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黃 豆
《廣雅》:“大豆,菽也。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贝蠖?,有黑、黃兩種;黑的叫黑豆,黃的叫黃豆。我只寫黃豆,我喜歡黃豆的“黃”。
黃豆黃,黃豆的黃是黃到最后的,是最后的黃。豆莢,變成暗褐色,徹底成熟了,爆裂開來,一粒粒的黃豆崩落到地面上,金黃一地,一地金黃。
此前,黃豆一直是呈現(xiàn)深綠色的,豆葉,豆莢。
春“點豆”,夏生長。鄉(xiāng)下人一般不叫種豆,而是叫“點豆”,一粒粒地“點”入泥土中,像是點下了一顆顆金豆子?!包c”進泥土里的黃豆,破土而出的時候,是兩個肉瓣瓣,嫩碧嫩碧的“肉瓣瓣”;“肉瓣瓣”間,生出芽,展而為葉,就是一株黃豆苗了。
進入夏季,黃豆就進入生長的旺盛期,枝葉繁茂,郁郁蔥蔥,濃碧得不得了,頗有些綠水泱泱的情味。枝杈間開出白色,或者紫色的花,一簇簇,隱于翠葉間;風一吹,花兒便顯露出來,閃爍灼目,像天上降落人間的繁星。
白的,是白金星;紫的,是紫微星。仿佛,仙人眷顧,為黃豆賦予了十分的靈性。
于是,花一脫落,就是嫩青色的豆莢。豆莢很小、很嫩、很青,像是蠕動的青色的蟲兒,仍然是一簇簇地團在枝杈間,擁擠得很是熙攘。
這個時節(jié),豆棵上,爬滿了蟈蟈。
蟈蟈叫的時候,秋天就到了。
蟈蟈,似乎特別喜歡黃豆棵。太陽一出,眾多的蟈蟈,便各踞一片豆葉,叫響了:吱吱、吱吱……聲音,清越、嘹亮,滿田野里蕩漾。它總是喜歡站在最高的一片豆葉上,叫聲響起,蟈蟈的兩片羽翅,不停地顫動,在太陽下,閃爍出明亮的光;那光,要閃出很遠,很遠,遙遠處,與人的目光接觸,灼然刺人眼目。所以,捉蟈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順著刺目的光尋去,很快便能尋得那只叫著的蟈蟈,悄悄地走近,猛然向前,一只蟈蟈就捉到手了。
這是初秋時節(jié),鄉(xiāng)村兒童,極好的一種娛樂游戲。
多少年來,我都一直認為,一只蟈蟈就是為一棵黃豆而存在的。它的叫聲,就是為黃豆奏響的樂曲;它為黃豆的生長,而伴奏;黃豆,在其伴奏下,隨秋風而起舞。它的伴奏,也為黃豆的生長,驅除了寂寞;并且,在這種伴奏聲中,黃豆一天天走向成熟。因此,一粒黃豆,是有音樂感的。
中秋節(jié)時,黃豆的豆莢,已然長大。豆粒飽滿,鼓鼓地塞滿了每一顆豆莢;但豆莢青青,豆粒青青——正是吃“青豆”的時節(jié)。
家家戶戶,都要采青豆。青豆采回,洗凈,放到箅梁上餾食,或者與鮮花生放在一起煮,煮時放入一定數(shù)量的鹽,出鍋后,就是“鹽煮花生”或者“鹽煮青豆”。是極好的時鮮零食,也是佐酒的佳肴,或者佐茶的茶食。
吃的,就是一個鮮,時鮮。
豆葉,古人稱之為“藿”,《史記》:“堯之有天下,粢糲之食,藜藿之羹。”藜,是灰灰菜;藿,即是豆葉?!稗嫁街?,泛指用野菜做的羹??梢?,豆葉也是能吃的,但肯定不好吃,是窮人的救急食物。唐堯,食“藜藿之羹”,只是借此說明一代帝王唐堯,生活得清苦,但事實卻未必真的如此。
中秋過后,黃豆成熟的步伐加快。豆葉迅速變黃,豆莢也漸次變黃。變黃的豆葉,在秋風中,一片片地凋落;隨著凋落的豆葉,還有一只只的豆蟲,吧嗒吧嗒地落在地上;豆蟲是黃豆的伴生蟲,似乎只生活在豆田中。一長的豆蟲,圓滾滾的,貯滿了脂肪;掉落到地面的豆蟲,很快鉆入泥土中,變成紫紅色的蟲蛹。第二年春天,農人耕田,蟲蛹被翻出地面,農人拾取,油炸后,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其實,豆蟲也能吃。那一年,我在一所中學教書,學校有位駝背大師傅,喜歡小酌。某日,見他小酌,一只巴掌大的小白瓷碟(日本人稱之為“豆皿”),盛放的就是兩只油炸過的豆蟲,金黃金黃的,滋滋地冒著油。我問:“好吃嗎?”他順手用筷子夾起一只,遞到我面前:“你嘗嘗,可香了?!蔽覔u搖頭,望蟲興嘆,而已。
仿佛只是一夜秋風,一場急驟的秋風,秋已晚;第二天,黃豆棵上的豆葉,凋零殆盡。
豆田里,只剩下一株株的豆棵,豆棵上掛滿了滴里嘟嚕的豆莢,金燦燦的豆莢,黃澄澄的豆莢,一串一串的,喜煞農家人。
跟著,是揮舞的鐮刀,是收獲的黃豆。一堆堆的,堆在場院里;滿目,是燦爛的金黃。
我相信,每一粒黃豆,都是土地的結晶。黃土地,黃黃豆;黃豆汲取了黃土地的黃,于是,就黃成了金子般的黃。黃生黃;黃豆,喂養(yǎng)了黃種人。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就吃黃豆,《天工開物》上寫道:“凡為豉、為醬、為腐,皆于大豆中取質焉?!?/p>
現(xiàn)在,我們依然在吃黃豆:豆腐、豆汁、豆腦、豆油、豆豉、豆皮、豆花……各種各樣的豆制品,吃法繁多,難計其數(shù)。而且,我們還要繼續(xù)吃下去。
我有時甚至想:離開了黃豆,我們還叫黃種人嗎?
綠 豆
《本草綱目》:“綠豆,綠以色名也。”這樣的命名,實在。
綠豆的綠,是對色彩的一種堅守。從小綠到老,由一枚綠色的嫩芽,老成到熟,直至成為一粒粒珍珠瑪瑙般的綠色果實。
一層深綠的外衣,包裹住一顆綠中帶黃的心臟。
入夏之后,綠豆棵,就長大成形了。
多數(shù)綠豆,不爬蔓,株形是枝杈四散;四方伸展,層層向上生長;伸展得自如、舒暢,生長得活潑、茂盛。所以,一株綠豆,就總給人一種枝葉婆娑的豐茂感。葉片,尤美;綠豆的葉片,濃綠,是一種柔軟的濃綠,表面散發(fā)著一種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綠凝聚而成的一種綠色光芒。大片的綠豆田,遙遙望去,讓人感覺綠意翩翩、漣漪蕩漾,仿佛是一場柔情飽滿的撫慰。
據(jù)說,綠豆并非是本土產物,原產地在印度、緬甸等地,屬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這就難怪綠豆的葉片會那么“軟”了,雖然移居中國,但它的身體里,依然刮著熱帶的風;它的血脈里,已然流淌著熱帶的情。風,是濕潤潤的風;情,是火辣辣的情;風情蘊集,就賦予了一顆綠豆柔軟的性情。
那樣火辣辣的情,該是凝聚而成為一顆“紅豆”啊,可綠豆,偏偏不,劍走偏鋒,它把自己凝聚成了一顆“綠豆”,一“綠”驚人。
綠豆花,真美。
嫩黃色,明明凈凈的黃,清清脆脆的黃,仿佛手指一彈,即能發(fā)出清美的樂音;當然,這只是“仿佛”,綠豆花是彈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純,嫩純得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黃色的花,開在枝杈間,像一只只蜜蜂簇擁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騷動著人的心。禁不住,溫情地看著,看著……
看著,看著,那嫩黃色的綠豆花,就飛走了,像一只只翩然而去的黃蝴蝶。綠豆花飛走了的時候,就留下了嫩綠的綠豆莢;好嫩好嫩,好綠好綠,彎彎的,彎彎的,像是誰家女兒剛剛描出的一彎柳眉。
月上柳梢頭,那彎“眉”,染綠了天上的月。
豆莢越長越大,越長越長,一夜“情開”,一下子到了深秋,由少女變成了少婦,大腹便便的少婦,肚腹里是滿滿的嫩碧的綠豆粒兒。
這時候,采摘一些綠豆莢,放到箅梁上餾熟,是極好的時鮮小食。食綠豆莢有一個技巧:取一只綠豆莢,放到嘴邊,用手捏住綠豆莢的一端,牙齒輕咬,從左向右,一拉,綠豆莢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故而,綠豆莢是特別適合于女孩兒吃的:玉指纖纖,白白、凈凈、嫩嫩,捏住那翠綠色的綠豆莢,白綠相映;肉感的朱唇,輕輕咬下,簡直是對綠豆莢的一份情色的吻。情味美,吃相亦美。
慢慢咀嚼,口中新鮮的綠豆粒,滋味在舌尖緩緩綻開,是秋風的清爽,是秋空的藍碧,是秋野的遼闊……
青青的綠豆棵,是家畜的中草藥。若然誰家的牲口,誤食了有毒草木,不要緊,拔幾棵綠豆棵,放到牲口旁邊;牲口吃上幾棵,就好了。
就是這么簡單。
綠豆成熟了,豆莢就變成了黃黑色,因為它把所有的綠,都給了藏在莢中的綠豆粒。脫掉了豆莢的綠豆粒,粒粒飽滿,色彩散溢著晶瑩的光,以“珠圓玉潤”來形容之,實在是不為之過?!爸椤保蔷G珠,“綠珠垂淚滴羅巾”;綠豆,是美人的淚滴。
每一粒綠豆,最終是要以“食品”的形式,把自己完全奉獻出來?!胺凵硭楣恰绷耍€是會堅守著自己的綠。
綠豆湯,是綠的;綠豆沙、綠豆糕、綠豆餅、綠豆粥……都是綠的,只是色彩深淺不一罷了。望文生義地講,綠豆可謂真正的“綠色食品”了;所以,它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溫降血脂,據(jù)說還能“瘦身”。
如此,美女們該是趨之若鶩了……
其實,古人食用綠豆,早已豐富多彩了。
《本草綱目·集解》:“北人用之甚廣,可作豆粥、豆飯、豆酒,炒食、食,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繩,為食中要物。以水浸濕生白芽,又為菜中佳品。牛馬之食亦多賴之。真濟世之良谷也?!?/p>
豆酒,我沒有喝過,想來定然是不錯的?!笆幤ご昀K”,是用綠豆做成的粉皮和粉絲,食用多多,家常必備。
“濟世之良谷也”,一句話,言簡意賅——高度的概括,高度的評價。
胡竹峰,寫過一篇名曰《豆綠與美人霽》的文章,好喜歡“豆綠”一詞。豆綠,是一種什么色彩?我知道一種牡丹,就叫“豆綠牡丹”,淡黃的質地,泛著淺淺的綠,如紗如霧、如夢如幻,像是綠的魂魄在游蕩;有一種迷離、朦朧之美,有一種飄逸、游離之美。
不過,我倒更情愿固執(zhí)地望文生義,相信那“豆綠”,就是綠豆的綠。
綠豆,皴染的色彩,就是豆綠。
赤 豆
赤豆,又叫赤小豆,或者簡稱之為“紅豆”,但并非是那種“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紅豆;它不寄相思,就只是一種豆,豆科類作物之一。
多情多傷,赤豆不想傷害自己。
成熟的赤豆,深紅色,紅得凝重而深厚,仿佛前世里修得好情緣,才在這塵世的時光里把自己凝練成一種如此飽滿、厚重的顏色。其形體,呈圓形,或者略扁圓形,比黃豆小,比綠豆大;一張圓潤潤、胖乎乎的臉上,留一道瑩白的唇,不,應當說是“一線”,太細了,但也太白凈了;那一線唇,總是閉著,仿佛羞答答,用力咬住了自己將要噴口而出的笑;盡力地忍著,把自己的臉,憋得紅紅的,紅紅的。
她,從不張口大笑,只是抿嘴而笑;笑而不露,更具一份含蓄之美。赤豆,是二八少女,滿肚滿腦里,都貯滿了細微的情思。
她只在夏至后,才笑。
夏至一到,農人把她投入土地中,暖洋洋的地氣,濕潤潤的泥土,粘黏著她的身體,她感到麻酥酥的,騷癢癢的,于是,終于按捺不住,破口而笑了。
她笑了的時候,一枚新芽,就從她的白瑩瑩的唇中,鉆出;于是,一顆赤豆的新生命誕生了。
她一笑,就笑出一個溽熱的夏天。
她伸腰,她抻臂,她破土而出;她沐浴夏雨,她迎風生長,搖搖曳曳地,就進入了秋天;進入秋天的時候,她就是一株亭亭而立的赤豆了——一身青衣的美少女。
進入秋天,赤豆,就開花了。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赤豆的花是“銀褐色,有腐氣”;“銀褐色”,應該是不正確的,因為我見過的赤豆花,都是嫩黃色的,正如相關資料的記載:“總狀花序腋生;花萼五裂;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具短爪,龍骨瓣上部卷曲?!背喽沟幕?,是一嘟嚕一嘟嚕開放的,從下至上,次第而放?;ㄉ埸S,花形如蝶。那份黃,真真是嫩,嫩得仿佛哈氣即破;你面對面地觀賞她,只能屏住呼吸,靜心相向。一嘟嚕赤豆花,串綴在一起,次第開放時,尤美,如眾多黃蝴蝶在疊羅漢,熙熙攘攘地熱鬧,灼灼爍爍地燦爛;滿目流溢的,是生動的靚麗,是俊美的輕俏。
說赤豆花“有腐氣”,真的嗎?反正我是從來沒有嗅到過“腐氣”,那么純凈的赤豆花,怎么會有腐臭氣?
我讀《本草綱目》,覺得李時珍對很多草木的記載,都有些“想當然”成分;看來,確然是不能“盡信書”的。
赤豆,在鄉(xiāng)村,被稱之為“雜糧”;故而,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很少有大田連片種植的。鄉(xiāng)人大多喜歡將其種植在田頭、地尾,或者破碎不成片的小塊土地上。有的人家,甚至于就將其種植于自家村口的籬園邊,以便于隨時采摘。
赤豆,又特別喜歡沙土地,黃的沙土地,黑的沙土地。赤豆葉,薄而黃,不似綠豆葉那般深綠;葉形,“微圓峭而小”,再加上株形不是很大,所以,秋風一吹,沙土地上的赤豆,就特別有一種搖曳、利索的風致。她用沙,沐浴身體,所以才洗濯出那樣紅潤的肌膚,所以才凈化出那樣一顆赤子之心。
赤豆,是漸次成熟的。一進入成熟季節(jié),村婦們,幾乎天天都要出門采摘赤豆。腰間,系一個包袱,俯身而下,弓腰而采,采采復采采。俯仰之間,是對一個收獲季節(jié)的禮敬。
采豆歸來,包袱里是赤豆,脊背上是赤豆般的彩霞,一路迤邐,很風景,很風景;很田園,很田園……
赤豆,種植得少,就稀罕。鄉(xiāng)下人收獲赤豆后,通常將其裝進一個陶罐里,干燥保存。進入陶罐的赤豆,天地一籠統(tǒng),仍是處在天地間。
熬綠豆飯,或者豇豆飯的時候,抓一把放進鍋中,給一鍋粥添添色。粥稠色艷,加了赤豆的粥,是色香味俱美的。鄉(xiāng)下人,也有一些講究,于平素中,彰顯一份真性情。
《天工開物》記載赤豆,就一句話:“赤小豆,入藥有奇效?!币痪湓挘凸芸偭?;藥用多多,難可贅述。
豆類收割了,要曝豆、打豆。
不管是黃豆、綠豆,還是赤豆,其曝豆、打豆的工序都是一樣的。今人,大多用機器;機械化,省卻了人力,卻也失卻那些“過程”中的美感。所以,我還是更喜歡古人曝豆、打豆的過程。正如《天工開物》所記:“凡豆菽刈獲,少者用枷,多而省力者仍鋪場,烈日曬干,牛曳石趕而軋落之。凡打豆枷,竹木竿為柄,其端錐圓眼,拴木一條,長三尺許,鋪豆于場,執(zhí)柄而擊之。凡豆擊之后,用風扇揚去莢葉,篩以繼之,嘉實灑然入廩矣?!?/p>
時代遠了,我沒有見過“用枷”打豆的情狀。但小時候,是見過鄉(xiāng)人用“木棒槌”打豆的;豆棵少,不值得上場,就用木棒槌。左手握住一把豆棵,右手握一把木棒槌,一下一下地捶打,豆粒紛飛,如煙花綻放。收獲的豆棵多了,即如《天工開物》所言:“鋪場,烈日曬干,牛曳石趕而軋落之。”黃牛(或者騾馬)拉動石磙,一圈圈地在鋪滿豆棵的場院中轉動,最終,把豆粒碾出,把豆棵軋碎。
這叫“碾豆”。碾豆,是一道風景,一道“田園”的標志性風景。天上,是秋陽,秋陽熠熠,暴曬著豆棵;地上是場院,場院內曬著豆棵,還有一石磙、一黃牛、一長鞭、一位頭頂斗笠的老農;牛拉石磙,老農趕黃牛,石磙跟著黃牛轉,隨著咕嚕嚕的聲響,豆莢爆裂了,豆粒,就歡喜快樂地蹦跳出來,紛揚四散,灑然一地。
這種“碾豆”的場景,大集體時,還存在著。
趕牛人趕得盡興,禁不住仰首長嘯,或者高歌一曲;那個秋天,便豆莢爆裂般,“噼啪”生響……
責任編輯 付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