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幾
從綜藝節(jié)目 《中國有嘻哈》到《中國新說唱》第二季,明星吳亦凡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無論圈內圈外,對他的討論集中在其說唱藝人的身份上。他所宣傳的“中國化”“年輕化”等,都是對于文化娛樂圈來說極有意義的概念,但本身作為偶像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實力,卻似乎無法被專業(yè)人士完全認可。當然,這與節(jié)目本身的運作也有關系,再硬的“老炮兒”也要向市場低頭。
除了說唱之外,近日纏繞在吳亦凡身上的還有iTunes。對于國內那些使用iTunes音樂體系仍沒有那么熟練,并不了解歐美流行樂的人們來說,可能對吳亦凡與iTunes突然激起的火花感到一臉迷茫。
我們簡單復盤一下。一切風波始于11月2日,吳亦凡新專輯《Antares》率先在海外市場上線發(fā)行(早于國內上線時間11月6日)。公開數據顯示,專輯上線后不到5小時,就已經登上iTunes專輯總榜、單曲總榜、Hip-Hop/Rap專輯和單曲4個榜單的首位,直接碾壓美國當紅歌手Ariana Grande(以下簡稱“A妹”)、Lady Gaga及Queen的新歌。
Queen和Lady Gaga的音樂能力與全球影響力都不必贅言,而得過兩座全美音樂獎、四次格萊美提名、三張專輯都在發(fā)行當周空降Billboard冠軍、Instagram粉絲數全球第三的A妹,也可算當下流行樂壇的天之驕女和流量擔當。無數美國年輕人都在期待她這張《Thank U,Next》,但她的新歌排名卻卡在第四,歐美網友紛紛驚呆,忍不住在社交網絡集體發(fā)問:Who's Kris Wu?
此后,便開始有網傳,A妹經紀人斥責吳亦凡有粉絲進行刷榜操作,甚至說美區(qū)iTunes下架吳亦凡專輯。瓜越吃越大。
接下來,吳亦凡所屬的環(huán)球唱片發(fā)官方聲明澄清道,iTunes美區(qū)下架吳亦凡新專輯的言論及傳聞,“均與事實不符,屬惡意造謠”。A妹經紀人也在推特上辟謠,否認指責過吳亦凡團隊,但用詞卻耐人尋味:我并不認識吳亦凡,但希望他一切順利。
事情到這兒,引得更多人好奇和觀望。爾后,iTunes世界榜單刷新后,吳亦凡的新歌雖然稱霸美榜,但似乎沒出現在全球TOP10里。換句話說,粉絲集中打榜的事是真的。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下iTunes榜單的數據內容來源。iTunes所呈現的并不是播放量,而是付費后的下載量。而且由于區(qū)域的限制,還必須在蘋果系統(tǒng)內部使用美國銀行卡支付,信息才算有效。這就意味著,對于使用國內網絡的粉絲來說,為偶像沖榜是一件除了花錢,還費時費力的復雜工作。
有網友稱,比較大的吳亦凡粉絲站,早在6月份就已經提前啟動集資,數額多的甚至達幾百萬。在蘋果限制每個賬號每首歌只能買一次的情況下,他們就切換地點和賬號,不斷購買,繞開反作弊系統(tǒng),達到累積效果。更妙的操作是,此次專輯于北京時間中午12點發(fā)行,也就是美國東部時間的晚上12點,趁著半個美國都在睡夢之中,吳亦凡的專輯已經被瘋狂購買。5個小時,對于登頂來說綽綽有余。
不追星的人很難想象粉絲的用心程度,其高度的組織化堪比一家公司的運營,流程規(guī)范不亞于一次選舉投票。這些應援站為了這次吳亦凡的打榜,發(fā)布了詳細的教程和規(guī)則,不僅說明如何使用VPN,還將各個流媒體平臺的計數操作都列得一清二楚,甚至還體貼地為英語不好的粉絲提供語言模板,方便大家去網站留言評論。
風波歸風波,銷量的數據還是真實的,至少不存在違規(guī)操作、造假買榜的事情。大手筆砸錢,也只不過是粉絲自愿為偶像埋單的結果。這種行為,客觀來說,很難判斷其對錯,粉絲想出錢也是權利,對于流量偶像這一定義的經營堪稱優(yōu)秀。
通過粉絲消費來強化明星效應,可能是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之下可以預見的結果。電視臺不再是唯一的了解喜歡之人的渠道,偶像除了展示自己的作品,生活某些可以開放的部分也變成大眾視野的內容。如果能占據各大網絡平臺曝光率的前位,他們必然被看見、被知道甚至被推廣,一切都理所應當。
網絡應援分子活躍于各大社交平臺。除了最常用的新浪微博、百度貼吧,偏向口碑的豆瓣和知乎也會有固定班底常駐,吸引新粉絲、提升舊粉絲活躍度、組織各種線上線下活動,有針對性地利用平臺優(yōu)勢去給自家明星提供聲勢。這是僅僅依靠經紀公司,完全達不到的宣傳力量。
偶像與粉絲的連帶關系,其實是韓國流行工業(yè)打磨出的概念。創(chuàng)立應援色、制造屬于粉絲的專屬名稱,粉絲成為擁有特殊社會關系的群體,彼此視為堅定的伙伴。打榜不在話下,有技能的去做社交媒體、搜索優(yōu)化、控制熱門評論等,都可能是常規(guī)操作。
隨著明星越來越依靠粉絲穩(wěn)固名氣和地位,粉絲消費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強調。本有所隔離的兩方平衡產生變化,粉絲從單一的仰視,開始走向能夠俯視,甚至指導的一端。如果市場表現不好或遭遇惡評,粉絲們的指責不再是輕飄飄的網絡意見,而是能夠匯集起來對明星公司產生撼動的能量,就像粉絲合力炒掉經紀人的現象也發(fā)生過幾次。
國內并沒有形成成熟的娛樂工業(yè)體系,在成熟娛樂體系里摸爬滾打過的小鮮肉們,回國后的發(fā)展自然沿用了“粉絲埋單”的模式。粉絲們于是到處學一點,市場亂象就免不了。再加上審美方向和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彼此沖突,為明星擲千金的作為屢受詬病。
2017年6月25日,成都,數百名吳亦凡粉絲守候在吳亦凡下榻的酒店門口,最后吳亦凡通過其他通道回到酒店
關于數據的討論從沒少過。數據為結果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區(qū)分,一定程度上也是最公平的努力反饋體系,但數據強化了所有領域的競爭壓力,也變成了攀比的直接參考,需要撐場面的業(yè)績也就被搞得高無止境了。
其實理性而言,從韓國走出來的明星們,本意是韓國市場相對飽和,于是開發(fā)中國市場。這和在中國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后,藝人們想走向世界的邏輯是相同的??上鴥确劢z成長于不成熟、規(guī)則模糊的消費觀念中,強烈的個人意愿常常與集體訴求有所出入。
打入歐美市場的初衷,一定是希望自身作品知名度上升??墒菙祿臉O限登頂,除了能獲得當下的榮譽感,給媒體提供宣傳的資源及夸贊的底氣之外,好像其他更實在的目的并沒能更好地實現。歐美社交媒體或者娛樂新聞對于作品本身的評論過少,努力沖上榜單第一取得的關注似乎本末倒置。
其實跳出來換位思考一下,很多非飯圈的旁觀者,會將音樂人、明星、偶像的定義分得很清楚,認為偶像靠粉絲,被捧又受寵,自身付出可能就沒那么多,結果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娛樂圈刻板印象和社會偏見。這導致很多以專業(yè)為看點的節(jié)目中,一旦出現偶像,總很難避免被先入為主地貼上實力不夠的標簽。如果非要用結果說了算,也許多少粉絲埋單不是最重要指標,多少路人埋單才是影響力的證明。
無論如何,能讓對于流行有極大發(fā)言權的美區(qū)發(fā)現,有中國人在做也許他們覺得東方永遠不會有人能超過他們的事情,也是相當鼓舞人心的突破口。往后,中國音樂走出國門的想象力與可能性都被拓寬了。
聲嘶之后盡顯力竭,在音樂實力上得到更廣認可的道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