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增堯
王羲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七歲開始學習書法,廢寢忘食,進步神速。一天,已得衛(wèi)夫人茂漪書法真?zhèn)鞯耐豸酥輨e父母,帶著小廝,優(yōu)哉游哉來到五百崗山麓。
放眼望去,但見山泉瀉碧,林濤蕩綠,云繞奇峰,鷹旋翠谷,那神奇而迷人的景色使王羲之忘記了一切。直到日照頭頂,肚子“咕咕”直叫,才想著尋個去處,弄點吃的充饑??蛇b望四野,一派山川,并無酒店、人家。猶豫間,忽見深草叢中鉆出一只大白鵝,“吭吭”叫著,擺著方步前行。王羲之心里不由大喜:有鵝就有人家嘛!于是同小廝跟著白鵝一路走去。
拐過山角,大白鵝一晃不見了!一座山門破舊、斷墻殘垣的古寺悄然出現(xiàn)在眼前。王羲之雖然驚訝,但還是緩步上前,“咚咚咚!”在山門上敲將起來。半晌未見回音,王羲之便推門進去。院內(nèi)荒草深深,老樹上傳來烏鴉的叫聲,冷清清的大殿滿是灰塵,一腳下去,就“撲”地陷下一個腳印。惋惜中,王羲之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沉沉嘆息。
王羲之游目四顧,卻見大殿角落躺著一把笤帚,便信手拈來,“刷刷刷……”轉眼間,灰蒙蒙的地上就印上了三個籮筐大的“惜”字。
“吁!”王羲之呼出一口長氣,放下笤帚。就在這時,“嚓嚓嚓……”一陣腳步聲由遠而近,接著,“吱”的一聲,隨著聲響,虛掩的山門大開,一個身高體壯的老和尚肩挑山柴,大步流星跨進院來,要不是頜下銀須飄飄,王羲之還以為是個精壯的青年和尚呢!
老和尚步上大殿,將肩微微一聳,一擔沉甸甸的山柴便“啪”地一下落在地上。王羲之趕緊上前,躬身施禮道:“小生私入寶剎,還望大師見諒!”
老和尚將王羲之略一打量,說道:“稀客,稀客。寺內(nèi)就老衲一人,焉能怪小施主。”說罷,仰天長嘯。嘯畢,老和尚還想招呼王羲之入內(nèi)稍息,忽然瞥見地上塵埃深處印著三個偌大的“惜”字,禁不住駐足細看,半晌,卻是不發(fā)一言。
靜候一旁的王羲之沉不住氣了,他悄聲問道:“此字乃小生所書,大師以為如何?”
老和尚只是淡淡一笑。
這下,年輕氣盛的王羲之下不得臺了。他想:自己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受父母熏陶,自拜衛(wèi)夫人為師以來,更是廢寢忘食,不敢有絲毫懈怠。近年來,所書“之”字,有時連父親也分辨不出哪是衛(wèi)夫人墨寶,哪是自己手跡。衛(wèi)夫人乃當今唯一享有盛譽的女書法大家,你老和尚何德何能,竟敢藐視如斯?王羲之感到老大不快,但一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訓,便硬把不快之情拋過一邊,換了一副平和的口氣向老和尚道:“小生資質愚鈍,拙字實難上大師法眼,如蒙不棄,還望大師暢示一二?!闭f著,遞過笤帚,催老和尚出手。
老和尚聞言,放聲大笑,“呵……”笑聲恍若洪鐘,驚得烏鴉從殿前老樹上撲簌簌飛起。笑聲一歇,老和尚三下五除二解開柴擔,將手臂般粗細的山柴一一揀出,歸攏一處;接著又把細若柳枝的藤條挑在一邊;再選擇粗細居中的柴枝。
王羲之不明所以,在一邊怔怔地瞧著老和尚,看他葫蘆里倒出什么藥來。
老和尚不慌不忙,分別用柴刀將粗細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三堆柴枝斫削整齊、放好。隨后叉開雙腿,屏氣凝神,靜靜佇立。慢慢地,那紋絲不動的眼眸竟溢出鏡水般的光來。這時候,老和尚徐徐探手,從手臂般粗細的一堆山柴中拈出數(shù)根銅筋鐵骨般的柴枝,轉眼間,就在地上擺出一個比籮筐還大的“惜”字來。隨后,轉身拿起粗細居中的那一堆柴枝,一眨眼,地上又多了個活脫脫的“惜”字;最后,老和尚移動細若柳枝的藤條……
不多時,三個大小相仿、氣勢各異的“惜”字活生生地呈現(xiàn)在王羲之面前。
王羲之定睛望著那用樹枝一氣呵成的三個“惜”,雙眼禁不住放大了一倍。只見為首的一個“惜”字,氣勢雄偉,精靈莫測,雖非翰墨,卻深蘊書法的神韻;居中一個“惜”字,“筆觸”自由,靜與神會,活潑生機飄逸于虛空之間;最末一個“惜”字若非親眼所見出自老和尚之手,簡直不可思議,那造型宛若垂柳臨風,更似山泉輕瀉,浪漫中見瀟灑,豪放中蘊弱媚,而四周勻勻塵灰,居然恰到好處地為這舉世無雙的“墨寶”增添了一層朦朧美。王羲之仿佛如老僧入定般一動不動,要不是小廝拉扯,說不定真會呆上半天。
王羲之回過神來,知道今日遇上世外高人了,當即伏身下拜說道:“小生有眼不識泰山,乞望大師恕罪!”老和尚彎腰扶起王羲之,坦誠說道:“不知道不罪。若論當今之世,汝之書法已堪稱一流,未知汝與衛(wèi)茂漪衛(wèi)夫人如何稱呼?”
王羲之見問,毫不隱瞞,將自己從小隨父親王曠、母親郗浚學習書法說起,到拜衛(wèi)夫人為師,直至藝成外出游歷名山大川以求精進的過程滴水不漏地稟告老和尚聽。說罷又伏身下拜,求和尚不吝賜教。
老和尚知王羲之氣度不凡,若再作努力,日后必定冠絕古今,于是有心栽培,伸手攔住叩頭不止的王羲之,說道:“善哉善哉!衛(wèi)夫人功力深厚,手書秀骨清像,獨具一格,只是囿于保秀,難以盡情發(fā)揮,汝學若能剔此俗套,博采眾長,則前程不可限量?!?/p>
老和尚攜著王羲之的手來到禪房,于藏篋中取出黃絹裹著的小包,遞給王羲之說:“此是老衲畢生心血所凝,望汝好生為之!”
王羲之恭恭敬敬地接過,打開一看,只見內(nèi)有一書,封面寫著《書魂》兩字,翻開一覽,見內(nèi)中不但評述了李斯、蔡邕、梁鵠、劉德升、鐘繇、胡昭、毛弘、張芝等各家書法的風格和成就,還提出了書法意象源于自然,凡作書,應從自然美的感受中領悟要諦與灼見,真是言言如金石,字字賽珠璣。這哪里是一般文人學士的應景之作,分明是一部闡釋書法真諦的罕世珍品!王羲之明白其中的分量,雖然愛如至寶,但豈敢隨便消受?于是強攝心神,將黃絹攤開、理平,小心翼翼把《書魂》包成原狀,雙手奉還,并恭謹?shù)卣f:“大師指點一二,小生已屬萬幸,怎敢有此奢望?”老和尚見王羲之如此知書達禮,欣喜之情更添三分,便含笑揮手說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你我萍水相遇,也算有緣,休得再作推辭。”
王羲之見老和尚情真意切,內(nèi)心感動萬分,一雙秀目溢滿了盈盈熱淚。正要行弟子之禮,老和尚執(zhí)意不允,他拉著王羲之的手說:“老衲此身早處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唯望汝朝夕用心揣摩,日后早成大器,則不枉今日一場!”
王羲之依依拜別。捧著《書魂》離開古剎,心里熱騰騰地,再無半點肚饑之感??煲D過山腳,他又依依不舍地回頭,想再瞧一眼古剎的尊容。誰知不瞧猶可,一瞧卻是目瞪口呆。你道為何?那眼前哪有古剎的半點蹤影,天蒼蒼,野茫茫,除了流水便是山林。
主仆二人正驚疑間,忽聽得半空中響起嘹亮高亢的鵝鳴聲。抬頭一望,只見老和尚端坐在一只大白鵝的背上,向王羲之頻頻揮手,藍天白云間一頁素箋冉冉飄下。王羲之拾起一看,卻見上書:峨眉安《書魂》,金庭慰平生。
王羲之沉吟良久,終不解“金庭慰平生”的含義。直至后來官任會稽內(nèi)史,知轄區(qū)有金庭一地,方有所悟。于是在晚年辭官遷居剡縣(今浙江嵊州市)金庭山,漫游山水,繼續(xù)書法藝術生涯,直至逝世,葬金庭瀑布山麓,至今,嵊州金庭仍有金庭觀、右軍書樓、墨池、鵝池、王右軍宅、王右軍墓道、知己寺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