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貞 高永杰 陳曉君
青光眼是以視野缺損、視力下降、視乳頭萎縮為特征的一種眼部疾病,多因眼壓持續(xù)性增高而引發(fā)視神經不可逆損傷,青光眼是以眼壓增高為主要臨床特征,對患者視神經造成影響。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會出現視野缺失,嚴重時可能致盲。保守治療患者通常需要長時間接受用藥,病程長,預后效果不佳,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加重病情,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傳統小梁切除術廣泛應用于青光眼治療,但術中難以有效調控鞏膜瓣縫合線,極易出現過松、過緊縫合,增加了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影響手術效果[1-3]。近年來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眼外科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治療青光眼的效果也逐漸得到臨床認可。本文對我院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改善青光眼患者眼壓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8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4例,均符合《疑難青光眼的診斷與治療》中的相關標準,男25例,女19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54.9±2.2)歲;原發(fā)型40例,繼發(fā)型4例。對照組44例,均符合《疑難青光眼的診斷與治療》中的相關標準,男27例,女17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53.3±1.8)歲;原發(fā)型38例,繼發(fā)型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嚴重心、肺臟器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眼疾病患者;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傳統小梁切除術。給予利多卡因聯合球后阻滯麻醉,選擇患眼顳側部作一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充分顯露鞏膜,于距離角膜緣3 mm左右的位置作一3.2 mm鞏膜板層切口,而后刺入前房,注入黏彈劑。制作4 mm×4 mm鞏膜瓣,以患者角膜緣為基底,將小梁和虹膜切除。采用10-0絲線縫合鞏膜。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預防感染,常規(guī)敷料蓋眼。
1.3.2 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球后麻醉,以穹窿部為基底做結膜瓣,以角膜緣作為基底制作鞏膜瓣,于鞏膜瓣下放置棉片 (浸泡0.2 mg/mL絲裂霉素C),并于3 min之后取下棉片,200 mL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采用25號針頭于患者顳側角膜緣1 mm處進行前房穿刺,將鞏膜瓣兩端縫合。選擇大小適中的羊膜植片放置在鞏膜植床上,前端距離小梁切口后緣約2 mm,切除1.5 mm×2 mm的小梁組織以及部分虹膜。間斷縫合羊膜,將其固定在鞏膜床上,縫合結膜組織與鞏膜瓣,并將2.5 mg地塞米松注射于下方結膜下,常規(guī)敷料蓋眼。
1.4 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隨訪1年,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眼壓改善情況;觀察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用視功能眼病的生活質量量表判定,包含精神及心理、癥狀及視功能、社會活動、身體功能,每項1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眼壓指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眼壓改善情況比較 隨訪6個月、1年時,觀察組患者眼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更趨于正常,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5%,對照組為18.2%,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眼壓改善情況比較()單位:mmHg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眼壓改善情況比較()單位:mmHg
注:1 mmHg=0.133 kPa。
?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精神及心理、癥狀及視功能、社會活動、身體功能各因子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組別 例數 精神及心理 癥狀及視 社會活動 身體功能功能對照組 44 8.0±0.6 7.6±0.3 8.1±0.2 7.9±0.3觀察組 44 8.7±0.9 8.6±0.5 9.0±0.8 9.1±0.8 P值 <0.05 <0.05 <0.05 <0.05
青光眼是以眼壓病理性升高,視乳頭灌注不良,導致視乳頭損害和視野缺損的綜合性眼病,視神經對壓力損害的耐受性也與青光眼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關,青光眼是致盲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其導致的視力損傷是不可逆的,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且青光眼患者眼壓力持續(xù)升高還會損害視功能,甚至是縮小視野,出現不良后果,故盡早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至關重要[4-5]。
青光眼的治療原則是早期發(fā)現、合理治療,大多數青光眼患者要保持有用的視功能,對青光眼的治療目的主要是降低眼壓、減少眼組織損害,保護視功能。青光眼手術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防止房角阻塞;二是開辟新通道加速房水引流;三是減少房水產生或減少眼內容量,從而達到降低眼壓,保護視功能的目的。而臨床治療青光眼的手術方法也較多,如虹膜切除術、睫狀體剝離術、濾過手術、睫狀體冷凍或透熱術、后玻璃體抽吸術、房角切開術以及小梁切開術等等。目前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在臨床開展的較為廣泛,經過臨床不斷的完善與改進,已成為目前治療青光眼典型術式。但傳統的小梁切除術由于無法對鞏膜瓣縫合線進行良好調控,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甚至可導致濾過泡瘢痕化而阻滯濾過道,造成手術失敗[6-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5%,對照組為18.2%,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提示我們,積極探求更為高效的治療方案對青光眼患者極為重要。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是以傳統小梁切除術為基礎,將可調節(jié)縫線與絲裂霉素C相結合,促進術后短時間內恢復前房深度。本次研究結果提示,隨訪6個月、1年時,觀察組患者眼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更趨于正常,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更有助于控制眼壓[8-9]。復合式小梁切除術采用抗代謝藥物與鞏膜瓣牢固縫合,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手術效果與預后。研究表明[10],可調節(jié)縫線利于維持患者正常功能性濾過,故術中采用可調節(jié)縫線縫合鞏膜瓣,可預防過強的房水濾過,降低術后低眼壓與早期淺前房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控制眼壓效果顯著,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視功能與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