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英
紫陽縣茶業(yè)局,725300
陜西省紫陽縣地處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降雨充沛、氣溫適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優(yōu)良的自然條件。
紫陽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自唐代始,即有“貢茶”生產,今“紫陽毛尖”的前身當為唐代金州土貢“茶芽”。唐代的“茶馬互市”和宋代、明代的“茶馬法”,為紫陽茶開辟了廣闊的西北市場。明末,由于戰(zhàn)亂和災荒,紫陽人口銳減,茶葉生產隨之衰落。清代康熙年間所修《紫陽縣志·物產》記載:“兵荒之后,比屋逃亡,林木遮蔽,鹿豕剝食,紫陽之茶日見其濯濯矣?!鼻宕∫院螅饾u恢復了茶葉生產。據民國時所修的《西鄉(xiāng)縣志》稱:“至清代,陜南唯紫陽茶有名?!焙笠蜃笞谔奈髡鳎喜璐罅坑咳胛鞅?,紫陽茶受到排擠,漸見萎縮。民國時所修的《紫陽縣志·地理志》在記述清末民初本縣茶葉生產狀況時寫道:“茶麻以西南區(qū)及蒿坪河一隅為最多,茶之原質,色香味較他處所產具勝。谷雨前毛尖尤稱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銷地向復加以限制,光緒間價尤低”。
2003年陜西省檔案局公布了一份清代貢茶信票(圖1),記載了清光緒三年(1877)紫陽的貢茶中就有白茶。據記載,當年采辦的貢茶一共148斤(清代衡制,1斤≈596.8 g),其中白茶84斤。2006年7月陜西省檔案館又發(fā)現光緒九年(1883)紫陽縣貢茶信票。信票簽發(fā)日期為光緒九年正月二十九日(圖2)。
從光緒三年這張信票可以看出:一是紫陽縣正堂此次安排嚴催采辦“貢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是按照“上屆貢茶數目”。二是所選“貢茶”,在紫陽縣境內有明確的區(qū)域劃分,如權河、盤廂河、毛壩關、麻柳壩等鄉(xiāng)地的茶戶。三是對茶葉的質量、品種有特別的要求,是“細嫩上好”的春分時采摘的茶葉,其中春分茶要64斤,白茶要84斤。
光緒九年這張信票對貢茶采辦的地點和數量也進行了圈定,采辦地點為汝河、盤廂河、圍圈等地的茶戶;對質量的要求亦是“細嫩上好”的“春分”前采摘的茶葉;數量是春分茶25斤,白茶30斤,兩項合計55斤。
圖1 光緒三年貢茶信票
圖2 光緒九年貢茶信票
紫陽白茶在紫陽縣的生產年代還應向前延伸。清道光年間《紫陽縣志·食貨志》就有紫陽生產白茶的記載:“白茶至貴,清明時摘之,細葉相連,如‘個’字狀,名曰‘芽茶’”。由此可以證明,至少在197年前,紫陽就生產了這種“至貴”的白茶。
紫陽生產白茶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激起了紫陽茶葉生產者們的責任感,特別是兩張清代貢茶信票的發(fā)現,也使茶葉企業(yè)家們看到了商機。2012年,紫陽縣的閩秦茶業(yè)公司開始試制紫陽白茶,用夏秋季一芽二三葉制作的白茶香氣甜香明顯,滋味清甜。2014年開始,閩秦公司每年生產白茶產量穩(wěn)定在5 t左右,銷售市場以西安為主。
康硒天茗公司2017年開始以一芽二三葉為原料制作茶餅、方磚、小圓餅、小球等10多種規(guī)格的餅茶,頗受消費者的喜愛。去年生產白茶2 t左右,除部分用于儲藏,其余銷售一空。
紫陽縣科宏公司從2014年開始試制白茶,每年制作100 kg左右的白牡丹散茶銷售,效益較好;煥茗茶業(yè)于2015年開始制作白茶,采摘清明前后5 d的一芽一二葉為原料,每年訂單制作超250 kg。由于品質較好,這幾年清明前后的紫陽白茶散茶價格一路走高。
目前紫陽4家白茶生產企業(yè)采用的加工工藝基本都是在白茶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結合茶樹品種(紫陽群體種)特點、紫陽氣候條件創(chuàng)制而成。
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二葉以制作高檔白茶為主,夏季一芽二三葉原料以制作白茶餅茶為主。紫陽白茶制作工序:萎凋→日光萎凋→萎凋→并篩→萎凋→并篩→萎凋→干燥→揀剔→儲藏。制餅工藝是:成品紫陽白茶→蒸茶→制餅→烘干→儲藏。
紫陽白茶萎凋采用復合萎凋方式,即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交叉進行。前期萎凋的時間24~30 h,失水80%左右,然后進行第一次并篩,并篩后萎凋到失水90%,再次并篩。為了讓半成品茶葉的水分走勻,兩次并篩萎凋時間在36~40 h,然后進行烘干。
干燥環(huán)節(jié),目前康硒天茗公司采用烘干機低溫慢烘15~20 min;閩秦、科宏、煥茗3家企業(yè)都采取日光短時干燥。
紫陽群體種抗逆性強,茶葉內含物質豐富,鮮葉自帶花香,加工的紫陽白茶香氣自然清香,顯花香,夏秋季加工的白茶可以明顯聞到果香味。茶湯口感清甜、愉悅,深受消費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