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1203
上海市張江中區(qū)D-4-2地塊C1、C2樓部位樁基采用φ700 mm后注漿鉆孔灌注樁,樁長50 m,所有灌注樁均采用樁底及樁側后注漿施工工藝。樁底后注漿工藝要求:每根樁預埋2根注漿管,離樁底每12 m設一道樁側注漿閥,注漿管與鋼筋籠采用鐵絲綁扎固定,注漿管進入樁底土體的長度約為 0.5 m。
灌注樁后注漿技術是在鋼筋籠上預埋注漿管和注漿閥,在成樁后一定時間內實施樁側和樁底后注漿,主要目的是加固樁底沉渣和樁側泥皮[1-3]。同時對樁底和樁側一定范圍的土體通過滲入(粗粒土)、劈裂(細粒土)和壓密(非飽和松散土)注漿起到加固作用,從而增強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提高單樁承載力,減小沉降(圖1)。在優(yōu)化工藝參數(shù)的條件下,可使單樁承載力提高40%~120%,樁基沉降減小30%左右。一般情況下,持力層為粗粒土的單樁承載力增幅高于細粒土,軟土增幅最小,樁側樁底復式注漿的單樁承載力增幅高于樁底注漿。
對于單樁混凝土體積8~20 m3的樁,每根樁可節(jié)約造價0.2萬~0.8萬元。
1)后注漿導管應采用鋼管,直徑可采用φ3.0 cm,對于超長樁,考慮到管內摩阻力對壓力的影響,可考慮采用φ3.8 cm。注漿導管應與鋼筋籠加勁筋綁扎固定或焊接。
2)樁底后注漿管閥的數(shù)量應根據(jù)樁徑大小確定,不少于2根,以確保后注漿漿液擴散的均勻對稱及后注漿的可靠性。對于φ≤1 200 mm的樁,宜沿鋼筋籠圓周對稱設置2根;對于1 200 mm<φ≤2 500 mm的樁,宜對稱設置3根。
圖1 鉆孔灌注樁后注漿工藝示意
3)出漿口的位置宜按下列要求設置:樁底出漿口宜埋入樁底以下土中的一定深度,一方面可避免出漿口被水泥漿包住,同時也可以讓水泥漿充分加固樁底沉渣或虛土。一般可伸出鋼筋籠30~50 cm。樁側出漿口宜選在砂性土層,因為在該土層樁的摩阻力損失最大,對該部位進行加固效果最好。
4)對于樁長超過15 m且承載力增幅要求較高者,宜采用樁端樁側復式注漿。樁側后注漿管閥設置數(shù)量應綜合地層情況、樁長和承載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確定,可在離樁底5~15 m以上、樁頂8 m以下,每隔6~12 m設置1道樁側注漿閥。當有粗粒土時,宜將注漿閥設置于粗粒土層下部,對于干作業(yè)成孔灌注樁宜設于粗粒土層中部。
5)對于非通長配筋樁,下部應有不少于2根與注漿管等長的主筋組成的鋼筋籠通底,以固定注漿管。
1)漿液的水灰比應根據(jù)土的飽和度、滲透性確定。對于飽和土,水灰比宜為0.45~0.65;對于非飽和土,水灰比宜為0.7~0.9(松散碎石土、砂礫宜為0.5~0.6);低水灰比漿液宜摻入減水劑。漿液水灰比是根據(jù)大量工程實踐經驗得出的。水灰比過大容易造成漿液流失,降低后注漿的有效性,水灰比過小會增大注漿阻力,降低可注性,甚至轉化為壓密注漿。因此,水灰比的大小應根據(jù)土層類別、土的密實度、土是否飽和等諸多因素確定。當漿液水灰比不超過0.5時,加入減水劑、微膨脹劑等外加劑有利于提高漿液的流動性和對土體的增強效應。
2)樁端注漿的終止注漿壓力應根據(jù)土層性質及注漿點深度確定,對于風化巖、非飽和黏性土及粉土,注漿壓力宜為3~10 MPa,最大不超過16 MPa;對于飽和土層,注漿壓力宜為1.2~4 MPa,軟土宜取低值2 MPa,密實黏性土宜取高值。另外,注漿壓力不得超過樁周土的上覆蓋自重和強度,以免破壞上覆土層,導致樁身上抬。
3)宜用低壓、慢速注漿,這樣可以讓漿液在樁底或樁側較均勻地滲透和緩慢刺入,以得到最佳加固效果。規(guī)范規(guī)定注漿流量不宜超過75 L/min。
4)單樁注漿量的設計應根據(jù)樁徑、樁長、樁端樁側土層性質、單樁承載力增幅及是否復式注漿等因素確定,可按式(1)估算:
式中:ap、as——分別為樁端、樁側注漿量經驗系數(shù),ap=1.5~1.8,as=0.5~0.7;對于卵石、礫石、中粗砂取較高值;
n——樁側注漿斷面數(shù);
d——基樁設計直徑,m;
Gc——注漿量,以水泥質量計,t。對獨立單樁、樁距大于6d的群樁和群樁初始注漿的數(shù)根基樁的注漿量應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數(shù)。確保最佳注漿量是確保樁的承載力增幅達到要求的重要因素。在實際工程中,注漿量應根據(jù)土的類別、飽和度、樁的尺寸、承載力增幅等因素適當調整。在后注漿作業(yè)開始前,應先進行注漿試驗,優(yōu)化并最終確定注漿參數(shù)。
1)對用于注漿的高壓注漿泵、拌漿機等設備需進行檢查。高壓注漿泵的工作參數(shù)應滿足規(guī)范及施工方案要求;對注漿管,要檢查注漿頭的長度、出漿孔徑、孔距是否符合方案要求;安設注漿管時,要檢查注漿管與鋼筋籠連接是否可靠、牢固;注漿頭是否用合適的橡膠膜封閉、包裹;注漿管各節(jié)連接是否牢固、密封。同時,應保證注漿管上端略高出地坪約10 cm,并有良好的封堵,以防止人為破壞或雜物進入堵塞注漿管。
2)規(guī)范規(guī)定注漿作業(yè)宜于成樁2 d后開始,不宜遲于成樁30 d后。一般操作按成樁后2~7 d完成樁端注漿管開塞工作,待樁基成孔工作完畢后集中進行注漿作業(yè),樁端注漿應對同一根樁的各注漿導管依次實施等量注漿。
3)開塞控制。在澆筑樁身混凝土后的3~5 d,混凝土強度達到C10~C15時方可進行開塞。開塞時間的早晚,對注漿較為關鍵。開塞時間過早,混凝土未形成一定的強度,在高壓水的沖射下會破壞樁端的樁成形和混凝土強度;開塞時間過遲,包裹注漿管的混凝土強度過大,會造成注漿頭橡膠膜打不開,使預埋管報廢,最終不能注漿。開塞時要在現(xiàn)場觀察高壓注漿泵的開塞壓力,記錄開塞情況,要寫明開啟1根、2根或是未開啟。
4)當注漿作業(yè)與成孔作業(yè)同時進行時,作業(yè)點間的距離不宜小于8 m,以防止注漿作業(yè)對成孔產生不利影響。
5)飽和土中的復式注漿順序宜先上后下,樁側樁端注漿間隔時間不宜少于2 h。
6)樁群注漿的順序宜先外圍、后內部,現(xiàn)場監(jiān)理人員要即時記錄每根樁的水泥用量,保證水泥的注入量達到要求。
7)當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可終止注漿:注漿總量和注漿壓力均達到設計要求;注漿總量已達到設計值的75%,且注漿壓力超過設計值。
8)當注漿壓力長時間低于正常值、地面出現(xiàn)冒漿或周圍樁孔串漿時,應改為間歇注漿,間歇時間宜為30~60 min,或調低漿液水灰比。采用間歇注漿的目的是通過一定時間的休止使已壓入漿提高抗?jié){液流失阻力,并通過調整水灰比來消除2種不正?,F(xiàn)象。實踐過程中曾發(fā)生過高壓輸漿管接口松脫或爆管而傷人的事故,因此,操作人員應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1)后注漿施工完成后應提供水泥材質檢驗報告、壓力表檢定證書、試注漿記錄、設計工藝參數(shù)、后注漿作業(yè)記錄、特殊情況處理記錄等資料。
2)在樁身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條件下,承載力檢驗應在注漿完成20 d后進行,漿液中摻入早強劑時可于注漿完成15 d后進行。
因該項目北側處于地鐵保護區(qū)范圍內,鄰近的2幢高層圍護樁基設計按申通地鐵方面要求由原PHC管樁調整為鉆孔灌注樁,并要求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達1 980 kN。如采用常規(guī)混凝土灌注樁,則設計樁徑φ800 mm,樁長為69.5 m?,F(xiàn)采用后注漿鉆孔灌注樁,設計樁徑φ700 mm,樁長50 m,單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為1 985 kN,在單樁節(jié)省造價約0.5萬元的情況下確保了樁基施工進度節(jié)點。
在施工過程中,參建各方緊緊抓住施工要點和難點,加強管理,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認真把握好各道施工工序質量,最終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經檢測均達到要求,在工期、質量和安全文明方面都得到了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