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今日昆山的群文舞臺姹紫嫣紅,流光溢彩。精彩的文藝演出,一靠軟件優(yōu)秀,就是表演節(jié)目要有高質量;二靠硬件優(yōu)良,就是舞臺搭建、音響配備、燈光設置、舞美制作等方面都需要與時俱進。這些硬件設施的改善依賴于經(jīng)濟實力的支撐。由于昆山經(jīng)濟形勢自改革開放以后日益好轉,所以昆山的群文舞臺也在不斷改善,已看到漸入佳境的發(fā)展態(tài)勢。筆者從1980年師范畢業(yè)后分配進入文化館工作,屈指算來,從事群文工作已有40多年,見證了改革開放后昆山群文舞臺正在逐漸優(yōu)化,已為群眾文藝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錦上添花的優(yōu)越條件。
文藝演出總需要借助舞臺展示。改革開放前,觀者不多的演出常在廣場上劃圈進行,內(nèi)部觀摩的演出常在本單位的會議主席臺上進行。如果面向大眾做公演,就需要搭建露天舞臺了。那時條件艱苦,大多無能為力。所以,能在一個寬敞、牢固、美觀的舞臺上展演節(jié)目,經(jīng)常成為屬于難以企及的奢望。
那時,排練一些自娛自樂的節(jié)目并不難,難的是到時需要搭一個高挑的大舞臺。比較艱苦的地方早已修筑一個簡陋的泥臺———在一個空曠的平地上,選一個合適的位置,四周用石條或磚塊圍砌成一米多高的長方形舞臺形狀,然后中間填土,就可作為永久性的露天舞臺了。稍考究的地方,舞臺上鋪上磚面,或澆上水泥。這種簡陋舞臺或灰塵漫天飛,或硬得像鐵板,演員不當心就會滾上一身泥巴,甚至扭壞腳筋。
有時出于政治需要非搭大型舞臺不可,又不能馬虎,否則將會背上態(tài)度不端的黑鍋。但搭臺材料只能因地制宜———臺腳常用柴油桶和風車架替代,臺板常借用大戶的木門和大船的鋪板。當然,這種臨時拼裝的舞臺七高八低,走在上面劈啪作響。演員表演時,還需顧及凹凸不平的臺面,生怕磕磕絆絆出洋相。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央也提倡送戲下鄉(xiāng),但基層大多不太歡迎,因為害怕搭臺。為了不增加鄉(xiāng)村負擔,文化館曾學習印度電影中的“大篷車”做法,借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開到鄉(xiāng)下的鬧市區(qū)后,就打開三面擋板,立即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露天舞臺。演員站在上面,表演一些說說唱唱的小節(jié)目,還能應付過去。
進入90年代,搭臺條件逐步好轉。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具有經(jīng)商性質的演出公司,有專門機構為露天演出搭建舞臺了,不過,只能搭點提供小打小鬧的小舞臺。有鐵架鋪板式,有板箱組合式等,由于受當時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這種露天舞臺雖然比鄉(xiāng)間自搭的舞臺美觀得多,但還是不太牢固。記得有一次在進行文藝演出時,發(fā)生了中途坍臺事故,幸虧沒出人命,否則,演出公司將賠償損失,徹底倒閉。
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不斷好轉,搭臺用材不斷更新。而且,昆山的群眾文藝日益繁榮,對舞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所以,當今昆山范圍內(nèi)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多家規(guī)模較大的演出公司,他們都為能搭出美觀、牢固的舞臺而暗中較勁,有活動鋼架式、有拼板平展式等,盼望在競爭中勝出,而贏來更多的搭臺業(yè)務。
高質量的舞臺是首當其沖的演出硬件,所以,當代昆山的露天舞臺已有越搭越大、越搭越牢、越搭越美的能力,為演出質量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外部有利條件。
由于群眾文藝演出大多在露天廣場舉行,所以,安裝優(yōu)質音響成為必備條件,但既需要經(jīng)費投入,又需要技術支撐。改革開放前,音響方面的追求經(jīng)常成為可想而不可及的難題。農(nóng)村里、小鎮(zhèn)上基本都沒有可供演出的專業(yè)音響,充其量只有開會用的功放機器和臺式話筒,音箱也只有廣播用的高音喇叭,而且這些設備常年安置在公共場所,大家都會去開開擰擰,所以功能經(jīng)常失靈。有時,即使聲音得到了放大,但音質非常糟糕。雖然不盡人意,但沒有能力為之改善,只能聽之任之。
那時,大隊里的電工,公社廣播站的職工成為當?shù)氐漠斎徽{音員,每次演出只要特邀他們出場調試,心中才能放心。最傷腦筋的是,開會用的話筒根本不能用于演出,還需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如將開會用的臺式話筒安置在比較高的位置,或“去腳”接線,以便演員能手提話筒出場。有些技術稍精通的電工還將紙盆喇叭改裝成“吊式”話筒,掛在舞臺中央,以便演員在任何位置都能傳出放大的音響。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大多成為擺設。
那時的文化館由于音響設備比較落后,而制約了演出質量的提高。80年代初,館里添置了一臺功率較大的功放機,由于沒有專業(yè)電工操作,只能由館里人員似懂非懂地將喇叭、話筒與功放機、音箱接上線,只要放大一些音量來就算萬事大吉。順境還好,要是中途發(fā)生故障,就手足無措了。
到了90年代初,由于昆山盛行戲劇演出,館里特別配置了兩只電容話筒,每次演出時安置在臺前,由于靈敏度較高,接收面較大,迅速提高了戲劇演出的質量。每當文化館下鄉(xiāng)演出,由于安裝了電容話筒,音響立即得到改善,基層都十分羨慕只有縣級文化館才有條件擁有這種當時較為先進的音響設備。
80年代開始流行卡拉OK演唱方法,因此音響設備中多了一套播放伴奏音樂的機器,從最初的卡式放音機,到后期的放帶機、LD機、CD機、VCD機,功能在不斷豐富,音質在不斷提高。但是,有時左右聲道會搞錯,有時機器讀片會失靈,常使演唱者掃興返場。后來,為保證放音萬無一失,已有條件先將所有音樂灌制到一張光盤上,到時就能準確無誤地選擇播放伴奏了。
時至今日,音響播放已進入到調音臺控制的時代了。只見調音臺上安裝著密密麻麻的開關,可以根據(jù)具體需要,將高頻、低頻、混聲、音量調控到最佳位置,努力使傳出的樂聲、歌聲飽滿而清晰,美妙而悅耳,毫無失真、刺耳的雜音,這是音響公司追求聲譽的主要體現(xiàn)。
跨世紀后普及了無線話筒,甚至啟用微型話筒,使戲劇、小品演員可以不受表演空間的束縛,在舞臺上的任何位置,都能傳出豐滿、逼真的音響來。流行歌曲興起后,歌手還能帶上“耳麥”載歌載舞。
自從普及電腦后,所有伴奏音樂只需通過U盤輸入電腦,到時鼠標一點,就能準確放音,至此,演職人員可以絕對的放心,再也不會中途出錯了。
如果在晚上演出,舞臺必須要有燈光照明。改革開放初期,有的農(nóng)村里還沒有通電,舞臺用光只能采用汽油燈照明。點亮汽油燈是一項技術活,常由當?shù)氐募紟煵僮?,如果技術不過關,演出開場了,但汽油燈還未點亮,常讓觀眾和演員急得團團轉。當看到汽油燈從黑暗中拎上舞臺時,全場為之拍手鼓掌。如果遇到刮風天氣,汽油燈的燈罩常會被風吹壞而中途熄滅。如果演出時間較長,汽油燈的亮度就會慢慢變暗,這時就需要立即為汽油燈打氣,才能使燈光慢慢變亮。這種場景現(xiàn)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但在那時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后來,農(nóng)村中基本都通電了,舞臺可用電燈照明了,但是電壓很低,即使100瓦、200瓦的大燈泡也是昏暗的感覺。再后來,有了碘鎢燈光源,舞臺照明才有明顯改觀。那時的文化館配好了兩支功率超千瓦的碘鎢燈,下鄉(xiāng)演出時就帶上,只要舞臺亮度不夠,就立即加載。由于那時不懂線路承受限度,好幾次裝上碘鎢燈就爆燈。經(jīng)稍懂行的“點撥”———萬一斷電就拉下閘刀,換上負荷較大的保險絲,就能裝上大功率碘鎢燈了,頓時增亮了舞臺?,F(xiàn)在想想,那時是無知而無畏,只想亮化舞臺,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都不顧了。至于面光、底光的協(xié)調和對比,還是沒有能力去追求。
90年代后,舞臺用光才逐漸改善,考究的演出公司擁有了能轉換亮度的面光和能變換色彩的底光,還用一組側流燈和一組地流燈來美化舞臺,如有特殊需要,還配備了造型燈和追光燈。迪斯科舞興起的時候,舞臺上常用射燈和搖燈。每當響起強烈節(jié)奏時,燈光閃爍,渲染出熱烈的氣氛,為舞者激發(fā)出活力四射的動感。
發(fā)展至今,舞臺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各色電腦燈,可以根據(jù)具體需要設計出各種燈光圖案來,然后在底幕上、舞臺上,甚至在場子里熠熠生輝,獲得了搖曳多變的燈光刺激。從此,文化館送戲下鄉(xiāng)的燈光色彩更加鮮艷奪目了。
投影就是在底幕或在舞臺兩側投射景色或文字,幫助渲染舞臺氣氛和幫助了解劇情內(nèi)容,這種現(xiàn)代化的設施,早些時候是不敢想象的,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有條件運用,以后,設施逐步改進。
昆山過去的戲劇演出由于沒有運用字幕,往往聽不清唱詞,而影響了演出效果。為了提升演出質量,必須采用字幕幻燈的方法,就是在舞臺的左前方安置一架幻燈機,然后將唱詞事先按序書寫在膠片上,演出時,唱詞與演唱同步映出,就能幫助了解劇情了。
早期的幻燈機常常由演出團隊自己制作,只要運用放大鏡,通過一個強烈的光源,將字幕燈片適時移動,就能在舞臺邊的白幕上看到與演唱對應的唱詞了。后來,市場上有售操作更加方便的專業(yè)字幕機,頓時提高了字幕質量。但是,一般的業(yè)余演出團隊還是沒有條件擁有。
改革開放初期,文化館由省文化廳下?lián)芰艘患鼙容^精致的幻燈機,可以采用卷筒式方法移動字位,打出字幕。就是將唱詞事先寫在“玻璃紙”上,演出時擰動轉軸,文字就以豎條狀出現(xiàn)在舞臺邊。文字書寫往往邀請書法高手來完成,使字體美觀、清晰,給人美的享受。
自從運用了電腦后,字幕技術得到了徹底革新,只要事先將唱詞輸入電腦,就能變換出各種字體、字號、色彩,到時投影在屏幕上,顯得簡便而靈巧。
底幕上的投影有點難度,改革開放初期,需將風光景色畫成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變形圖片,而且需要分成三個鏡頭,然后插入安放在后臺地面上的三個幻燈機,同時向斜上方打出圖案,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底幕背景。但是,這種技術很難掌握,一般群眾文藝是沒有能力完成的。
跨世紀后,發(fā)明了更加先進的投影機,可將事先拍攝的照片,圖像直接定格在底幕上,甚至還可以播放出具有動感的畫面來,頓使?jié)M臺生輝,美不勝收。
舞美設計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不斷好轉而在逐步提高。比較漂亮的舞臺需要前幕、底幕、側幕,考究的舞臺上還配有二道幕,甚至還有作裝飾用的紗幕。改革開放前,條件艱苦的地方,則什么幕布都沒有,只有一個“赤膊臺”,一切出場、過場、換場,只能通過切光來完成,常在黑暗中裝置硬景或安放道具。條件稍好的地方,就備一道底幕,使舞臺上的幕間“搶場”只能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文化館當時送戲下鄉(xiāng)的條件非常艱苦,從劇團調劑來的粉紅色二道幕充當了前幕。當時下鄉(xiāng)裝臺是靠我等青年人來完成。為了能順利地完成裝臺,曾到劇團學習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配套運用方法。當在舞臺一邊拉動繩索,看到兩塊幕布徐徐向兩邊分開時,很有成就感。
演戲需要側幕,因為演員出場時常在幕內(nèi)演唱導板,否則,過早將面容和服飾暴露在外,即使出場的亮相動作再優(yōu)美也沒有神秘感。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受經(jīng)濟條件制約,側幕大多只能用替代品,如農(nóng)村中的帆蓬常用作側幕,有的干脆用木條釘成筐,然后糊上色紙,豎起來就成了因陋就簡的側幕。
那時群文舞臺的底幕常省略。如在劇場演出,因原有白墻,可以打點色光,權作底幕。但露天舞臺就不能沒有底幕了,業(yè)余劇團沒有條件添置,常用塑料薄膜作底幕,效果當然很差,如遇大風就不堪一擊。
那時談不上有什么舞美設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或方形、或菱形的色紙塊,寫上晚會名稱,張貼到底幕上就能應付過去。稍像樣的設計是常在圓臺面上畫一點簡單的圖案,掛到底幕上就算完成了簡單的舞臺布置。昆山文化館舉辦的文藝匯演基本都是這種設計方法,多年不變,已成習慣。
直到普及了噴繪技術后,舞臺的美化才有了質的飛躍,大多邀請廣告公司先在電腦上設計出小樣,經(jīng)主辦單位審看滿意后,就可根據(jù)舞臺大小做成底幕,懸掛起來,煞是好看。
最近幾年中,如是隆重的大型演出,底幕需裝置大屏,事先拍攝好與節(jié)目有關的VCR,屆時與節(jié)目同步播出,產(chǎn)生了更理想的視覺效果。
舞臺后面常需要小高臺,專業(yè)名稱叫“啪啦峰”(大概是外文譯音),一方面可擋住后臺落地幻燈機的凌亂擺放,另一方面還可提供出具有立體感的表演區(qū)域。由于裝置代價較大,一般的演出場面上還難以配置,直到最近幾年才擁有。
目前,露天舞臺常以表演歌舞節(jié)目為主,所以基本不用幕布了,一切依靠燈光美化。必要時,還使用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效果機,如表現(xiàn)神秘感的煙霧機,表現(xiàn)時尚感的氣泡機,高潮時還會運用冷煙花和水簾燈,可讓觀眾看得目不暇接。
時代在前進,昆山群文舞臺的硬件設施與全國各地一樣,也在與時俱進地不斷改善,這是群文事業(yè)不斷繁榮的象征。想起艱難時期舞臺上的灰暗燈光、失真音響、簡陋背景、將就舞美,就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喝彩為當代五彩繽紛的群文舞臺。作為一名基層群眾文藝工作者,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在群文舞臺上發(fā)生的深刻變化。由于硬件設施改善了,也就促進了軟件演出質量的提升,近年來,我市已有三個群文節(jié)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成為改革開放后取得的豐碩成果。
(本文圖片由顧鶴沖、毛宇龍?zhí)峁?/p>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