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新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fēng)箏飛滿天,帶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一曲蘇紅的老歌在耳邊回響。
一
農(nóng)歷三月,桃紅柳綠,草長鶯飛,大地徹底醒了,綠葉蘸著露珠,泛著光,顯得盎然。經(jīng)過一個秋冬的孕育,這心儀的綠和光,從田間氤氳到山腰到山頂。
童年的三月,做夢的三月。當(dāng)褪去棉襖,放開一切羈絆,帶著輕松和向往,向大自然奔去,我們和茅氈就有了親密的接觸,我的童年就有了春意。
茅氈和少年一樣,總是昂揚著頭,恣意向上,奔跑無邊。
其實茅氈就是絲茅草,當(dāng)絲茅草懷春時,茅氈也在孕育了。當(dāng)大地襁褓用季節(jié)的溫度哺育,茅氈就迫不急待地從泥土中鉆了出來,它的鉆出,并不帶來護(hù)佐的草葉。只見茅氈直挺挺向上伸著,像一根織毛衣的竹扦,頂端是尖的,尖上生有一片小小的葉子,像一個小旗桿上掛了一面小旗子。當(dāng)茅氈長到 把長(4-5寸)時,它的身材略顯富態(tài),腆著個肚子。顏色也與其它春草顯得不同,綠中帶有紫紅。這個時節(jié)大約是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叭氯槊帧?,我們就大聲喊出來。
田埂上的毛氈最鮮、最嫩、最壯,也最顯眼,成了我們抽茅氈的首選之地。因為頭年秋天勤勞的父輩們把絲茅草都割下了,做成了草夾子,用來蓋豬圈防雨,用來搭棚子,所以整理后的田埂,茅氈長得歡,也便于采擷。我們放學(xué)后,走在鄉(xiāng)間的田埂上,一邊打豬草,一邊抽茅氈,有時也專門抽茅氈。通常是用右手去抽茅氈,瞄準(zhǔn)一棵飽滿的,用拇指和食指夾緊,但又不致以傷害的力度,輕輕一拔,“卟噔”一聲,茅氈就抽出來了,交給左手,不一會兒,就可以抽一大把,用橡皮筋扎起來。
分享茅氈的喜悅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拿一根茅氈,剝開外層的綠皮,就露出了銀白色的、毛絨絨的芯,放入口中咀嚼,軟軟的、柔柔的,纏繞著青草味的香和生津的甜。我想這就是童年的一種美味了。如果不解饞,我們就會一次性地剝出很多芯條,把銀白色的芯條盤成一層層圓圈,拍成粑粑,一把喂進(jìn)嘴里,那才叫一個爽。當(dāng)然,拿到學(xué)校與同學(xué)們共享成果也是一種驕傲。實際上,童年時期也沒有什么零食,用茅氈來充饑和滿足口欲是常見的事情,但現(xiàn)在跟我們已經(jīng)漸行漸遠(yuǎn)了。城市的少年更不知道什么是茅氈了。
三月三,是抽茅氈的最佳時期。早了,茅氈沒有成熟,內(nèi)容是空的;遲了,茅氈就變老了,少了那種鮮嫩,吃起來木渣渣的,味同嚼蠟。再后來,茅氈就吐出粉白色的花絮了。隨著一天天長大,花絮像一把小刷子彎著個頭,風(fēng)一吹,左右搖擺,調(diào)皮的男同學(xué)扯來一些,用毛絨絨的小刷子去搔女同學(xué)的脖子和發(fā)際,由此引來女同學(xué)的花拳繡腿。茅氈原來就是絲茅草尚未吐出的花蕾,草還未長出,卻先伸出花苞。
“三月三抽茅氈,茅氈香茅氈甜,看著大人去種田?!背槊值募竟?jié),春耕的季節(jié)。家燕呢喃,白鷺翻飛,父親的一聲吆喝,那黃牛就拖著鐵犁向前奔去,犁耙水響,犁出了一圈一圈的圖畫,就像一圈一圈的茅氈粑粑。
二
“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边@個在老家農(nóng)村的習(xí)俗和食俗,已經(jīng)傳播到城市里了。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當(dāng)天,農(nóng)村大爺大媽就挑著擔(dān)子沿街叫賣:“地米菜,一元一把?!薄巴岭u蛋,一元一個。”年輕的城市新生代還真不認(rèn)識地米菜,更不知道地米菜煮雞蛋,帶著好奇圍著大爹大媽問這問那。
地米菜,學(xué)名叫薺菜。別看它長在地上不起眼,一般人把它當(dāng)野菜看,可是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多用詩詞詠贊呢!《詩經(jīng)》中有“其甘如薺”之說,說明薺菜花是甘甜的?!冻o》中“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苣幽而獨芳”,把屈原的“苦荼和甜薺不在一塊田里生長”的處世心志表達(dá)無疑,也說明在兩千兩百多年前宜昌人就吃地米菜了。辛棄疾一首“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最美詩,表達(dá)薺菜并不像野菜那樣簡單,它代表著故鄉(xiāng)的春天。蘇軾的“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地米菜還是一大美味。
“地米菜煮雞蛋”,與一個民間傳說有關(guān)。三國時期,名醫(yī)華佗采藥時,忽遇大雨,他在一老者家中避雨,見老者患頭暈癥,痛苦不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并在老者園內(nèi)采來一把薺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吃蛋三枚后,病即痊愈。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而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正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就是宜昌人每年三月三,用地米菜煮雞蛋男女老幼都要吃的緣由。
地米菜確具有明目清火、利肝健胃等功效,被譽為“菜中甘草”。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等多種營養(yǎng),將雞蛋同地米菜煎煮,可使蛋味更加鮮美。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jù)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八角,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食之既可交發(fā)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xí)俗。煮雞蛋的地米菜水灑在房前屋后,還可預(yù)防春瘟。
城里人踏青已成為一種時尚,地米菜也為廣大市民所認(rèn)識。一時間,用地米菜做餡包餃子也成了餐桌上的佼佼者。
三
清晨,當(dāng)母親割來青青的香蒿,準(zhǔn)備做蒿子粑粑時,我知道三月三到了。三月三吃蒿子粑粑就像正月十五吃元宵一樣,成了童年難忘的美好記憶。
蒿子,也叫艾蒿,不是所有的蒿子都能做蒿子粑粑的。母親采割的是一種正面深綠、背面白色的,聞起來有股特殊的清香味。母親說,這種蒿子叫香蒿。后來我也知道還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種,這些長在野外的一抹綠色,給春天帶來了生機和希望。那青蒿不就是屠呦呦發(fā)明的諾貝爾醫(yī)學(xué)獎青蒿素的親本么!
做蒿子粑粑很講究,主要成分除蒿子葉外,還有糯米粉、臘肉、鹽等。處理蒿葉是關(guān)鍵一環(huán),蒿葉要選擇鮮嫩的蒿葉尖,洗凈,用開水焯一下,以去除苦味,然后用冷水沖涼。母親說,沖走一些深色的蒿汁和絨毛后,做出來的粑粑不會太黑。沖涼晾干后,把蒿葉切碎,做粑粑的蒿子食材就準(zhǔn)備好了。臘肉的處理和做元宵餡一樣,切成肉丁炒個七八成熟待用。最后就是蒿葉與糯米粉、臘肉丁及少許鹽用溫水拌和了,蒿葉與糯米粉、臘肉丁的比例應(yīng)掌握好,蒿葉不易多,三成就夠了,一邊拌和一邊捏成圓形或扁形的粑粑。
蒿子粑粑可炸可蒸可煎可炕,不管哪種做法,都清香酥軟,味鮮色美,回味無窮。一般蒿子粑粑不加其它佐料,吃的就是一種特殊的蒿香味,品的就是一種悠長的風(fēng)味史。
每年三月三,家鄉(xiāng)做蒿子粑粑、吃蒿子粑粑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和儀式。母親說,多吃點,吃了蒿子粑粑就“巴魂”了。祖母說,多吃點,吃了蒿子粑粑不掉“魂”。小時候我聽不懂母親和祖母的話,問為什么?母親說,小孩子不多嘴,我母親也是這樣說的,是母親的母親傳下來的。
原來,據(jù)傳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熱鬧非凡,披紅掛綠,張燈結(jié)彩,披著華麗衣裳的“鬼魂”,玩獅子、踩高蹺、唱儺戲、舞龍燈,好似與人間“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比一比。人間的魂魄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聽曲,有的觀燈看戲,待到雄雞報曉鬼魂收市時,一些樂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閻王收留在陰間了。因此,農(nóng)歷三月初三,人間被稱為“鬼節(jié)”。
小孩最貪玩,最易失魂落魄。為保平安,每當(dāng)“鬼節(jié)”到來之時,人們紛紛到廟里燒香磕頭,祈求神靈保佑。濃烈的香火,直沖蓮花座上的觀音菩薩,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們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觀音托夢給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贈你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無恙?!崩夏棠绦褋?,發(fā)現(xiàn)手里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蒿草,于是趕緊把觀音托夢贈蒿的事告訴鄉(xiāng)親,大家聽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說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jié)”。
傳說畢竟是傳說,“鬼節(jié)”已漸行漸遠(yuǎn)。但蒿子粑粑永遠(yuǎn)地流傳下來,還是那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