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華
我與先生結婚前,他好幾次見識過我的“唇槍舌劍”。盡管聽不懂,但他告訴我,我吵架時的神情蠻有意思的,很真實、很自然。
倒是我媽媽再三叮囑我:“去國外,你就要注意點,這有關我們中國人的形象?!?/p>
到了德國后,我開始學德語。聽說學罵人的話最容易記住,于是,我請先生教。他說:“我們德國沒有罵人的話。”
我當然不信,于是翻書找,確實少有發(fā)現。我又去網上搜,終于相信,德國人真不怎么罵人。我努力尋找的結果,打印出來,還不到兩頁紙。
捧著這兩頁紙,我先找自家先生操練。他聽了幾句,忙把耳朵捂上,說:“你上哪兒找到這么過分的句子?”
我心想,你也太夸張了吧,這跟我們漢語言相比,連小兒科都算不上呀。
在德國,街頭也好,鄰里之間也好,確實很少看到吵架的。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上法庭的倒是不少。
我暗想,難道德意志民族比我們民族更文明?
有一次,在德國的公共場所,我與一個土耳其人發(fā)生爭執(zhí)?;氐郊依?,我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先生,他樂了,看我的眼神,充滿佩服。沒想到我這么一個纖弱女子,竟然將他們德國人平時敢怒不敢言的話,淋漓盡致地在公共場合抖摟了出來。先生還是提醒我,以后克制點,幸虧我是外國人,否則,法院的傳票可能就要送上門來了。
罵架也會吃官司?翻書查找,我算明白了,德國人并不是涵養(yǎng)更高,而是德國政府管得太寬,把各種罵人的話都按輕重列明了罰單。比如罵對方“蠢貨”“母豬”,在購物網站上留言,說賣家是騙子,朝著對方用手指敲打自己腦門或太陽穴,意指對方有毛病等等,這些都有可能被冠以傷害、誹謗等罪名而吃官司,少則罰幾百歐元,多則罰上千歐元,甚至監(jiān)禁幾周。
先生的一位建筑師朋友,有一次被告上法庭。當時,他將車停在路邊,進去辦完事情后,急著要趕去另一個約定地點。等他出來,發(fā)現自己的車被一輛送比薩的車給堵住了,只好等。沒想到這一等就是20分鐘。等對方慢悠悠地從大樓里出來時,他已滿腔怒火,說對方是個XXX人,當時倒沒發(fā)生太多爭執(zhí),他余怒未消,氣沖沖地開車走了。沒多久,法院的傳票來了,對方說他當天的言語中含有種族歧視。經過審理,德國法庭判定這位建筑師朋友有過錯,罰款1000歐元。
“干嗎要吵架?要以理服人。說到底,鬧情緒是智商不夠的體現。”這是以理性著稱的德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欲想反駁,可先生看了我一眼,以讓我抓狂的冷靜說了句:“秩序不是罵出來的,是靠法律的嚴謹和大家對法律的尊重建立起來的。”
我不再吭聲。
(摘自《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