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飛
多年以后,當我們回望這段青蔥歲月,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那時的我們擁有溫暖純粹的友誼,互相傾訴支持,互相拌嘴打鬧。這樣的人際互動,幫助我們學會如何融入集體,體會人際交往中的喜怒哀樂,并獲得認同與安全感,這是心靈成長的重要部分。
而所謂“記仇”,也許恰恰是我們成長的推手,我們因此可以學到:
第一,如何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而知心朋友可能只有幾位,原因在于,朋友關系的形成,往往起始于相似,終止于變化。通常,志趣相投、三觀接近,又時常能夠有機會交流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我們在尋找友情的過程中,慢慢了解自己的喜好,也學會觀察別人;為維持友誼而努力,更會在友誼因一些主客觀因素而發(fā)生變化時,學會去適應變化。當這樣的經(jīng)驗逐步積累起來,我們就更明白什么樣的伙伴會成為自己的知心好友。
第二,如何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任何情緒都會起起伏伏,就像前文說到的幾個故事,當我們感覺不舒服甚至被傷害時,如何冷靜準確地運用語言而不是行為表達情緒,是一種能力。
第三,如何使用恰當?shù)臏贤ǚ绞健?/p>
溝通是為了促進交流、解決問題,根據(jù)朋友的特點與喜好,采用雙方都舒服的方式去交流,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這也需要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磨練,才可以運用得爐火純青。
這樣一想,“記仇”什么的,都成了練習成長的機會,槍越磨越利,仇,也許可以越記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