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綴雯 劉石彬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請幼兒幫忙,如:“可以幫老師把桌上的訂書機拿過來嗎?”“幫老師把美工區(qū)中的剪刀拿過來好嗎?”這些事都涉及了對空間方位的認知。幼兒有的很快就能完成任務(wù),有的半天找不到方向,表現(xiàn)出明顯的個體差異。為引導(dǎo)幼兒豐富對空間方位的認知,我們在一日生活中利用餐前、離園等時間帶孩子們玩有關(guān)空間方位的游戲,積累相關(guān)認知經(jīng)驗。以下是活動過程的部分摘錄。
師:請問托馬斯小火車在哪里?
孩子們積極舉手,教師想著這是一個比較容易的問題,便問了其中一個男孩。
幼A:(用手指了指)在桌子上。
幼兒A說的“在桌子上”大致不錯,是否可以引導(dǎo)他更準確地描述呢?
師:還有其他更準確的介紹方法嗎?
幼A:……(茫然、沉默。)
接著,教師再次提出同樣的問題,請能力發(fā)展比較均衡的幼兒B來回答。
師:你能準確地說出托馬斯小火車的位置嗎?
幼B:在桌子最上面一層的中間。
因為托馬斯小火車左右兩邊都有兩輛玩具汽車,幼兒B好像也沒說錯,但還是不夠準確。
師:還可以說得更具體、更清晰嗎?
幼B:在坦克車、大卡車、救護車、小汽車的中間。
幼兒B試圖讓自己的回答越來越趨于準確,但一般來說,描述“在××和××的中間”時,“××”只能分別代表左、右各一個物體。教師沒有放棄,再次提問。
師:誰還有不同的答案嗎?
幼C:在桌子上面,大卡車和救護車的中間就是托馬斯小火車!
師:云梯車在哪里?
幼C:在藍色拖鞋下面的格子柜里。
幼兒C描述位置和方向的語言比較準確,不僅能區(qū)分上下、中間和旁邊,還可以變換客體,以不同的客體為中心來進行描述。在描述中,他避開了使用左、右的方位詞,這說明他也許還不能熟練地區(qū)分左右。
接著,教師先帶幼兒一起了解玩具柜的特征,如這個柜子有幾層,每一層有幾個格子等。同時,在游戲前逐一展示玩具柜上的物品,幫助幼兒明確其名稱,然后提出了問題。
師:你能告訴我粉色毛絨小狗拖鞋在柜子的什么位置嗎?
幼D:……(一臉無助。)
師:別著急,你可以觀察一下再回答。看看柜子一共有幾層,粉色毛絨小狗拖鞋在第幾層。
幼D:第二層。(有些猶豫。)
師:第二層分成了兩格呢。拖鞋在哪一個格子里呢?
幼D:……(沉默。)
教師分析幼兒D的表現(xiàn)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不自信,擔心自己說錯;二是對空間方位了解不夠,特別是對左右方位不清楚。
接下來,教師提出同樣的問題,請另外的幼兒回答。
幼E:在第二層邊上的藍色和粉色拖鞋的中間。(同時做了靠左邊的手勢。)
幼兒E能很快觀察到粉色毛絨小狗拖鞋的位置并能用語言表達,只是不能確定格子的左右,所以加上了手勢。
師:你們都同意×××(幼兒E)的說法嗎?誰還有不同的意見?
幼F:粉色毛絨小狗拖鞋在從下往上數(shù)的第二層,左邊第一個格子的兩雙熱天穿的涼拖鞋中間。
幼兒F的語言準確連貫,還能準確說明方向,并能區(qū)分左右格子。所以,教師后續(xù)可以在可變性、相對性等方面對她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促進她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反思:
第一次活動時,教師沒有引導(dǎo)幼兒觀察玩具柜的特點(共有三層,下面兩層都分左、右兩格),而是直接問“××在哪里”。此時,教師自己都沒想清楚到底要幼兒怎樣回答。
后來,教師先帶著幼兒觀察了玩具柜,所以他們再表達時思路清晰了許多。另外,教師對于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了適時、適宜的追問。如對于能夠清晰表述物體位置的幼兒,教師請他們進一步思考:“還可以怎么說?”促使他們不斷改變參照物說出不同的答案,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當參照物不同時,我們對同一個物體位置的描述也會不同。這不正是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和“可變性”嗎?比如,教師問粉色涼拖鞋在哪里時,有的幼兒說“在從下往上數(shù)第二層毛絨小狗拖鞋和大輪車的中間”,有的幼兒說“在從上往下數(shù)第二層左邊第一個格子中毛絨小狗拖鞋的右邊”。對于還不能清晰或連貫表達的幼兒,無論是同伴間的相互啟發(fā),還是教師的示范,都可以給予他們學(xué)習連貫、準確地表述的機會。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更要有意識地讓幼兒在一日生活和游戲中充分感知、理解、運用。
通過這一案例,教師認識到:這個“××在哪里”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幼兒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能夠反映出他們不同的發(fā)展水平。教師要掌握這個學(xué)習內(nèi)容的難點,用各種適宜的方法促進不同能力的幼兒向著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