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深諳時裝哲學,她這樣說的:“臉上的氛圍不好,穿什么都不會好看。聽一段音樂,讓表情柔和下來,再去試衣服吧?!彼拇┮吕砟钍谴┝钭约菏孢m的衣服,讓自己感覺愛自己、愛生活。心里有熱愛,臉上的氛圍總不會那么硬。
這位友人講她在普羅旺斯的日子。她從不習慣趕時間,即使旅行也是如此。起床,把音樂打開,再決定穿什么衣服。清晨哼著歌曲,有時歌曲沒唱完,就走到大門口了,那么她會索性坐下來,唱完歌再走。她會為自己營造一種氛圍,一種從心情到面容上的氛圍。
心里的氛圍不好,臉上的氛圍也不會好,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都是無濟于事的。想想人生也是很奇妙的事,一切最后還是都表現(xiàn)在了臉上,這也許是一種極致的公平。
正巧剛看完村上春樹的一本書,記住了書中一個細節(jié):一位曾經(jīng)很美麗的女子,再見時依然漂亮,但失去了色彩和熱度。“曾經(jīng)這個內(nèi)斂的女子,她的光和熱從周身的縫隙中自動向外噴射。”可是再見到她時,這種東西已經(jīng)消失,“簡直像有人繞到身后,把電源插頭給拔掉了?!?/p>
這是因為臉上的氛圍變了,沒有活力和熱度,美變得凝滯,像是空心人。這與年齡無關,只與心境變化有關。
一位朋友50歲才開始接觸英文,她說自己像渾身毛孔都張開一樣吸收新東西。她提到一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她家有固定的咖啡時間,這個時間是她和先生用來讀詩的。20分鐘,一杯咖啡,一首小詩,誦讀談論間,心靈得到滋養(yǎng)。這樣的氛圍總是令人感慨的,很容易做到,但很少有人去把一件小事變成一種儀式。
心里的氛圍,臉上的氛圍,細想想,真是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