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濟南”,是濟南泉城路以北、西花墻子街和芙蓉街以東、大明湖路以南、岱宗街和西更道街以西的片區(qū),這里有芙蓉街、寬厚里、曲水亭街等獨具特色的老街巷。如今,漫步在這些老街的青石板上,仿佛時光倒流,在繁華的都市生活中可以真切地觸摸到歷史文化的痕跡。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南門,南接西更道街,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流過來的泉水在此地匯成河,曲曲折折名曰曲水。曲水亭街保留著傳統(tǒng)的風(fēng)格:一邊是青磚灰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里淘米濯衣。在曲水亭街,描述濟南的語句“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才有了完美的注解。
曲水亭街8號是路大荒先生的故居。路大荒是杰出的聊齋學(xué)研究先驅(qū),他一生致力于蒲松齡文集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顯著。他為院落題名“曲水書巢”,并在此經(jīng)數(shù)十載辛勤勞作完成了著名的《蒲松齡全集》,將蒲學(xué)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很多游客被城市的繁華喧囂下隱藏的這條安穩(wěn)老街深深吸引著。
不知從何時起,芙蓉街成了老濟南最熱鬧的地兒。本地人逛完泉城路,看完大明湖,累了餓了都直奔這兒來。脆餅、油旋、小籠包,泰芒、魷魚、臭豆腐,各種各樣的小吃店施展渾身解數(shù)吆喝著,人們漫步在午后狹窄的巷子里,享受這市井的熱鬧和輕松。
真正論起來,舊時芙蓉街與當(dāng)今差異不小。老街北首,是創(chuàng)建于宋熙寧年間的府學(xué)文廟。從那時起,就有了老街的雛形。作為珍珠泉的一部分,芙蓉泉、南芙蓉泉、濯纓泉、騰蛟泉、起鳳泉等諸多泉眼競相噴涌,人們順水勢在芙蓉泉邊修渠,匯眾多泉水北流,入府學(xué)文廟泮池,使泮池成為源頭活水。入泮,意味著科第入臺閣,讀書到青云。此水因而被稱為梯云溪。后來,為了出行方便,人們以條石覆蓋溪水,成了一條街道,并以“芙蓉”命名。日久,梯云溪消失,芙蓉街卻隨著明朝德王府和清代山東巡撫院署的設(shè)立與變遷,規(guī)模漸廣,聚集了文教用品、古玩字畫、刻字、樂器、小吃、服裝店等店鋪,遂成庶人與士子流連之地。
如今的芙蓉街已經(jīng)成為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來此的人們各有所好,有追尋歷史遺跡的,有探尋老濟南風(fēng)情的,有尋覓舌尖上的美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