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靜
《客廳》作為第六屆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特邀劇目在沈家戲園演出?
這天傍晚,烏鎮(zhèn)下著雨,不大,但頗有涼意。我撐著一把黑傘拐進巷。巷子里排著長隊,貼墻而立,讓出一條更窄的道通行。巷子太窄,黑傘過大,只好舉高黑傘,讓避行人。很快發(fā)現(xiàn)這樣做無濟于事,于是我干脆收傘疾走兩步。
沈家戲園門開著,院子里面站滿了人,隱隱兩排不成形的隊伍,他們分別將去一樓和二樓。但所有人都張望著同一個方向,等待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特邀劇目《客廳》(The Living Room)開場。
沈家戲園原是個中式戲園子,布置成客廳模樣,除去當中一塊空地,四周錯落擺上會客椅,大致能看出來前后排,再加上二層,總共100多位入場者大致就有去處了。我就近選了門口處的坐墊坐下。我身后坐著黃渤,右手邊的地墊上是何炅,對角線處,我的朋友跟我擺擺手——我環(huán)顧一圈,就像進到一個陌生派對現(xiàn)場。
一位年輕姑娘見我落座,彎下腰親切地問我喝不喝茶?!凹仁怯^眾,也是客人”,這句話此時跳入腦中?!犊蛷d》的觀戲體驗,似乎從走進這條巷子就開始了。年輕姑娘自然就是其中一位演員,她腳步輕慢,身體輕盈,不時走向新來的人們,關切詢問?!爸餮荨蓖旭R斯·理查茲(Thomas Richards),光著腳,跟短發(fā)女生聊完,又走過來問白襯衫男生:“你好嗎,你做什么工作的?”
我側耳聽男主角跟他們聊天,看年輕姑娘給人家添茶,就像盯著舞臺上的表演一樣感到自然。突然不知誰低吟一聲,像是號角,表演開始了。而105分鐘后演出結束,也沒有特別明顯的信號,只是演員們開始把表演中切好的蛋糕分發(fā)給大家,又開了香檳?!皝睃c兒香檳?”我拒絕了,但要求添點兒茶——那堵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墻,可真是相當模糊。
倘若不是烏鎮(zhèn)沈家戲園這樣一間小劇場,而是座椅齊全的中等甚至大劇場呢?要求模糊化觀演關系的《客廳》是否還成立?采訪主演兼導演的托馬斯·理查茲時,他告訴我,他曾把《客廳》帶到巴西一個劇場,他的方法是棄座椅不用,在舞臺上搭建完整客廳,把觀眾請上舞臺。
托馬斯后來跟我描述《客廳》所謂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他位于意大利的家中。前去觀看表演的也多半是他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好比一場家庭派對,朋友帶上朋友就來了。那次表演成了《客廳》的雛形,經(jīng)過幾年打磨,成了今天的形態(tài)。
《客廳》的觀眾迫近觀賞到的表演以吟唱為主,時而有臺詞,若干種語言。我聽到一句詩:“When the ocean comes to you as lover,marry at once,quickly.(當大海以情人身份走向你,與她成親吧!立刻!馬上?。边泼杀?,覺得好美。于是把這句詩復述給托馬斯,他立刻說,這其實不是最好的觀戲方式,“魯米(Rumi)的這句詩的確非常美,但它的表意卻不必掛懷”。
不只臺詞表意可忽略,《客廳》除了布置成客廳以外,沒有燈光、道具,一切戲劇中非本質的東西都被拋棄,只留下演員和觀眾這兩樣,用演員在舞臺上的身體的能量,促使觀眾產(chǎn)生“感應”。托馬斯說“感應”不是共情,“不是感同身受,而是‘電磁感應,如果條件足夠,磁場完全能夠引發(fā)其他能量”。
顯然,并不是每個觀眾都能獲得托馬斯所說的這種感應(大部分人都不會有),倘若沒有,比如我,會有的普遍感知是,這不是一次尋常的戲劇體驗,它的呈現(xiàn)跟我們傳統(tǒng)所見的“整體戲劇”大相徑庭。而這正是波蘭戲劇大師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fā)展的“質樸戲劇”(Poor Theatre,亦譯為“貧窮戲劇”)理論的一次當代體現(xiàn)。
除了《客廳》的導演兼演員之外,托馬斯·理查茲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格洛托夫斯基的“繼承者”。
作為20世紀最后一年去世的戲劇大師,格氏早在1970年就在他的書《邁向質樸戲劇》(Towards Poor Theatre)里提問:“戲劇拋棄什么而仍然存在?”沒有服裝和布景,沒有燈光效果和音樂,戲劇都能存在。這個問答引導出演員的核心作用,“演員必須像詩人或畫家一般,是作品的直接創(chuàng)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還沒有人提過具有如此改革力量和影響力的表演理論,影響了包括彼得·布魯克、約瑟夫·柴金等在內(nèi)的一眾戲劇導演和劇場實驗者。
《客廳》作為第六屆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特邀劇目在沈家戲園演出?
1986年,格洛托夫斯基離開美國前往意大利,他與學生托馬斯等人一起建立了工作中心,并稱托馬斯為“essential collaborator”(不可或缺的合作者),幾年后,在工作中心的名字里補上了托馬斯·理查茲,正式以“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與托馬斯·理查茲工作中心”的名義訓練演員、創(chuàng)作作品。1999年,格洛托夫斯基去世,托馬斯接管了這個工作中心,他與這位波蘭戲劇大師共同度過了后者人生的最后13年,受教于他,也是“質樸戲劇”忠實的繼承者。
盡管表面上看完全不像美國人,托馬斯卻生長于紐約,他母親是得克薩斯人,父親則是非洲裔,換句話說,他是個混血兒。他父親洛依德·理查茲(Lloyd Richards)是美國現(xiàn)代戲劇領域里非常重要的人物。20世紀50年代,老理查茲進入百老匯時,正是田納西·威廉斯等劇作家當紅的時代,百老匯觀眾的欣賞趣味是現(xiàn)代文明侵襲下個人生活的潰敗與困境;而老理查茲導演的第一個作品《日光下的葡萄干》由一位當時毫無名氣的黑人女作家洛蘭·漢斯貝里(Lorraine Hansberry)寫就,講的是非洲族裔搬至芝加哥后的故事。那還是種族歧視遠盛于今天的時代,它卻以黑人家庭為主角,將種族歧視這一議題放到舞臺中心討論。可貴的是,這部作品獲得了成功,在隨后幾年里共演出530場,在五六十年代美國戲劇圖景中制造了新鮮且深刻的回響。到了80年代,老理查茲已是百老匯主流導演,他為尤金·奧尼爾戲劇中心篩選劇本,從1000多個劇本里挑出了新人作家奧古斯特·威爾遜(August Wilson),并導演了后者創(chuàng)作的《萊尼大媽的黑臀舞》(Ma Rainey's Black Bottom),最終獲得了1985年的托尼獎最佳戲劇獎。
托馬斯·理查茲正是在這樣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主流且上流的環(huán)境中長大?!澳銜胂?,像我父親這樣重要的人物,我們家會是多么觥籌交錯,演員們來往出入。實際上呢?非常安靜?!蓖旭R斯跟我回憶,“我父親似乎把戲劇世界隔絕在外了,我小時候,感覺家是一個安全島?!?/p>
老理查茲為兒子隔絕的除了繁雜的社會噪音,或許還有作為非洲后裔的身份認同。托馬斯上的是猶太中學,同學們幾乎全是白人,成長過程中有些片段他至今記得?!案咧械囊粋€春天,我跟幾個同學一起在等電梯,那天陽光很好,其中有一位我挺喜歡的姑娘,她問我:‘托馬斯,你是黑人還是白人?我下意識地說:‘白人啊,我只是曬黑了?!?/p>
為了融入同學,他撒了謊,盡管講完謊話的感覺很糟糕 ,那個下意識的反應他卻控制不了。托馬斯說他四五歲時,就已經(jīng)有這種羞恥感?!案赣H接我下學,但我不希望小朋友們看到我的黑人父親,所以我跟爸爸說,在街角等我就好?!备咧袝r代后期,他又矯枉過正,在各方面模仿黑人。他會在公交車上走到一位黑人面前,用他自以為的黑人節(jié)奏跟對方打招呼:“Hey,bro,how're you doing? (哥們兒你好嗎?)”換來的是對方的哈哈大笑。
自我認同的問題并沒有隨著青少年時期的結束而解決。托馬斯高中畢業(yè)后上了耶魯大學的戲劇學院,彼時院長正是他父親。表面上看,一切如意,平靜海面之下,他卻經(jīng)歷巨大的危機,但無人知曉他內(nèi)心的拉鋸戰(zhàn)。
“我意識到,不斷自我暗示,借助概念和觀念,無法真正解決自我認同危機。”
“我需要在心里辨認出我的祖先。我承襲的何種天分來自他們的何種力量?他怎么進入我的生活?我如何成為我?我需要確鑿地摸到具體的證據(jù),來解決‘我是誰的拷問,我才能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以何種面貌回應生活?!?/p>
直到,托馬斯遇到了格洛托夫斯基。
早在1969年,格洛托夫斯基就停止了“做戲劇”。1984年,托馬斯在耶魯大學遇到這位大師時,格洛托夫斯基正在探索“Theatre of Sources”(溯源戲?。?,他頻繁旅行,在印度、墨西哥和海地等地尋找能夠對戲劇產(chǎn)生影響的文化。格洛托夫斯基當時正在與當?shù)貞騽嵺`者一同工作,加勒比傳統(tǒng)音樂一下子就抓住了精神困境中的托馬斯——他的祖先就來自這個地區(qū),對他而言,這個音樂“就像祖母的歌聲”。
1986年,托馬斯跟隨格洛托夫斯基到了意大利的蓬泰代拉(Pontedera)。早期,為了“尋根,重構自我”,格洛托夫斯基讓他模仿非洲武士站立、走路,以期與身體丟失的領地重新建立連接。在跟隨格洛托夫斯基的13年時間里,托馬斯受到了非常嚴苛的訓練,從聲音到形體,一周6天,每天10~16個小時。工作中心的演員們無一不接受此種苦行僧般不間斷的身心修煉,《客廳》正是他們呈現(xiàn)給世界的訓練結果之一。
托馬斯一從耶魯畢業(yè)就奔向了格洛托夫斯基,從此在戲劇上,走上一條與他父親完全不一樣的路。老理查茲對兒子選擇的這條路是怎么看的?不會感到某種背叛嗎?托馬斯說:“有一次,父親突然跟我說了一句話,令我動容,他說:‘如果我出生在你的時代,或許我也不會走我現(xiàn)在的路。”
《客廳》導演兼主演托馬斯·理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進入《客廳》者,既是觀眾也是客人,這種雙重身份對作品的意義是什么?
托馬斯·理查茲:這是《客廳》作為戲劇作品成立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構建這樣一個概念,目的是打破“匿名性”。觀眾在暗,演員在明,當一場戲結束,觀眾鼓掌、離場,這沒什么問題。但表演藝術里有其他可能性。演員表演,觀眾觀看,這種觀演關系清晰對位,我們并非試圖改變它,并非想讓觀眾參與到表演中去。而是,觀眾在這種對位關系中的身份值得探究,他們是誰?是做什么的?我們在表演中傳達出來的能量會被什么樣的環(huán)境吸收?這些都是我們試圖弄清楚的。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那么不同的觀眾(身份、地位乃至性別的不同)是否會影響這種觀演關系?
托馬斯·理查茲:并不真正會。因為表演程序是確定的,比如那些吟唱,它們來自古老的加勒比地區(qū),也是多年前格洛托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這些程序不會變。但是《客廳》不是個“show”,不是“spectacle”,而是具備某種儀式感的藝術,也就是格洛托夫斯基所說的“objectivity of ritual”(儀式的客觀性),它應當在進行過程中,喚醒演員們的內(nèi)在生機與能量,由此感應觀眾。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喚醒演員和感應觀眾的方法是什么?
托馬斯·理查茲:格洛托夫斯基會告訴你,不存在“方法”。當年,他提出來說,如果戲劇要生存下去,它必須不去模仿電視和電影。那么,什么東西是戲劇有,而電視和電影沒有的?活生生的演員,以及活生生的觀眾。所以他把這兩項元素提煉出來,并且拋棄了其他東西。今天,戲劇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人們寄希望于工程化設計來完成“創(chuàng)造”。你完成一二三四,你就是在創(chuàng)造?不,不是這樣的。真相是,這些所謂的方法,往往是陳規(guī),戲劇不是以這種方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需要能夠真正觸及人性核心要義的能量。也因此,處在核心位置的演員,需要有能力用身體表現(xiàn)人性最隱秘、最特別的巔峰狀態(tài)。
三聯(lián)生活周刊:“質樸戲劇”理論自問世以來,已經(jīng)過去六七十年,它對當代戲劇的貢獻是什么?
托馬斯·理查茲:這是一個需要我“自吹自擂”的問題。當你觀看《客廳》,你能感受到演員的肢體和他們的投入狀態(tài),像在極力守護跟觀眾的一個“諾言”。我看得多,知道世界上的戲劇舞臺正在上演什么,所以我們這種表演本身,就是一種貢獻。工作中心如今分成三組,三組人員帶著三部作品在世界各地巡演。有時,工作中心也會受邀去舉辦工作坊,這是一間流動的學校,我們的戲劇手藝(Craft)可以通過這些方式教給年輕的戲劇工作者。坦白地講,當今世界,戲劇教學正日益衰退。所以這也不失為對戲劇的貢獻吧。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關于“戲劇手藝”,具體是指什么?
托馬斯·理查茲:某種程度上來講,戲劇是門非常具體的手藝,就像鞋匠制鞋的手藝一樣具體。要知道一點,戲劇表演與人體規(guī)律有關。體態(tài)能表現(xiàn)人的情緒,身體是思維行進過程的窗口,并且總是內(nèi)心世界的指征。當你在地鐵上看到一個人在抖腿,這能指向他的內(nèi)心焦慮,他可能在想,“一會兒回家,我要告訴我老婆我真正的想法”。這只是戲劇手藝的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我見過很多差的表演,往往是因為演員開始嘗試“感受”,而這是人能對戲劇產(chǎn)生的最大誤解之一?!拔蚁敫吲d一點,可我很悲傷;我希望愛上一個人,可我不愛?!比瞬豢赡芸刂谱约旱那榫w,甚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分析過這一點。一旦演員忘記這一點,他就會開始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