共同體具有情感共通性,這也構成我們理解國際社會問題的情感基礎。
【朱曉宏,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