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葉芝
【摘 要】粉絲現象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大眾文化,伴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廣泛應用而發(fā)展和流行起來。筆者通過對《創(chuàng)造101》選手王菊走紅事件進行分析,總結出粉絲群體存在情感碎片化和快餐化的情感誤區(qū)。
【關鍵詞】粉絲現象 王菊 網絡狂歡 過度大眾文化
2018年夏日,曾經風靡一時的選秀風波再度來襲,《創(chuàng)造101》在粉絲們的推動下走上收視巔峰。本文從網絡狂歡、社會認同、粉絲情感誤區(qū)等多角度解讀王菊走紅事件背后的粉絲現象。
一、王菊走紅后的網絡狂歡
網絡狂歡指的是在網絡所構建的虛擬世界里發(fā)生的有巨大影響力的、引起“眾聲喧嘩”的網絡現象。百度指數顯示,5月26日即第六期節(jié)目播出之前,“王菊”一詞的搜索量還寥寥無幾,此后則勢如破竹,在5月30日達到最高。6月2日晚第七期節(jié)目播出后,關鍵詞“王菊逆襲”在3小時內迅速升至微博熱搜第二。6月9日公開點贊排名中,王菊升至第二位。這樣的成績得益于王菊本身自帶的差異化屬性以及她在節(jié)目中的出色表現,但也離不開王菊粉絲團“陶淵明”的粉絲參與,制造了網絡狂歡的現象。
米哈伊·巴赫金曾這樣描述狂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拋在了一邊,代之而起的是一種特殊的狂歡式的關系:人與人之間自由自在、親切隨意的接觸?!迸c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中“大眾傳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不同,在粉絲傳播中,每一個粉絲都能成為意見領袖,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大眾傳播史上有過一個時期的強效果論,人們不假思考和毫無批判思維地接收大眾媒介傳播的一切信息,被稱為“沙發(fā)上的土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這一格局在當下已被徹底改寫。粉絲們由傳播的邊緣慢慢向前臺推進,形成了粉絲之間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交融的新型傳播方式。王菊粉絲群體在微博上曬出大批量表情包、 短視頻,使王菊在一夜之間迅速被送上熱搜榜。每期節(jié)目播放時,演播廳里和守候在網絡直播前的粉絲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狂歡的廣場,場外的一次次點贊,場內王菊人氣的一次次上升,都是王菊出色表演的回贈和粉絲們熱情的體現。
二、粉絲群體的社會認同
認同或社會認同源自于現代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它是對“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qū)別的認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統(tǒng)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內部變化和多樣性。這一事物被視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簡單地說,社會認同表現為個體認識到他所屬于的特定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粉絲對于明星的追逐,可能是從明星身上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特質,在追逐的過程中,又會遇見很多志同道合者,從而產生一種認同感。
被部分網友認為是“最不適合做偶像女團的練習生”,但王菊在節(jié)目中表示希望打破大眾的刻板印象。作為一張全新的面孔,作為迥異于傳統(tǒng)審美的標準,王菊自身定位的差異化使得粉絲可以找到一個擺脫傳統(tǒng)式粉絲現象的出口,作為一個立志改變社會既定審美標準的人,王菊的獨立宣言贏得了眾多支持者。王菊在節(jié)目《創(chuàng)造101》中散發(fā)出來的敢作敢為、獨立堅強,被粉絲們認為是某一個群體的價值觀投射,也是一個階層流動的象征。
三、粉絲群體的情感誤區(qū)
補位晉級、順利進入22強、最后一輪公選排名第二,經歷了過山車式排名的王菊最終折戟總決賽,無緣出道。粉絲們慢慢消失在朋友圈中,逐漸趨于平靜。情感是人類自然和本能地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粉絲的情感是一種自發(fā)的、非抑制的情感表達,王菊爆紅后又趨于平靜的背后體現出粉絲情感碎片化、情感快餐化的特點。
1.情感碎片化。“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在上世紀80年代常見于“后現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西方文藝理論與文化理論批判家詹姆遜認為:后現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連貫性,給人一種拼貼感,與此相應的是情感和歷史感的消失,以及外在和內在、本質與現象、隱義與顯義、真實性與非真實性、能指與所指等幾種深層模式的消失。這種后現代文化表現出缺乏深度的淺薄和沒有連續(xù)性的斷裂,就是碎片化。情感碎片化指的是情感生活方式、態(tài)度意識的多元化取向??珊唵卫斫鉃槿藗兛梢赃x擇多樣化的情感,卻不知道選擇什么感情才是最適合的。
現在的粉絲在追逐偶像的時候就處于一種迷離的狀態(tài),或者說粉絲們對于偶像的情感就是一種碎片化情感,他們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那么癡迷。王菊的粉絲所創(chuàng)造的特殊詞匯“菊外人”指的是不知道王菊是誰,也沒有看過《創(chuàng)造101》,但是已經被“給王菊投票”相關信息包圍的人。在王菊爆紅的那幾天,粉絲們都誠心誠意地成為愛菊護菊群體中的一員。很難說清楚粉絲們對王菊的真實立場,也許連他們自己也未曾深究。這就是一種情感的碎片化,在沒有對崇拜對象進行了解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非理性選擇,是一種盲目的崇拜。
2.情感快餐化。情感快餐化與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密切相關,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人們交流逐漸迅速快捷,由此帶來的情感消費過程加快,情感消失得也快速,這就是情感快餐化。
除了少部分鐵粉外,大部分粉絲對于偶像的崇拜是搖擺不定的。一方面,在選秀節(jié)目的比賽過程中,粉絲們可能會隨著節(jié)目的播出而改變支持的對象,就像在《創(chuàng)造101》中,粉絲們可能會隨著節(jié)目的繼續(xù)而轉向為其他選手點贊,成為別的選手的粉絲。另一方面,縱使粉絲們不遺余力地全心全意為偶像拉票,但是一旦比賽結束,節(jié)目的余溫也會漸漸褪去,粉絲們也會回歸日常生活,支持偶像的熱情會漸漸逝去,甚至淡忘。在經歷熱點短期爆發(fā)、輿論過度消費后,聲勢浩大的應援拉票、人聲鼎沸的全網狂歡都成了一場空。粉絲現象的到來讓在快節(jié)奏中生活的人們有了片刻的放松,有了情感的宣泄,但終究只是形成了一種短暫性的態(tài)度與心情。
(作者學校: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約翰·菲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頁;[2]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頁;[3]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78頁;[4]周曉紅: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