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云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社科部,廣東 廣州 510405)
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下發(fā)《體育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目標。2016年8月,《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也將突出公共體育的服務職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體育場館作為滿足群眾體育資源需求的重要場所,彰顯體育場館的公益屬性,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體育場館,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優(yōu)化資源配置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圍繞實現公共體育均等化的戰(zhàn)略目標,科學分配體育場館資源,有助于更加全面發(fā)揮體育場館的效能,服務于“健康中國”戰(zhàn)略規(guī)劃。[1]
公共體育服務是體育服務和體育產品的總稱,包含公共體育服務信息發(fā)布、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以及公共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是公民參與社會體育活動,豐富社會生活的基本保障。公共體育服務的本質是將體育服務相互制約與作用的一些因素整合為整體,讓有限的資源能實現管理的規(guī)范化、服務最大化,保證公民體育需求。而體育場館資源是公民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優(yōu)化體育場館資源能促進體育公共服務發(fā)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提升我國公共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水平。[2]
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體育場地設施服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針對不同人群、時段、項目,為群眾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公共體育服務,更好體現政府職能。一般情況下,體育場館是政府部門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窗口,多元的公共體育服務能創(chuàng)新體育服務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公民能充分享有使用體育場館優(yōu)質資源的權利,更好投入到健身中,提高全民健身的參與度,全面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加快推進全民健身戰(zhàn)略的實施進程。
體育場館歸政府管理,屬于公益性單位,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公益性的特點決定其長期以來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體育場館發(fā)展停滯不前,優(yōu)質體育資源得不到有效盤活,大大降低了國有資產運作效能。將體育場館置于體育公共服務的范疇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利于優(yōu)化供給內部結構,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更好激發(fā)體育場館的陣地效應,服務于民,讓更多的人感受體育帶來的樂趣。此外,體育場館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也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全面提高體育場館資源服務社會的功能,優(yōu)化服務供給,保障公民享受體育公共服務的權利,彰顯服務型政府的效能。[3]
首先,未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體育場館進行設計的初衷,往往是考慮體育競技比賽的需要,體育場館統籌兼顧的性能不到位。體育場館場地資源沒有從“多功能利用”這一理念出發(fā),沒有統籌兼顧賽事前后的不同需求,資源利用率偏低。當然,也沒有充分考慮體育場館周圍群眾的體育需求、人口結構及密度等綜合方面的因素,勢必會出現“大場館、小需求”的問題。[4]其次,沒有對體育場館的功能進行全面考證,充分考慮城市及今后發(fā)展規(guī)劃,體育場館場地資源布局脫離了人口規(guī)模及城市未來發(fā)展趨勢。體育場館是城市公共體育發(fā)展的名片,體育場館的數量、人均占有體育鍛煉的面積,在某種程度上能代表當地公共體育發(fā)展水平,體育場館建設是大型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如果不統籌考慮體育場館對全民健身的效能,勢必會浪費公共體育資源。
首先,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慣性長期存在,不能適應體育市場發(fā)展需要。體育場館屬于事業(yè)屬性,在進行體育場館管理的過程中,還是受傳統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的影響,依靠體制優(yōu)勢,很難改變長期運營管理慣性,缺乏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積極性與動力,不能去探索切實可行的措施,運營管理效能大大折扣。其次,運營管理創(chuàng)新機制遲緩。體育場館在開展運作管理過程中,機制創(chuàng)新遲緩,不能從體育市場、公共體育服務的視角出發(fā),開展管理運營工作,有的甚至出現了單一性服務產品,體育場館長年得不到有效利用。伴隨群眾對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的日漸多元,瑜伽、室內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身操以及太極拳等項目日益受到人們的追捧,因運營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停滯不前,場館不能從現實訴求出發(fā),進行科學的改造,場館使用運作大打折扣。[5]此外,體育場館缺乏策劃、組織大型公共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也沒有在這方面展開積極的探索,營銷服務意識淡薄,處在被動狀態(tài)。當前,互聯網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因為理念的不到位,特別是對專業(yè)性相對強的項目,場館自然不具備獨立完成的能力。即便是開展了一系列的營銷,也缺少創(chuàng)新思維,采用中規(guī)中矩的宣傳方式,未建立互聯網思維,難以將有效的信息傳達給潛在客戶群,宣傳效果差。
體育場館的主要職能是滿足群眾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讓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形成常態(tài),吸引并激發(fā)廣大群眾充分利用體育場館,積極投身體育健身活動,但因為體育場館在設計、運作等方面存在嚴重的滯后性,不能將體育場館的優(yōu)勢充分呈現給群眾,群眾對體育場館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的競技體育上面,這樣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6]此外,體育場館傳統的運作方式,長期以來沒有實行市場化運作,人才的引進、使用及管理存在明顯的“短板”,場館人員傳幫帶存在滯后性,導致管理人員不足,即便是群眾希望能在體育場館開展體育健身活動,但因人力、安保等的束縛,也不能很好開展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
首先,優(yōu)化場館功能設計。一是注重對現有體育場館進行升級改造,突出“多功能”,全面兼顧賽前、賽后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的差異,創(chuàng)新性使用活動座椅、臨時看臺以及場地轉換等多種方式,提高體育場館資源使用效率。二是對新體育場館的設計,不僅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考慮今后體育場館所在區(qū)域人群的人口密度、體育消費、結構以及體育訴求等,從群眾對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出發(fā),確定好體育場館的規(guī)劃與設計,避免出現前面提到的“大場館、小需求”的尷尬情況。在規(guī)劃過程中,要科學組織好建設、體育、環(huán)保、國土、交通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對體育場館的運營、功能、選址等進行多方論證,充分考慮區(qū)域、城市今后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群眾訴求等,規(guī)避因布局不科學等問題。[7]其次,建立完善的體育場館配套設施。提高大型體育場館的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需要配置合理的體育設施,讓體育場館更科學實用。一是始終堅持以公共體育服務為核心,確保體育場館場地設施數量與質量。通過深入當地實際考察場地設施的數量、質量需求情況,提供和需求相匹配的場地設施。二是以服務群眾為核心,完善體育場館的配套設施,健全體質監(jiān)測中心、停車場、醫(yī)務室、公共淋浴間等館內基礎設施,為其提供多元化服務。也要科學完善體育場館周圍的配套設備,與相關部門進行積極配合,完善場館的基礎交通設施,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能享受到體育場館所提供的優(yōu)質公共體育服務。
創(chuàng)建智慧服務運營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體育館資源優(yōu)化配置率,更好保障體育館的運作。首先,提高財政支持水平。體育場館的基本屬性是公益性,體育場館的運作主要依靠財政撥款,所以,政府需要擴大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支持力度,確保運營管理中的資金需求。一是結合體育場館運行的現實,群眾公共體育服務的現狀,適當增加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性投入,提供充足資金,讓場館能有更多的財力和群眾對公共服務需求相結合,更容易開展相匹配的體育公共服務。二是政府建立支持體育場館發(fā)展的專項資金,通過設立公共體育服務專項資金,確保體育場館公共體育服務有序推進。與此同時,適當稅費減免力度。稅費制度的大力實施,是科學推動社會收益的分配公平,激發(fā)社會生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推動經濟、文化與政治等實現和諧發(fā)展。一般來講,對體育場館征收費用采取公益性、經濟性“一刀切”模式,勢必增加了體育場館的經濟負擔。考慮到公共體育服務的公益性特點,需要實行優(yōu)惠的稅費扶持政策,減免或降低稅費,考慮結合體育場館的運行情況,靈活調整稅費。[8]因此,提高財政支持力度,有助于確保體育場館基礎作用的發(fā)揮,更好為群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
其次,引入互聯網+智慧化服務運營機制。一是借助網絡創(chuàng)新多元服務。嘗試將互聯網運用到體育場館資源優(yōu)化配置上。借助“互聯網+”,提高公共體育場館的利用效能,擴大資源供給,全面優(yōu)化公共體育場館的資源配置。移動互聯網發(fā)展迅速,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互聯網交易模式興起后,迅速形成規(guī)模,互聯網對傳統行業(yè)進行深層次的改造?!盎ヂ摼W+”模式在服務業(yè)中也有很好的體現。體育場館資源也要借助互聯網加以優(yōu)化配置,通過手機客戶端應用,讓體育場館能運用好這一平臺,開展好綜合性服務。市民通過手機應用軟件,輕松獲取體育場館的基本情況,提高體育場館的綜合利用效能。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來推送體育場館的位置、開放時間、場館資源等,這樣不僅能宣傳好體育場館,擴大其覆蓋面,也能吸引潛在群體,到體育場館參加體育鍛煉。當然,充分考慮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群眾的消費理念呈現碎片化、消費理性化以及圈子化等特點,用戶通過實時點開客戶端軟件,獲取信息及服務,這樣體育場館在運營與管理過程中,全面利用好移動客戶端、互聯網等向公眾提供多元化創(chuàng)新服務,擴大體育場館的有效供給,達到優(yōu)化公共體育資源的目的。二是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化推送服務。大數據技術能解決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問題,能夠為群眾提供更好公共體育服務。體育場館資源通過大數據實現精準化服務。在開展運營管理的過程中,積極和體育工程、體育研究以及醫(yī)療研究等部門建立健康數據庫。伴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生產以及運用,健康大數據在體育范疇內的應用不斷擴大,科技創(chuàng)新和體育的融合進一步加深,誕生了智慧體育。圍繞健康數據為主的體育場館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夠為體育場館的人群提供精準化服務,讓人在開展體育運動的同時,能獲得自身的健康情況,這樣不僅能科學豐富公共體育場館的資源供給,也能在智慧體育建設上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體育服務以不斷增強人民體質、提升健康水平作為奮斗的目標,而體育場館憑借其豐富的體育資源,能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強大支持。體育場館資源優(yōu)化配置是科學促進結構調整,充分體現體育資源分配的實效性,結合大眾對公共體育服務的現實訴求,進行合理優(yōu)化,既要突出其公益性,也要注重激發(fā)其內生性活力,協調政府、群眾、場館等不同主體,善于探索各自的契合點,全方位提高公共體育發(fā)展水平。但還要看到,體育場館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的在短期內政府能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政府也要對體育場館進行市場化改革,發(fā)揮市場在體育場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全面提高體育場館的市場競爭力,激發(fā)發(fā)展的內在活力,實現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