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鈞
雪地冰天的南極,給科考人員造成嚴重威脅的不是氣候惡劣、飲食短缺,而是太陽天天持續(xù)照射的“極晝”。長時間沒有黑暗,人的生物鐘徹底紊亂,縱有時間提示,到了12點,卻不知是午夜還是正晌午。反常的光照讓人筋疲力竭、焦慮煩躁,甚至神經(jīng)錯亂、出現(xiàn)幻覺、瘋狂。為躲避極晝,科考站加厚窗簾遮擋陽光,野外考察攜帶專用的避光帳篷,極地專家稱黑暗是“生命底色”。
許多植物、動物的生存也需要“生命底色”,北極圈巖礫灘上,有一種稱石藻的絲狀植物,在陽光最充足的8、9月份才舒展纖絲生長,10月以后就鉆進黑暗的石縫中休眠,抵御嚴寒。中原地區(qū)的田鼠,每到夏秋便無閑時,在陽光下忙忙碌碌尋找食物,儲備到洞穴。冬春天寒,它們就不再出巢,在無光的洞中美美地享受儲糧,過著不愁吃喝的日子。如把它們總暴露在陽光下,石藻就會萎縮、干枯,田鼠變得焦躁不安,不停地跑動、跳躍,最終死亡。
錢鐘書曾說:“日有落升、山有起伏、流有涌穩(wěn),人生也須有疾緩娛閑,明暗輪回?!睂τ诒疾ㄊ朗碌某H藖碚f,無需逃避“極晝”,置身黑暗,但需要在紛繁忙碌中留出散淡時光,留給閑適安逸,為生命渲染出一種舒心暢順、豐澤滋潤的底色。
著名學(xué)者林語堂,曾在大學(xué)任教,身兼多種社會職務(wù),并創(chuàng)作《京華煙云》《啼笑皆非》等作品,可謂有忙不完的事務(wù)。但他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必須有兩個小時休閑時間,一天沒做到,第二天一定要補上。為此,他拒絕出席沒有實質(zhì)意義的學(xué)術(shù)會議、報告演說,推掉可以揚名的記者采訪、輔導(dǎo)講座等,寧可頂著“架子大”“不近人情”等流言非議,也要留出時間讀書、散步、聽音樂。后來他定居臺灣,開始熱衷旅游、登山,足跡踏遍寶島的山山水水,他用輕松留閑墊鋪生命底色,換來強健體魄,年逾古稀爬坡越嶺仍身輕步穩(wěn)。
林語堂的同學(xué)、摯友陳志端,1928年創(chuàng)辦廈門海天漁業(yè)公司,繁務(wù)瑣事都要事必躬親,整天忙得不可開交。雖不到40歲就擁資數(shù)十億,走到哪里都能引來羨慕、敬佩的目光,但他卻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繁忙、辛勞,有時幾乎沒有吃飯、睡覺時間……林語堂多次告誡他:每天騰出一點時間去散步健身、休閑養(yǎng)生。都被他以“忙”為由推脫。結(jié)果陳志端46歲時,因勞累過度突發(fā)腦溢血,半身癱瘓,神志不清,生命底色變成一片空白。
1975年,80歲高齡的林語堂被選為國際筆會副會長,臺灣一家報紙發(fā)表了一篇懷舊文章《林語堂與陳志端的同學(xué)情緣》,其中有評介這兩位摯友的詩句:“紛繁抽閑步八方,年逾古稀越平崗。纏身瑣務(wù)如縊命,歲尚不惑臥膏肓?!?/p>
人來世間就注定要離去,來與去是一段時光過程,雖無法掌控流速,卻可以調(diào)節(jié)生活節(jié)奏,在紛繁中辟出一段恬適,裁截出隨心所欲的一點閑暇,或躺在青青草地,仰望藍天、沐浴陽光;或清茶一盞、默閱閑章,靜心清夢,舍棄暫時的忙碌,得到的是生命底色的長遠亮麗。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