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志紅
2013年,撒切爾夫人去世后,一家雜志找到我,請我寫一篇對撒切爾夫人的心理畫像,稿酬據(jù)說是他們雜志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我后來寫了一篇,他們非常非常喜歡,想一直約我寫對各種人物的心理畫像,被我拒絕了。
為什么?因為我的寫作方式嚇到了我自己。在主持《廣州日報》心理專欄前,我做過幾年的國際新聞編輯,而我一直讀書的范圍涉獵也比較廣,所以算是對鼎鼎大名的“鐵娘子”有所了解,但真要讓我對她寫一篇文章,我對自己的要求是這樣的:我得真切地感知到她的存在,并且這份感知要有一種完整感。
表明寫作的前提條件:要對寫作對象進行深入且完整的了解。
為了實現(xiàn)這種感覺,我花了三天時間,找各種關(guān)于撒切爾夫人的資料,最終直到形成了對她的一種完整感知后,才動手寫了這篇三千字的稿件。雜志給我的稿酬再高,也遠抵不上我隨便講一堂課的收入,連我做咨詢的收入都不及,所以成本太高。
為了達到這個條件,作者必須去廣泛搜集資料,這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本段道明“我”拒絕邀請的原因,呼應(yīng)前文。
同時,我已經(jīng)不再是國際新聞的記者編輯,不然,我還是會這樣工作。只是因為一直投入其中,那樣在平時的工作中就可以掌握撒切爾夫人的各種資料,可以累積很多東西,就不必要像現(xiàn)在這樣,需要花三天時間去形成對她的一種完整感知。
寫撒切爾夫人的這篇文章時,這種寫作方式還不夠經(jīng)典,最經(jīng)典的是,我主持《廣州日報》心理專欄時,對紅極一時的一位大網(wǎng)紅寫的分析文章。
當(dāng)時,我花了兩天時間搜集她的各種資料,每天都工作10小時以上,搜集了幾百篇資料。
羅列數(shù)字,表明工作時間之長,搜集范圍之廣,突出寫作之不容易。
之所以要這樣找,是因為我一直感覺,我還沒有形成對這個人的完整感覺,我覺得我還不夠了解她,總覺得缺點什么,而且是很關(guān)鍵的那種信息。
第二天深夜,我還在投入地找資料時,突然間一個聲音從我心中升起:“夠了!”這個聲音,表達的不是厭煩和疲累,而是說,足夠了。并且這個時候,腦海里的各種資料就像一種真實存在之物,它們本來是碎片,突然間很有秩序地形成一個整體,而且是自動的。
瑣碎的信息,經(jīng)過時間的淘洗,會重新排列,形成一個整體。這句話指出廣泛積累資料的好處。
這個聲音“夠了”一出來,我就知道,我把握到了本質(zhì),而結(jié)果也是,那篇文章寫得非常入肉。
這就是我的寫作方式,不知道可不可以稱之為寫作訣竅。如果是,那也是大巧若拙的方式吧。
張秋偉摘自作者新浪微博
總結(jié)
好作品來源于生活,更是來源于作者生活閱歷的積累。所以,作者要深入真實生活的內(nèi)部,要搜集一定量的寫作素材,這是寫好作品的前提條件。因為當(dāng)素材積累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它就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這時好作品幾乎是一氣呵成的。作者列舉了自己在寫作方面的兩個事例,闡述了自己對寫作技巧的看法,觀點精辟,說理透徹,令人信服。同時,作者還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辭,語言生動形象,使道理淺顯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