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鑫
近年來,貴州六盤水市部分作家在“三線建設”題材小說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拓展,并取得了可喜成就。其中,陸先平女士發(fā)表在《六盤水文學》2018年第1期的中篇小說《紅房子》,應該屬于其中的代表和典范。
這是一部以六枝老城區(qū)以西幾公里遠的四方坡為背景,以“三線建設”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中篇小說。當然,“三線建設”對于當今的年輕讀者來說,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這個曾經(jīng)影響共和國幾代人命運的戰(zhàn)略舉措,奠定了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基礎。今天重新審視“三線建設”及其歷程,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都t房子》的作者陸先平,在六枝礦務局66工程處、局屬植物油廠等“三線建設”企業(yè)里,工作了十三四個春秋,歷經(jīng)了調遷、改制、下崗、“買斷”等生存發(fā)展?jié)u變的全過程。不能不說,象陸先平這樣的作家,是書寫“三線”題材的極佳人選。
書寫這樣的題材,一般作者都會選擇“三線建設”的參與者作為主人公,以自己所參與的建設工作為重心,以點帶面地將幾十年“三線建設”的歷程表現(xiàn)出來。然而,《紅房子》作者卻并未這樣處理。首先,她化整為零,將“三線建設”及背后的時代變遷拆解為修建紅磚房、住進紅磚房、丈量紅磚房、拆除紅磚房、搬進電梯房等關鍵詞,以路大米及父母路德全、路老太,劉曉麗及父母劉老長、滿冬珍,廠長李景勝及醫(yī)生妻子籃彩梅這三家頗具時代特色的人物為中心,連綴成篇,將大量篇幅放在路德全、劉老長、李景勝、籃彩梅等“三線建設”的普通建設者身上,并將關注焦點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復活了時代的氛圍與人們的生存實相。
小說中,作者首先傳達的是一種“錯位感”。因為“三線建設”的需要,成千上萬建設者乘坐火車,從江蘇徐州、遼寧沈陽、安徽“兩淮”等“一線”地區(qū)舉家遷至如火如荼的六盤水“三線”戰(zhàn)場;雖說是落后閉塞的窮鄉(xiāng)僻壤、不毛之地,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把一生獻給了“三線”事業(yè),獻給了大山深處的六盤水??烧l又料到,正當他們“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兒孫”、與這塊“第二故鄉(xiāng)”融為一體的時候,竟然會遭遇到調遷改制、資產重組、下崗買斷等新興變革,走向他們已然陌生的城市。經(jīng)濟體制的轉軌、新舊生活方式與觀念的沖突,讓小說中的人物猶豫、失措,在新時代里不得不重新尋求人生價值的坐標。因此,小說第一章寫主人公路老太秦良玉才會在垂暮之年“不管什么拆遷不拆遷”,經(jīng)?!皶吭谏嘲l(fā)上打起瞌睡來”,而且“一睡著就做夢,夢見路德全叫她”;第十章寫平時極為吝嗇的路老太居然“慷慨”地把自己辛辛苦苦栽種的大白菜送給老廠長李景勝、老姊妹老鄰居滿冬珍,滿冬珍也才會和路老太等幾十個老頭老太在社區(qū)拆遷辦門前哭訴……
同時,小說中人物關系、情感的錯位,使得小說更是充滿著戲劇性;并且,這種錯位的生成不是來自作者的主觀編造,而是遵循特殊時代的運行邏輯,因而格外令人信服。例如,第二章主角路德全,在閉塞荒蕪的山上燒窯,由于孤獨苦悶,更由于當時當?shù)剞r村生活的無比艱辛,于是就和附近寨子里因丈夫病死后的寡婦謝玉蘭暗中好上了,而謝玉蘭也只不過是為了報答路德全曾給過她快病死的丈夫幾個饅頭與一盒飯菜。這些似乎只是個體的偶然遭遇,但其實是有其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含蓄地反映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六盤水深山溝里的農民生活的悲苦凄涼;第六章表現(xiàn)的是個體的精神追求與殘酷生活變故的錯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個個亢奮、人人狂熱的年代,“三線建設”工地更是一篇熱火朝天的景象。作為廠長妻子、又是廠部醫(yī)生的籃彩梅,為了追求進步,為了能“調往礦區(qū)總醫(yī)院”,不但積極參加“醫(yī)生們自發(fā)組成的”總醫(yī)院建筑隊去修建醫(yī)院,甚至在12歲的大兒子因沒上課“跑到總醫(yī)院來找她”時,竟然“動了心思,讓兒子跟自己搬磚”,于是在搭乘拉磚的空車回家時,兒子為了抓回被風吹掉的紅五星軍帽,“一頭栽下急速行駛的汽車,當場斃命”。而這一場意外,竟導致籃彩梅從此精神失常,無法正常工作,最后早早去世。稍微思考即可知道,問題表面雖然是出在籃彩梅身上,她為了表現(xiàn)自己,害得兒子丟掉性命;假如不是當時那種超出正常人性的政治狂熱、全民瘋狂、個人崇拜,籃彩梅母子的悲劇又怎么會發(fā)生呢?
盡管存在這種“錯位感”,但正如作者后來在第九章中寫道:“李景勝也在搬弄他的花草,也要走了”“滿冬珍家被拆掉了”“這時候提前交鑰匙搬走的人家,房子已經(jīng)被拆得稀巴爛”。這充分說明,雖然時過境遷,“三線建設”步伐已漸行漸遠了,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但誰都難以否認,在這些年事已高的“三線”建設者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依舊是“三線人”拼搏不屈、從不言棄的深沉情愫,“三線建設”經(jīng)歷已經(jīng)成為李景勝、路老太、滿冬珍那代人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經(jīng)歷。這種融入作者真實體驗的真情書寫,無疑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現(xiàn)在,“三線建設”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日子早已過去了。但是,成千上萬的“三線人”為了國家安全、人民幸福、民族強盛所表現(xiàn)出來的浩然正氣,將長存于天地間?!叭€建設”是物質建設,也是精神建設?!叭€人”獨有的“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和崇高品德的集中體現(xiàn)。有了這種精神品質,炎黃子孫就能勇往直前、戰(zhàn)無不勝;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精神,就能為改革開放、振興中華、全部小康、實現(xiàn)富民強國的中國夢,提供永不衰絕的思想動力和無堅不摧的理想信念。
作者單位: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