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星
柏拉圖在這篇論辯中借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闡述了自己對于“美的本質”的理解,并在與希庇阿斯的辯論中否定了美是美的事物、美是恰當、美是有用且有益、美是由視、聽產(chǎn)生的快感等觀點,盡管最后并沒有對“美本身”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在柏拉圖這里,“美本身”確實是存在的,這種美是一種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抽象的“理念”,是可以使一切事物成其為美的美的本質。柏拉圖在他的《會飲篇》中也說道:“這種美是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與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時而生,時而滅,而它卻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減”。[1]但是,這種美真的是客觀存在的嗎?在本篇的論辯中,蘇格拉底曾舉到過一個例子——一個燒制精良的陶罐究竟是不是美的?在希庇阿斯看來,雖然承認像“湯罐”這種東西若是做的好,它可以是美的,但“這種美總不能比一匹母馬,一位年輕的小姐或是其他真正美的東西美”[2],“湯罐”在他看來是“不三不四”的東西,若是誰在談話中提起它,他一定是個俗人,蘇格拉底也形容他的論敵“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粗鄙得很”[3],可見,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不同的美,有的人認為是美,其他人也可能認為是丑的。休謨就是從觀賞者的主觀心理來說明美的本質:“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里,每一個人的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這個人覺得丑,另一個人可能覺得美。每個人應該默認他自己的感覺,也應該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覺。要想尋求實在的美或實在的丑,就像想要確定實在的甜與實在的苦一樣,是一種徒勞無益的探索”[4],在休謨眼里這種美會因為究竟是什么人而變得不一樣,也會因為某個人的某種心境,覺得一樣東西此刻是美的,下一刻便不美,甚至對于“美”與“丑”的界限我們都無法確定,那么對“美”的揣測,就和柏拉圖大相徑庭了。
關于“美”與“丑”,王爾德在童話集《石榴之家》[5]里寫到過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西班牙公主的生日》,講述的是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宴會上,一個小矮人為公主獻舞引得公主哈哈大笑,小矮人誤以為公主愛上了自己,直到他在一面大鏡子面前看見了自己畸形、丑陋的外表后,自慚形愧,心碎而死。小公主的美和矮人的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丑帶給人歡樂,而美卻以取笑別人的痛苦為樂,美與丑的界限被模糊了,美同樣帶給人帶來痛苦。第二個故事是《星孩》,講述的是一對夫婦收養(yǎng)了了一個棄嬰,孩子被繡滿星星的金色斗篷包裹著,所以被當作星孩。長大后星孩因美貌而變得自私和殘酷起來,不認“乞丐”母親并嘲笑她的丑陋,直到星孩被奪走美貌并經(jīng)歷磨難之后才終于體會到了愛和仁慈的真諦,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國王。在這里“美”是自私與殘酷,“丑”卻是善良與恩慈,“美”的東西并非有益,“好”的東西也不認為是“美”的。所以,王爾德所認為的“美”只存在于他的藝術世界中,純粹的愛、忠誠的友誼、憐憫與恩慈、犧牲和奉獻都是“美”的象征,它們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不值一提,卻在“天堂”永生,“天堂”就是王爾德的藝術世界,唯有藝術才是“心之美”永生的殿堂。
那么,美又是什么呢?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一個人物——秦可卿,小名喚作“兼美”,是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姑的妹子,曹雪芹形容她是“鮮艷嫵媚有似于寶釵,風流裊娜又如黛玉”,她不僅兼有釵黛二人的優(yōu)點,還將人間的美好圓滿集合為一體。釵黛在寶玉的生命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她們一個擁有寶玉的愛情,另一個則擁有寶玉的婚姻,對于一個平常人來說,愛情和婚姻都是難以取舍的,那么,釵、黛誰優(yōu)誰劣的問題似乎就并不值得探討了。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同樣也有說明:“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胸口上的一顆朱砂痣”[6]。男主人公在他此后漫長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尋找他的“玫瑰”,但就如同“兼美”秦可卿的早早退場一般,他的初戀情人“玫瑰”永遠只是停留在他記憶力的最美的臆想。人只要有選擇就會有遺憾,人間的美好和幸福是不能夠兼具的,有取就有舍,有得就有失,取舍得失合在一起才完美,但這種完美是不存在的,所以兼美也是一種“兩難”[7],釵黛分開,各有缺憾,或許這種美中不足才是真正的“美”所在吧。
美中不足就會帶來缺憾,但我們又為什么會被“缺憾”所吸引,認為它是美的呢?王國維先生在《〈紅樓夢〉評論》[8]中將美進行了分類,“一曰優(yōu)美,一曰壯美”,認為“吾心寧靜之狀態(tài)”是優(yōu)美之情,所觀的與自己無利害關系的外物就是優(yōu)美;而壯美之情則是“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與美術中則吾人樂而觀之”。這是王國維先生所認為的解脫之道,他認為無論是優(yōu)美還是壯美,都可以“使吾人離生活之欲,而入純粹之知識者”。而王國維先生認為《紅樓夢》的美學價值也在于,它描寫的是平常人的人生悲劇。這種悲劇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這種悲劇的發(fā)生不是意外,而是平常之人、平常之事所帶來的,人世中隨處可見的悲劇,所以說《紅樓夢》“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王國維先生又借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的闡釋來說明《紅樓夢》所表現(xiàn)的壯美之情,說悲劇可以引發(fā)人“恐懼與憐憫”的情緒、“而人之精神語焉洗滌”。這種隨處可見的平凡人的人生悲劇都帶著“缺憾”,所以“美中不足”會引起平常人強烈的情感共鳴。
蘇格拉底在和希庇阿斯的論辯中還提到了一個論題——美就是由視覺和聽覺產(chǎn)生的快感。美麗的人、圖畫、雕刻都是經(jīng)過視覺產(chǎn)生的快感,而美妙的音樂、詩文和故事則是由聽覺產(chǎn)生的快感。蘇格拉底認為“視覺的快感顯然不能只因為是由視覺產(chǎn)生的就成其為美”、“同理,聽覺的快感也不能只為是由聽覺來的就成其為美”,視覺和聽覺產(chǎn)生快感的特質各不相同,那么,視、聽的快感要有一個共同特質來使兩者成為產(chǎn)生美的理由,“若是沒有這個共同特質,它們或分或和,都不能成其為美了”[9]。在這里,蘇格拉底并沒有能論證這個論題的合理性,甚至否定了論題本身,但“快感”本身卻同樣來自人們的情感體驗。
我們看到過許多美麗的景物,看山川河海、也看戈壁荒漠;聆聽過許多大自然的聲響,它是奔馳在叢林峽谷中的狂獵步伐,是棲息在平原山丘上的颯颯舞姿,是午睡時輕微的鼾聲,是冬夜里靜謐的呼吸;我們還讀了許多的詩,看了許多的書,春天下微雨就會想起“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夏天賞荷是突然蹦出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冬天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滑雪,坐在開向山下大巴里,擦干凈窗戶,看到外面飄著大片大片的雪花,高聳的大樹上也落著雪,突然就想到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畢業(yè)旅行與好友同游西藏,大巴車從拉薩出發(fā),穿過米拉山口,開往林芝,一路走過去,遠方不再是覆蓋著積雪的高聳的山巔,而是一片一片稍稍低緩的綠茸茸的山巒,它們頭頂上就是碧藍耀眼的藍天,有種難以言說的感覺剎那間向我襲來,無比的美麗、無比的溫柔。
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聽見的聲音、吃過的美食還有伴隨我們成長走過的每一條路,它們或許都悄悄地藏在我們的身體里,成為我們的骨血與肉,決定我們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決定我們所喜愛、我們的所惡……而那首詩、那幅畫、那本書早已攜帶著作者創(chuàng)作時那一刻的情深,然后在某天、某個場景我們突然讀懂了它們,體會到了作者的當時的心情,這種感覺剛剛好。那些所謂的“美的事物”終會在與我們的交匯中變成真正的“美”。
美聯(lián)通著“你”與“我”與“他”與“世界”,美是年輕時無畏的勇氣,是年逾古稀的童心未泯,美是機緣、是福分,是剎那間的情感共鳴,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注 釋
[1]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249頁.
[2]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69頁.
[3]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69頁
[4]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4頁.
[5]奧斯卡·王爾德著,巴金譯.快樂王子童話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第78-101頁、第144-163頁.
[6]張愛玲.傳奇[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327頁.
[7]俞曉紅.紅樓夢意象的文化闡釋[M].安徽: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33頁.
[8]王國維、蔡元培.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4 頁.第10-13頁.
[9]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