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莉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學
自浙江省《2016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明確規(guī)定高中生要會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以來,論述文就真正進入了高中語文教學的視野。論述文以闡釋、議論、論辯為主要特征,要求有概括性、有思辨力,能鮮明有力地表達觀點。
教育部今年剛剛印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則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要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新課標專門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開辟了一個任務群,對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和論述文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讓學生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的能力,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
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讓論述文走向深刻呢?讓我們以“葛優(yōu)躺”的意義探尋為例,來揭開批判性思維的神秘面紗吧。
“葛優(yōu)躺”是指演員葛優(yōu)在993年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里的劇照姿勢,葛優(yōu)(飾演“二混子”季春生)斜靠在沙發(fā)上,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外表邋遢,肌肉松弛,神情頹廢。本已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葛優(yōu)躺”,卻在2016年突然爆紅于網絡,被網友PS成各種形象,大家紛紛轉發(fā)?!案饍?yōu)躺”一詞也入選咬文嚼字》2016年十大流行語。你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的?
你可能會想到:為什么這張二十多年前的劇照會突然爆紅于網絡,是什么手段讓它爆紅的,為什么帶有些許負能量的“葛優(yōu)躺”會引起大家的關注并紛紛轉發(fā),它的爆紅反映了什么樣的現實,它的爆紅會帶來什么影響……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就會認識到,高強度的社會環(huán)境、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疲于奔命,人們很想像葛優(yōu)那樣一進門就倒在沙發(fā)上休息。正是對這種極度放松的休閑方式的向往與渴望引發(fā)了共鳴,讓“葛優(yōu)躺”爆紅;這種“隨手轉”也是現代人的“借他人酒杯,澆自家塊壘”,以溫和、隱蔽的方式宣泄了情緒,表達了對現代社會的不滿。
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能有這樣的思考,已經不錯了。但如果要讓思考更深入、更具理性,則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 thinking的漢譯,也常常被翻譯為“審辯式思維”。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教授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思維發(fā)展取向——兼議審辯式思維》(《決策與信息》雜志2018年第2期)一文中將批判性思維概括為12個字: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概括其特點為:對“想當然”的追問,對世界的非獨斷認識,以審辯式思維堅持“自己的真理”。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寫作論述文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的話,那么,“黃金三問”則是開啟這一工具的鑰匙。第一問:不懈質疑——問事情的真相、原因是什么,簡言之就是“真的嗎”。第二問:包容異見——問是不是唯一的,可不可以替代,還有哪些可能、解釋,簡言之就是“對了嗎”。第三問:力行擔責——問事件是否合理,有沒有更為合理的,要選擇、力行相對最合理的那個,簡言之就是“最好嗎”。這指向質疑、替代、擇優(yōu)的三問,在國際批判性思維教學中被有些人稱為“黃金三問”。在面對需要分析的具體現象時,我們可以以這三問作為我們思考的基本維度,來啟發(fā)我們的深入思考。簡單地說就是:真的嗎?對了嗎?最好嗎?
如果以批判性思維的“黃金三問”來對“葛優(yōu)躺”現象作進一步的社會意義的探尋,那么——
第一問——真的嗎?(不懈質疑,對“想當然”的不斷追問)可以想到:“葛優(yōu)躺”真的是帶有負能量的嗎?生活的高強度、快節(jié)奏真的一定要以自黑、自嘲的方式來緩解嗎?“葛優(yōu)躺”真的只是一個娛樂性的話題,而不是一個關于工業(yè)社會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嚴肅問題嗎?
第二問——對了嗎?(包容異見,對世界的非獨斷認識)世界是多元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當我們在紛紛轉發(fā)“葛優(yōu)躺”來減輕我們的壓力的時候,可以想到:這是本國網民的一時興起還是集體的共鳴?國外青年是怎么看待“葛優(yōu)躺”的呢?他們又在玩哪些互聯網創(chuàng)意呢?(查網絡可知,“葛優(yōu)躺”網絡創(chuàng)意在國外遭嘲笑和惡搞,國外青年們更熱衷于如“Bookface”“曬光陰”等積極的公益活動,以呼喚人們熱愛讀書、珍惜親情等。)
第三問——最好嗎?(力行擔責,在多元中選擇相對最合理的,以審辯式思維旗幟鮮明地堅持“自己的真理”)當認識到中外青年不同的網絡創(chuàng)意后,我們可以想到:為什么中外網絡創(chuàng)意有這么大的差別?這樣的差別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背景?兩種不同的方式能否以孰優(yōu)孰劣評判?外國青年對中國創(chuàng)意的不認同,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國網絡創(chuàng)意的膚淺?
沿著這樣的三問,不斷思考,對“葛優(yōu)躺”社會意義的開掘就逐步走向深入了。如果將自己的思考進行整合,就可以形成論述較為深入的小語篇。
試看一則學生習作:
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被敦促著前進的步履匆匆,也正因如此,內心對于安逸寧靜的期冀,也日益趨于極端化。原本安寧美好的愿想成了胸無大志、安于現狀的頹廢放空。突然爆紅的“葛優(yōu)躺”就是其形象寫照。(第一問——真的嗎?不懈質疑,對“想當然”的不斷追問)
而正當我們瘋狂轉發(fā)“葛優(yōu)躺”時,外國同儕們卻奇思妙想地曬出了他們自己的網絡創(chuàng)意:和書本融為一體的拍照活動——“Bookface”、和親人們在幾十年前拍過照的地方以同樣的姿勢再拍照的“曬光陰”……兩相對比,可謂驚心;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國外的活動比我們多了些文化底蘊和溫情感性,而“葛優(yōu)躺”,則是一種人們茶余飯后的簡單笑料,抑或反映了國人在忙碌節(jié)奏中內心的向往。(第二問——對了嗎?包容異見,對世界的非獨斷認識)
追本溯源,各國國情、社會背景大相徑庭,網絡創(chuàng)意的走向也會隨之不同。咱中國人從小就開始承受各種壓力,比成績、拼高考、找工作、升業(yè)績,遠非生存壓力較輕的發(fā)達國家青年可以想象,借助網絡宣泄一下壓力,也是一種解壓的方式。再則,日新月異的改變與前進本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必須經歷的征程,如果在開放時帶來了些后退,我們會接受,進而反思、進步,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會任由人類懶惰的劣根肆意瘋長作祟,也不會放任一些網民趁機打壓“中國式”。差異的價值在于啟發(fā)和完善,網民個人如果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改變以傳遞健康美好生活的愿望,正能量的傳遞會更持久且深入人心。即便在劣勢的條件下,即便在浮躁的風氣里,我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也要綻放出屬于中國的璀璨光芒!(第三問——最好嗎?力行擔責,在多元中選擇相對最合理的,以審辯式思維旗幟鮮明地堅持“自己的真理”)
同學們不妨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用“黃金三問”去追問,去思考,讓“黃金三問”成為自己的思想武器,那么,就能期待自己的論述文不斷走向理性和深刻,乃至走向新穎和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