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本課為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一課。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特點。
2.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有禮有節(jié)的才能和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能理解人物這樣做是為了什么。
3.讓學生體會到,晏子使楚時面對他人侮辱表現(xiàn)出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并獲得思想啟迪。通過聯(lián)系寓言故事和近現(xiàn)代歷史事件,明白祖國強大才能有尊嚴,愛國要從自身做起。
【教學對象】
小學五年級學生。
【教學準備】
制作PPT、背景音樂、《狼和小羊》文本、《巴黎和會》視頻片段。
【教學過程】
一、辨析人物,體會如何正確愛國
師:同學們,通過預(yù)習,我們發(fā)現(xiàn)《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描寫了兩位性格迥異的人物—楚王和晏子。那么,讀了這篇課文,楚王和晏子,你想為誰點贊?
生:我想為晏子點贊,因為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機智不僅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師:想為晏子點贊的孩子請舉手!
(幾乎全班同學舉手。)
晏子用他的聰明才智捍衛(wèi)了國家尊嚴,他熱愛自己的祖國!那楚王愛不愛自己的國家呢?
生:(沉思了一下)熱愛!
師: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給楚王點贊呢?
生:因為楚王一心想要抬高自己的祖國,老想貶低別人的國家。
師:課文中哪句話最能代表當時楚王的心態(tài)?
生: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師:從這句話里,你們讀懂了什么?
生:楚王仗著自己國家強大,而晏子又是使者,就有恃無恐,想趁機侮辱晏子和齊國。這種行為居心不良,即使他愛國,我也不愿意給他點贊!
師:在課文中,晏子和楚王經(jīng)過了三次斗智斗勇,他們誰聰明,誰愚蠢?
生:晏子聰明,楚王愚蠢!
師:贊同這一觀點的孩子舉手!
(幾乎全班孩子舉手。)
在課文中尋找證據(jù),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讀“人們都把衣袖…一陣雨”。)古人的袖子是很長的,很多人把袖子舉起來就像連成了一片云。人的一把汗其實不多,但是很多人都甩一把汗,就能像天上下的一陣雨。
師:所以你覺得這是在表達什么?
生:這是在用夸張的手法表達齊國的臨淄住滿了人。
師:晏子不愧是優(yōu)秀的外交家,不但回擊了齊國無人的謬論,還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你還從哪里看出晏子聰明?
生:(讀“大王難道不知道嗎?…楚國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盜賊吧?”)他用了一個借代,用橘樹來說楚國的水土讓人容易做盜賊。
師:(出示橘和枳的圖片。)其實這兩種果樹的種子是一樣的。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它們的區(qū)別呢?
生:水土不同的原因!
師:橘和枳生長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味道不一樣,就像人生長在齊國和楚國不同的環(huán)境,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生:類比。
師:使用生活中的類比來反駁楚王,這也是晏子聰明的一種表現(xiàn)。你們想不想像晏子一樣有一場精彩的辯論?
生:想!
師:老師給你們找的對手是一年級的小朋友。
(學生很驚訝。)
你們這是什么表情?
生:我們都已經(jīng)五年級了,卻要跟一年級的小朋友辯論。老師,你怎么會覺得我們的想法和一年級的小朋友差不多?
師:感覺老師在貶低你?如果晏子像五年級的孩子,楚王如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交鋒還會精彩嗎?
生:不會!楚王可能也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愚蠢吧?
師:印證你的觀點!
生:(讀“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這說明楚王還是挺了解晏子的,利用他的身體缺陷,有目的地設(shè)置了一個圈套。
生:(讀“一天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大家吃得高興…”)我從“安排”這個詞感覺楚王很狡詐!酒席是很多人參與的公共場合,楚王想要晏子當眾出丑。吃得高興的時候人們就容易放松警惕,所以楚王很陰險。
師:這些描述都透著算計。通過尋找你們發(fā)現(xiàn),晏子和楚王好像都很聰明,但他們之間有區(qū)別嗎?
生:晏子的聰明都放在正當?shù)牡胤?,而楚王的聰明都放在侮辱別人上。
師:那這兩個人到底誰成功,誰失敗了呢?
生:晏子成功,楚王失敗了!
師: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了?
生:三個故事,楚王就有三次“只好”。最后他也只好賠不是。
二、文本對比,感受國家強大的力量
師:今天老師還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小故事。
(出示故事《狼和小羊》。)
孩子們先自己讀一讀故事。小羊最后怎樣了?
生:被吃掉了!
師:狼幾次指責,小羊都據(jù)理力爭,理由正式、充分,為什么最后還是被吃掉了?
生:狼本來就是要吃羊的,要什么理由?只不過他當著面,覺得不好意思要找個借口。
生:我看見第二自然段,狼非常想吃小羊,但他又想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正義,所以惡人先告狀,先指責羊。
師:狼有沒有吃掉羊的可能?
生:有!狼是很兇殘的動物,羊又那么弱小。
師:看來孩子們都把故事讀懂了,我們將剛才讀到的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晏子使楚》中誰是狼,誰是羊?
生:楚王是狼,晏子是小羊!
師:狼爭辯不過小羊,就把小羊一口吃掉了。楚王也爭辯不過晏子,他為什么不直接把晏子殺掉呢?
生:我讀了課文,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如果隨意把使臣殺掉了,兩國可能會有戰(zhàn)爭。
師:哦!你是通過故事的背景判斷的。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所以齊、楚兩國勢均力敵,晏子和楚王連續(xù)三次針鋒相對,楚王雖然生氣但也要掂量掂量晏子背后的齊國。那么狼和小羊也勢均力敵嗎?
生:不是!
師:他們是什么情況?
生:狼很強大,羊很弱小。
師:它們之間可能會發(fā)生什么?
生:弱肉強食。
師:如果小羊代表弱小的國家,那在強國面前,它會有什么樣的待遇呢?
生:根本不起眼。
生:如果齊國很弱小,晏子只要和楚王一言不合,楚王很有可能把他殺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小國在大國面前不值一提。
生:大國就算明目張膽地侮辱小國,小國也只能接受,因為它無能為力、無法還手。
師:是啊,這種情況曾經(jīng)在一戰(zhàn)后的中國上演,我們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電影《巴黎和會》片斷。)
三、聯(lián)系歷史,明晰少年強則國家強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他們想把山東送給日本人。
師:山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孔孟之鄉(xiāng),是我們精神依托的地方。在此時,日本想把它收入囊中。孩子們,一戰(zhàn)時中國是什么國?
生:戰(zhàn)勝國!
師: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提出收復(fù)山東這一正當要求,但最后所有的代表國都主張把山東給日本!這一天將被我們永遠銘記。看完視頻,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當時的中國弱小,其他國家強大。我們的要求,他們根本不尊重,甚至置之不理。
生:世界就像一個自然界,弱者就會被淘汰,想要不再被欺辱,就一定要讓中國強大起來。
師:(出示時局圖。)我們的國家甚至被劃分成了幾個板塊,熊代表的俄羅斯盤踞在我國的東北;青蛙代表的法國占據(jù)著我國的西南;老鷹代表的美國叼銜著我國的島嶼;盤踞在大半個中國的犬讓我們的國家支離破碎。這就是沉痛的教訓(xùn)—弱小就會被欺辱,落后就會無尊嚴。
作為祖國的未來,你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生:我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些高科技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國家變得更強大,來抵御外國的侵略。
生:我想努力用功當上演員,就演祖國被欺負時的情景,給人們看。讓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以前是很弱小的,經(jīng)常被欺負。讓人們看了之后多吸取教訓(xùn),就多一些為祖國強大而努力的人。
生:我記得原來背過一篇文章《少年中國說》,里面提到現(xiàn)在的我們必須要做好自己,必須要學習好、知識淵博,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國家。
師:今天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诉@篇文章。
(學生配樂齊誦《少年中國說》。)
現(xiàn)在的你們就是祖國的未來,讓我們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孩子們會帶著你的收獲,繼續(xù)思考、繼續(xù)努力!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jié)跨界的語文課,結(jié)合本節(jié)課的設(shè)計,我對此次教學進行了一下總結(jié):
1.情境創(chuàng)設(shè),培養(yǎng)愛國意識
《晏子使楚》本是一篇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類的文章。很多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會將重心放在晏子善于舉一反三,動腦筋想辦法的聰明才智上。而此次課把晏子使楚這一事件,放在外交風云的大背景下,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素材和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同時又針鋒相對、寸步不讓,不僅是因為他才能出眾,更因為他胸懷祖國、心憂百姓。寓言《狼和小羊》的引入,視頻《巴黎和會》的沖擊,讓學生從粗淺的關(guān)注人物語言、動作到體會人物內(nèi)心再到被濃濃的愛國氛圍環(huán)繞。
2.文本解讀,明晰愛國理念
《晏子使楚》是一篇平實、樸實的課文。文中三次交鋒粗看一目了然,實則處處機鋒。為誰點贊呢?起初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為晏子點贊了。作為課文中的正面人物,晏子維護自身和國家尊嚴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孩子們的青睞。但換一個角度想,楚王不熱愛自己的國家嗎?楚王不也因為想展示自己國家的國勢強盛而費盡心機嗎?為什么不為他點贊呢?孩子們深入思考,對愛國有了更精準的認識——愛國不是不擇手段,不是肆意打擊、踐踏別國尊嚴而是要自尊自愛、奮發(fā)圖強、完善自我。
3.環(huán)節(jié)緊扣,激發(fā)愛國情懷
課堂最終的指向是學生的生長,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批判、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意識非常重要。此次課堂,學生首先從感知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開始,對文本的關(guān)鍵信息進行勾畫和提煉。然后,對晏子和楚王、狼和小羊、中國外交官和外國列強代表的所作所為進行思維加工,體會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什么。接著,尋找文本間的思維??奎c,進行思維激發(fā)、思維碰撞。通過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與歷史故事《晏子使楚》跨界閱讀,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狼爭辯不過小羊,就把小羊吃掉;而楚王爭辯不過晏子,卻不敢不尊重晏子。隨后,學生聯(lián)系文本,思考問題:晏子雖比楚王弱,但他的祖國齊國與楚國勢均力敵,所以晏子才能和楚王針鋒相對;小羊雖然言辭鑿鑿,但實力不值一提,最終弱肉強食。再通過觀看巴黎和會的視頻,學生延伸領(lǐng)悟到:實力是決定祖國是否擁有尊嚴的基礎(chǔ)。明白了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強則國強……
課堂教學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側(cè)重點不同。但學生從從眾的共識到個性化的自我發(fā)現(xiàn),對人物、事件多面性和復(fù)雜性進行剖析,孩子們有了更切身、更個性化的體會。老師不再是家國情懷的說教者,學生的國家意識油然而生,由一個閱讀者,變成了一位演說者,從而發(fā)出為祖國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感嘆。
【李睿,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飛分校,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樊 璐
讀者熱線:010-62027829
欄目投稿信箱:zgdy_diyi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