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摘 要:遼寧朝陽地區(qū)地處遼寧西部,石質丘陵較多,山地土層較薄,荒山綠化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受到很大制約,生產操作中特別需要這方面的技術指導,本文將近年來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之進行總結和集成。
關鍵詞:荒山造林;節(jié)水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58
1 自然地址條件
喀左縣地處遼寧西部,隸屬于朝陽市,地理坐標位于E1192454~1202324,N404712~413353之間,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春季少雨多旱風,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氣溫為8.7℃,境內南北氣溫相差1.5℃,年均降水量為491mm左右,整個植物生長期(4—9月份)的降水量為450mm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807.8h,平均無霜期為144d左右,
植被類型為華北、長白、蒙古植物區(qū)系的交匯地帶,以草原植被與森林植被為主,主要喬木樹種有油松、側柏、刺槐、楊樹等;主要灌木樹種有山杏、荊條、山棗、榛子等;其中山杏在海拔300~1000m的石質山、丘陵、平地、沙荒皆有分布。
2 土地資源條件
遼西地區(qū)土壤在各種巖石風化物殘積母質及黃土、紅土母質上發(fā)育的淋溶褐土,褐土性土,碳酸鹽褐土及典型褐土,部分地區(qū)為棕壤和風沙土。
3 技術方案
3.1 整地方法
沿等高線布線,栽植坑按“品”字形配置,株距3m,行距4m,當坡度小于15°進行穴壯整地,整地規(guī)格60cm×60cm×60cm,保留原生植被。坡度大于15°進行魚鱗坑整地,整地標準70cm×50cm×40cm,挖坑時把表層熟土單獨放置,利用底層生土或碎石筑埂并踩實,完成后將表層熟土回填。
3.2 造林方法
山杏、火炬造林按株行距3m×4m栽植,油松、側柏、山杏混交按3m×4m栽植,混交方式為行混,混交比例為8:2(側柏8,山杏2),可以8行側柏,2行山杏,也可以4行側柏,1行山杏。
3.3 栽植時間、栽植方式
以早春定植為主,山杏、火炬、油松具體時間以4月初—4月中旬為宜,側柏具體時間4月下旬—5月上旬為宜。
栽植坑的規(guī)格:經濟林60cm×60cm×60cm;水土保持林70cm×50cm×40cm。選擇健壯造林苗木,根系發(fā)達,無病害,無劈裂,無機械損傷的“三無”苗木。貯水容器選擇價格便宜的廢舊礦泉水瓶等盛水容器。
在造林時將礦泉水瓶等容器作為貯水用具同造林苗一同放入栽植坑內,并且在礦泉水瓶等容器中放入生根粉,在苗木的眾多側根中,選擇一個健壯的側根放入已盛滿水的礦泉水瓶等貯水容器中,而后回填,土與栽植坑上沿平齊,踩實,澆水,苗木健壯的側根從礦泉水瓶等貯水器中吸收苗木生長所需的水分,從而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本身生長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此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幫助苗木安全度過自5月初造林結束后至7月份雨季到來之前干旱少雨的季節(jié),從而有效地避免由于氣候干旱、土壤缺少造成新植苗的大量死亡。
3.4 栽植后撫育管理
施肥,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每株每年追肥0.1~0.5kg,視母樹大小而定,分2~3次追肥,追肥后應適時適量補水。土壤管理,每年結合施肥、灌溉及時中耕除草2~3次,干旱地區(qū)可采取樹盤覆草保墑措施。病蟲害防治,春季主要防治食心蟲和天幕毛蟲,建議使用1000倍液敵百蟲防治;夏季主要防治蚜蟲,建議使用1000倍液氧化樂果防治;季冬季樹干涂白,綁草繩防鼠兔啃噬。
4 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采取新技術造林,當年成活率達90%,即每667m2平均成活100株,死亡株數(shù)10株,除了正常的造林費、人工費外,增加了礦泉水瓶的費用和10株補植的費用,每個礦泉水瓶0.1元,每株造林苗木按2元計算,補植補造費用為每株5元計算,每667m2補植10株,每667m2購買礦泉水瓶費用出12元,苗木補植費增加70元,每667m2增加支出82元。采用傳統(tǒng)方法造式,成活率50%,保存率45%,即每667m2平均有50株成活,60株死亡,每株苗木費2元,補植補造費用為每株5元,每667m2增加補植費用420元。因此采用此新技術造林與傳統(tǒng)造林相比,僅在苗木費和人工費上每667m2就節(jié)省用:420-82=338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4.2 生態(tài)效益
該技術實行后,能有效地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提高森林覆被率,不僅對周圍的農田起到防護作用,同時還對水土保持,護堤護岸,水源涵養(yǎng)等發(fā)揮功效,能較大地改善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為朝陽市生態(tài)立市做出貢獻。
4.3 社會效益
作為一種新的栽植技術,若能廣泛推廣,不僅可使傳統(tǒng)方式下造林提高科技含量,更有利激發(fā)廣大農民的造林的積極性,有利于擴大對林農科普教育的影響力。該新技術的實施,不僅有效解決了半干旱地區(qū)困難立地條件下造林這一現(xiàn)實問題,同時能夠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減少苗木補植及人工費的支出,為農民增產增收和荒山造林提供有力的保障,該技術在抗旱節(jié)水保水方面的優(yōu)越性也是傳統(tǒng)造林節(jié)水技術達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