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松
主演排練片段
《梧桐雨》之后,“昆昆”(昆山當代昆劇院)繼續(xù)發(fā)力。新編昆劇《顧炎武》試演,感覺超過預期。
這是“大題材”,由于人們習慣的思維,尤其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已經(jīng)家喻戶曉,所以寫這樣的劇本,難。
小女子寫了厚重扎實的大題材。不是寫“傳”,寫的是思想,是大儒顧炎武的精神遞進和升華。羅周四兩撥千斤。
導演接這樣的“活”,需要實力和底氣。沒有金剛鉆不會攬瓷器活。顧炎武“復興經(jīng)史,繼存絕學”,是一個“浩大的文明補遺和傳承的工程”。從盧昂的“導演闡述”,可以看出,是深思熟慮的,是進入顧炎武的時代,走進人物內(nèi)心的。
無疑,一切都得由柯軍來“擔當”。編導演,最終在于演。
柯軍表演不俗。
《思歸》,顧炎武的“鄉(xiāng)愁”,老態(tài)龍鐘的顧炎武,想家,想母親,想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
大思想家的小心結,所謂葉落歸根。水是家鄉(xiāng)的甜,人是家鄉(xiāng)的親,何況,傳統(tǒng)到骨子里的母親,夢中都在呼喚:兒啊,何時歸,胡不歸……
《訣母》,遠行的兒子回家了,日思夜想的母親卻要“遠行”——熱粥暖心,國破寒心。國沒了,家何以堪?兒行千里牽掛娘,娘走了,兒可了無牽掛去反清殺敵。母親絕食而亡,絳兒決絕報國。這時的顧炎武內(nèi)心經(jīng)歷著巨大的撕裂:母親絕食殉國,為兒矢志復明??萝姷谋硌葜笨廴诵?,髯口的運用淋漓盡致。
《驚碑》,好,拼死一戰(zhàn),敗了。蘇州屠城到殘碑破碎,山河破碎到文化破碎。顧炎武家國情懷受到的刺激和心靈上的震撼導致思想上的逆轉或者說漸進:“反清復明”,無力回天。家國可以重組,文明尤需延續(xù)。“收拾碑石紛裂碎,不許文章盡成灰!”
接下來,《對獄》,對文明的破碎的思考,在這里遭遇了生和死的抉擇。死,容易,隨母而去,慷慨就義;生,或會背負“貪生怕死”的罵名,但正是吳炎和潘(檉)章的重托,使得母親的期望得到了延伸,也可以說是更高的提升。舞臺背后出現(xiàn)的“集體跪求”的場面,十分震撼,柯軍的表演在于身心的完全投入,外在到內(nèi)心,其情其況,撼人心魄。
顧炎武的責任和擔當:正人心,撥亂世,續(xù)文脈,保天下。
家國情懷成了“天下情懷”。
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境界成熟了升華了。
《薦試》體現(xiàn)了“家國”和“天下”的取舍。妻子貞姑臨終囑咐,思念無期。而國亡、母亡、妻亡,多在“家國”之列。朝廷新開“博學鴻儒科”,“家事國事”撲面而來。其情其景千千結,何去何從萬萬難!博學大儒,最終選擇了“天下”,為了“天下”,力勸弟子去應試。
《問陵》一折應該是羅周的神來之筆。別無選擇,沒有比這更好更理想更能“壓軸”的結尾了;顧炎武的思想完全成熟,他所思所想,在他的《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了。破碎的文明已經(jīng)有了“完整”的延續(xù)。所以他夢游式的“問陵”,其實是作為一個文人一個思想大儒,將他一生的學問,昭告天下,也昭告天子。
少年康熙(玄燁)的“問陵”,可以理解為皇帝的“問治”或者“問賢”。他求賢不得,問賢或可。對顧炎武的“三問”,隱含著深深的無奈,盡管多少帶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對一個文人的輕責,但應該說,這里更多的是對一位大儒的尊崇。顧炎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當劇情發(fā)展到面對明太祖的“荒冢”時,顧炎武關于“亡國”和“亡天下”的思想精髓,以雷霆萬鈞之態(tài),強勢發(fā)力,振聾發(fā)聵:“小官人(康熙)牽心者,亡國;老夫憂懷者,亡天下”。
文明在一個大儒身上表現(xiàn)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輝煌燦爛的生命力。
玄燁無語自?。骸按笄濉闭鞣恕按竺鳌?,卻不得不“臣服”于中華文明……
觀眾無語自思: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乃指道德文明。情懷或可為家,或可為國,或可為天下。天下者,人心也,人倫也,人理也……概言之,三觀也,文明也。
這里,無需進一步的闡述,識者心知肚明:如何喚醒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律?
這是《顧炎武》最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柯軍的表演沉穩(wěn)而淡定??慈ゲ懖惑@,實質萬鈞雷霆。即將老去的顧炎武,胸有成竹,“天下”已定。面對康熙,面對皇權,他有學貫千古的底氣和氣勢,可說是居高臨下,也可說是竭誠忠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爾雖為至尊,卻未必能“保天下”……
此時此刻,相信柯軍內(nèi)心深處,一定是驚濤駭浪,也一定是酣暢淋漓的。
柯軍有情懷,柯軍對昆曲對文化有敬畏之心。這是他能演好顧炎武的前提。
寫到這里,感覺《顧炎武》的編輯、導演和主演,是一個難得的理想的組合。這恐怕也是演出超過我預期的原因所在。
或曰,《顧炎武》整個劇情不連貫,似乎是折子戲的不相關的拼湊。不然。以兩個半小時來展示顧炎武的靈魂構架,要慢條斯理編年史地去寫,至少也得四五十折。這里用得上“當代昆劇院”的“當代”二字,當代的科技發(fā)達,魔幻的或者說意識流手法,可以在傳統(tǒng)的昆劇中得到科學的運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無縫對接”,使得思想的漸進和升華,在全劇中有了內(nèi)在的連結。作者避開了一個“全”,也沒有拘泥于“史”。正是領會了大儒顧炎武的精神內(nèi)涵,所以采用了看似割裂、實質層層遞進的結構。羅周聰明。
當然,不是說《顧炎武》已經(jīng)十全十美。沒有。專家們有很多好的建議。不贅述。就如“昆昆”,繼續(xù)打磨,發(fā)聲發(fā)力,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