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很多名師成長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成為名師的必經(jīng)之路是要會做科研。即會研究、會反思、會寫作。著名教育專家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边@句話一語中的說出教師的教學反思對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影響著眾多教師走上反思之路,甚至真正讓一些一線教師從教書匠成為研究型教師,乃至名師。
然而,筆者在教育教學中觀察和了解到,一些教師在教學反思上有“走偏現(xiàn)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闭驹趯W校角度而言,有責任引導教師從單一的教書行為慢慢走向研究之路,教師不僅僅要備好課、上好課,還要評好課和形成教學反思。因此,對于不同年齡段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學?;旧隙紩残砸蠼處熒险n后在教案上寫教學反思,包括成功之處和改進之處,還可以是自己對本堂課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的綜合反思,以此來提高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后的再認識、再改進和再完善的反思意識。
然而,一線教師卻因教學壓力大、時間緊、任務重而不愿意寫,但迫于學校檢查、評比而被動地寫。這樣,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而非主動去反思,也就無法真正改變教學行為,也不能真正將教育教學經(jīng)驗所得轉化為教育智慧。教師應從內(nèi)心真正認識到教學反思對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性,主動投入其中,探索教育教學中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地撰寫教學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筆者認為,這里的反思應是有思考、有質(zhì)量的反思,而非隨意的“臨時反思”、照搬亂套的“他人反思”。在一線教師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的教學反思比較隨意,想到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才會反思什么,甚至只是對教學過程再次進行“陳述”,這樣的反思可能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比較單一,缺乏自我審視意識,沒有抓住自身真正存在的問題或者思考著力點,這樣的反思無法更好地貼近自身最近發(fā)展區(qū)。
另外,在教學反思中還存在照搬亂套、重復而寫現(xiàn)象。即隨意將網(wǎng)上、書上或者教育行業(yè)常評說的語言套用,而且將這些語言重復出現(xiàn)在不同的教學反思之中,這樣的空洞教學反思僅僅只是形式展示和表層型收獲,并沒有深層次的思考和挖掘,也無法真正促進教師思維的活躍和對問題的再學習認識。教師應把教室當實驗室,用心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學法、研究學生等,以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分析與整理,有自己的思考或者思想的感悟,從而進一步認識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世界著名教育學專家范梅南說:“沒有敏感的聆聽,就不會有真正教育學意義上的理解。”在教師教學反思中,我們也應聆聽多種聲音,才能使我們的反思更客觀、更科學、更理性。然而,在一線教學反思中出現(xiàn)的要么是唯獨自己的聲音,要么是對象單一的聲音,要么是評價敷衍的聲音,等等。唯獨自己的聲音,即只有自己的自我評價,主觀意識較為濃厚,自我感覺良好或者較差,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客觀評價;對象單一的聲音,即評價對象過于單一,主要來源教師評價,甚至僅是同學科教師評價;評價敷衍的聲音,即千篇一律、說好不說壞等方面的聲音。這樣不貼近教學實際和教師實際的“套話”聲音不但不能幫助教師專業(yè)提高,可能還會誤導教師,既浪費時間又毫無價值可言。
我們知道,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我們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應從學生出發(fā),為學生發(fā)展而服務。那么,教學反思也不應該脫離學生,而應將學生的聲音納入其中,聽取學生合理評價或建議,幫助教師真正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讓教學反思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時,現(xiàn)在的課程不是單一化的,學科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和融合,教師還可以請非本學科教師共同研討,以此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碰撞,吸收不同角度的反思價值。
對于教師而言,應放開心態(tài)、坦然面對,積極聆聽不同人的聲音、不流于形式的學術研討,那么教學反思才能真正抓住問題實質(zhì),才能真正深入反思與改進教學,從而提高教育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