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斌
廣西武宣,又稱仙城。據(jù)史料記載,“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桂林縣置武仙縣”。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縣改稱武宣縣。明旅行家徐霞客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經過武宣曾感:“《志》謂‘縣西有仙人山,南有仙巖山,當即所望諸異峰也。”“仙巖山”因其山下有仙巖而名。 “仙巖留跡”為武宣古八景之一,隱藏著諸多歷史人文秘密,其中更是涉及了明建文帝的行蹤。
建文帝即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吧鷿}慧好學,性至孝?!痹蛱嬲埱笮薷摹洞竺髀伞?,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73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天下莫不頌德焉”。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后,22歲的朱允炆繼位,成為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元年(1399年)秋,覬覦皇位已久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舉兵反叛,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攻入京城金陵(今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蹤。后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后人亦稱建文惠帝或建文遜帝。
對于建文帝的去向,有謂在金陵陷落時于宮中自焚,有謂亡命海外,有謂云游南方, 《明史》記載也白相矛盾:“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薄盎蛟频塾傻氐莱鐾??!睌?shù)百年來史學界上論爭不休,莫衷一是,成為一大歷史疑案。建文帝的行蹤被后人稱為明代第一歷史懸案,也是中國古代歷史“四大謎案”之一。
建文帝在武宣仙巖的相關記載
建文帝在廣西武宣的行蹤,歷代父老相傳,且見于古本縣志及殘存的清代石碑文物之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武宣縣志》(第六編)載:
仙巖山,武賴下里旺田村背,昔為仙巖古寺,今廢,巖內有石如仙人企立,石液凝冱,玉雪晶瑩,有泉飛濺成珠,清雅宜人。舊志以仙巖留跡為八景之一,有明陳允問、清陳仁等題詩。傳聞有明建文遜帝微行南下,云游到此……清舉人黃山甸等恭錄建文遜帝遺詩三首,刻石豎于巖內以垂紀念(詩見藝文)。
該志書藝文中記有“明建文惠帝四年,成祖兵入,夜逃出。祝發(fā)為僧,嘗駐貴縣,云游到仙巖遺詩三首刊石?!辈⒂衅?首詩的全文記載。
記明建文惠帝詩的殘存石碑原立于仙巖之內,后被村人作水輾之用,因石碑中部開鑿成外方內網而部分文字無存,現(xiàn)殘碑置于村中一農戶家中。石碑文分三部分,即為序、正文及跋尾。其序為:
恭惟。子者即明太祖之孫建文惠帝是也。御極四年成祖兵入夜游而出,,據(jù)父老流傳,嘗駐貴口口山寺,后云游到此遺詩三章,子已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當時口口口口臣從行所作耳,明建文惠帝,茲重刊御詩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勝也。
正文為3首詩,雖然碑文有殘缺,但經比較舊縣志藝文等歷史記載(志中所記詩中個別文字稍有不同),其詩三首為:
其一
牢落江湖四十秋,
蕭蕭白發(fā)已盈頭:
乾坤有憾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氣散,
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其二
風塵一日忽南侵,
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
龍歸蒼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環(huán)拱,
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
六宮仍望翠華臨。
其三
讀罷楞嚴磬懶敲,
笑看黃屋寄曇標;
南來瘴嶺千尋險,
北望天門萬里遙。
欵段久忘飛鳳輦,
袈裟已換袞龍袍。
百官侍從歸何處?
惟有群鴉早晚朝。
跋為: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詠者少登臨亦少得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非也因即以止匕四字為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辟任遨游不染纖塵須略幽回首口口口口口口口愿與此山留別開仙界饒仙籍崴口玲瓏玉宇碧口口口口石上留垂之不朽千秋跡。山甸謹跋。口口口口口口口丁亥年三月吉旦。
建文帝的廣西蹤跡在史書亦多有記載
在后世各種史料記載中,以建文帝云游南方為多,并多有其在廣西的記載。筆者認為:“靖難之役”后,建文帝出家為僧而云游廣西及至武宣是有依據(jù)的。
明朝中期浙江海鹽人鄭曉所著《吾學編·皇明遜國記》記:
或日帝發(fā)火宮中,即削發(fā)為僧,入蜀。或日去蜀未幾,入滇南,常往來廣西貴州諸寺中。
建文帝在廣西活動的地點,主要有橫縣、宜州、玉林、南寧、武宣等地,且多有記載,在此謹羅列部分記載為證。
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記》的記述頗詳:
橫州城……南十五里日寶華,在城東南隅,寶華山有壽佛寺,乃建文君遁跡之地?!渌挛飨?,寺門頗整,題額日“萬山第一”,字甚古勁,初望之,余憶為建文君舊題,及趨視之,乃萬歷末年里人施怡所立,蓋施怡建門而新其額,第書己名,并設建文之跡。后詢之僧,而知果建文手跡也。余謂“宜表彰之”,僧日“唯唯”,寺中無他遺跡,唯一僧守戶,而鐘磐無聲……寺后崗上,見積磚累累,還問之,僧日“此里人楊姓者,將建建文帝廟,故庀材以待耳”。吁!施恰最新以掩其跡,此人追遠而創(chuàng)其祠,里閾之間,知、愚之相去何霄壤哉!
《橫州志》中的“應天禪寺記” (明萬歷三十四年,即1606年)有:
建文帝卓錫城南壽佛寺,一十余年,嘗訪師山中,親顏“萬山第一”四大字于寺額,宣德、正統(tǒng),代有修葺。
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成書的《大明高僧傳》卷三《廣西橫州壽佛寺沙門釋應能傳十二》載:
釋應能偽姓楊氏,實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
又載: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復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復往南寧居一蕭寺。
與武宣相距不遠的宜州,至今保留建文帝親書的“祭臺”“泣血”兩方石刻,據(jù)《慶遠府志》《宜山縣志》載:
惠帝云游至慶遠,寓西竺寺,是衛(wèi)指揮使(彭)英先曾侍帝,遇之嗚咽不自勝,潰蒸羊,帝起作偈而誦之,乃食。是夜,舊日君臣促膝長談,感慨人世滄桑,次日清晨,改水道乘舟東去。既登舟,英復多所獻,帝解所乘馬酬之,復作偈日:蹴踏人間幾許年,艱難險阻共周旋;我今別爾東西去.何日相逢兜率天。及解纜,其馬騰躍,觸石而斃。
惠帝及彭英等在場者深為馬之忠義感動,惠帝遂蘸“義馬”熱血疾書“泣血”二字于崖石上,臨江設臺祭祀,厚葬義馬于南岸,立碑“義馬”。
在舊《貴縣志》之“古跡祠廟” “南山寺”中有“明建文帝為僧寓寺最久”之記。今貴港市南山寺也還保存有時任廣東都督的龍濟光于民國二年(1913年)所題刻的《構西露臺記》石碑,碑文開頭即寫有“貴縣治南十里石洞天然,寺名南山,相傳建文遜荒曾到拄錫?!?/p>
根據(jù)目前已知的史料,有專家推測建文帝出逃的大致線路為:江蘇(蘇州)一浙江(金華)-江西(玉山)-湖北-四川-云南-貴州-河池-宜山(宜州)-貴縣(貴港)一橫縣一武鳴(馬山)等。
建文帝在武宣行蹤的分析
建文帝當時作為出家人,在附近寺廟中往來云游便是常態(tài),鄭曉所著《吾學編-皇明遜國記》記“或日帝發(fā)火宮中,即削發(fā)為僧,……,常往來廣西貴州諸寺中?!?/p>
而仙巖曾有佛寺且為風景名勝。民國三年(1914年)《武宣縣志》對仙巖的記載有“巖口有寺,金裝輝映”。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武宣縣志》亦載“仙巖山,武賴下里旺田村背,昔為仙巖古寺,今廢。”據(jù)武宣本地1980年代文物普查人員回憶,仙巖洞左邊那些石頭,是當年佛像的蓮臺殘座,里面的佛(菩薩、羅漢)像原來有108座,現(xiàn)尚存的大佛像面部的雕刻是明朝的特征。仙巖內的石刻“天啟四年譚佛光施艮五兩正”,也從側面印證了在明朝之時,此處已為佛寺:清雍正年間《武宣縣志》所載之“八景之仙巖留跡”圖中亦標注有“仙巖寺”。因此可知,武宣仙巖至少在明朝時就被民眾建成佛寺,直至民國初年尚存,故有“仙巖古寺”之謂。
武宣縣與貴縣(今貴港市)相鄰,武宣仙巖與橫縣壽佛寺相隔也僅100公里左右,且因武宣仙巖及仙巖上.寺久負盛名,作為出家僧的建文帝在貴縣或橫縣期間外出云游而至武宣仙巖是在情理之中。
《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著)第十七卷《建文遜國》中載:
(宣宗宣德)十年春三月,建文帝往粵西。英宗正統(tǒng)元年秋八月,建文帝還至滇,卜筑舊日之浪穹……。(正統(tǒng))三年秋七月,建文帝欲往粵西,不果,會有弟子亡去,帝恐跡露,遂有粵西之行。四年夏四月,程濟勸建文帝還滇,不聽。五年春三月十三日,建文帝謂程濟日:“我決意東行,子盍為我蓍?”得兌之歸妹,濟拊幾大呼日:“大兇!今太歲干支皆金,火必克之,行夏之時,其危乎!”帝好文章,能為詩歌,嘗賦詩日:“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fā)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至是,出亡蓋三十九年矣。會有同寓僧者,竊帝詩,自謂建文帝,詣思恩知州(時思恩州治為今廣西馬山縣喬利鎮(zhèn))岑瑛,大言日:“吾建文皇帝也?!辩篑?,聞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帝,蜚章以聞,詔械入京師,程濟從。
由上可知:建文帝后期基本在廣西隱居或云游,正統(tǒng)三年(1438年)時距離建文帝當初在1402年出逃已有30多個年頭,而到了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已近40個年頭。建文帝在此期間行跡在廣西橫縣、貴縣、武宣一帶,而寫出以上三首詩,故有詩中“牢落江湖四十秋”之感。在武宣民間流傳其全詩三首并為《武宣縣志》所錄,但在《橫縣志》中僅載其前二首,是有其道理的。
到了清朝,舉人黃山甸為其立碑為記。黃山甸是武宣本地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舉人,《武宣縣志·選舉表·清文舉人》載:“黃山甸,同治癸酉,武上里上黃村人?!币虍?shù)氐母咐相l(xiāng)親一直在相傳著當年建文帝曾游覽仙巖,并遺詩三首,當時或刻于石(或碑)上,后無存。作為當?shù)匚幕说狞S山甸對此甚為重視,并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新立碑為記,在其序言中有“據(jù)父老流傳,(建文帝)嘗駐貴口口山寺,后云游到此遺詩三章。”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武宣縣志》亦引其記。由此可判斷,建文帝極有可能就是從貴縣的南山寺來到武宣仙巖。
此外,建文帝的隨從程濟所寫《和建文帝西粵途中》(康熙《鶴慶府志》載),詩為:
吳霜點點鬢毛侵,
不改惟余匪石心。
作客歲寒應自久,
避人崖壑未曾深。
龍蛇遠逐知心少,
魚雁依稀遠山沉。
回首金陵悲往事,
短筇高岫一登臨。
此詩為和建文帝詩之其二“風塵一日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之韻,其詩題為《和建文帝西粵途中》,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建文帝當初寫此詩時,是身在西粵(廣西)的。程濟詩中之“避人崖壑”,說明了當年建文帝在廣西云游期間是常在崖(巖)之中的,或亦可說明其
與武宣仙巖有緣。
另外,在武宣民間也有建文帝到武宣是尋其舊臣廖盛泰(清益將軍)的說法,
尚有待進一步探研。
由上可知,建文帝云游武宣仙巖的傳說是有背景及根據(jù)的,決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