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瑞士軍刀,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它自問世伊始便以其小巧玲瓏,一刀多用而深受各國軍人的喜愛。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現(xiàn)如今瑞士軍刀已不再被軍人獨享,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它的“粉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瑞士軍刀那些事兒吧!
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瑞士,一位名叫卡爾.埃爾森納的農家青年從德國和法國做學徒結業(yè)后回到故鄉(xiāng)。年僅24歲的他在家鄉(xiāng)開設了一個刀具作坊,也由此開始了漫長而卓有成果的刀匠生涯。當時瑞士早已因制造業(yè)而聞名于世,但瑞士軍隊里裝備的小刀卻都產(chǎn)于德國。埃爾森納一方面注意到了軍人對小刀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因德國軍刀在瑞士軍隊里大行其道而感到臉紅,立志要讓瑞士士兵用上本國制造的軍刀。
不久,一種軍刀雛形就出現(xiàn)在了他的腦海中:這種小刀應該體積小巧,便于隨身攜帶;能隨時隱藏鋒芒,方便放在口袋里或背包中;它還應該擁有多重用途,一把刀能派上各種用場。隨后,埃爾森納開始按照自己的構想制造軍刀。最初的軍刀除了刀片之外,只有螺絲刀和開罐器,它們隱藏在木質的刀柄中。怎么才能為軍刀加入更多工具呢?1897年,他發(fā)明了一種新式彈簧,把工具用這種彈簧和刀柄連接,不但能讓各種工具進出自如,還不會相互干擾。他將這一組工具合稱作瑞士軍刀,并于同年申請了專利。
早期瑞士軍刀
這種既方便攜帶又功能頗多的小刀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巨大轟動。很快,瑞士軍刀就成了軍人趁手的工具,德國軍刀逐漸被本土化的瑞士軍刀替代,來自國外的上門求貨者也絡繹不絕。在之后的“二戰(zhàn)”中,美軍在歐洲發(fā)現(xiàn)了它的妙用并大量使用。由于美軍基地遍布世界各地,瑞士軍刀也隨之真正走向了全世界。
瑞士軍刀在軍隊中主要用于野戰(zhàn)宿營及兵器的保養(yǎng)和維修。行軍途中經(jīng)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這時瑞士軍刀的實用性就展示出來了:割樹枝、刨地、開罐頭甚至用來當圓珠筆和牙簽,它幫助成千上萬的士兵在危機四伏的戰(zhàn)場上生存下來。發(fā)展到如今的和平時代,這種多功能、方便耐用的小刀有了更廣泛的用途,登山、潛水、航模運動、修理自行車等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如今瑞士軍刀系列已有100多種組合,像下面這三款就是其中的大明星:
瑞士冠軍:又稱全能型軍刀,由64個零件組成,雖然重量只有185克,但卻要經(jīng)過450多道工序。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瞧它水果刀一樣的外表,在戰(zhàn)場上它被用于宿營駐扎、野外偵測、修理武器甚至縫補衣襪等多種情況。
攀登者:這是瑞士軍刀中最受中國刀迷喜歡的款式,它所配備的都是在戰(zhàn)場中應用最廣的剪刀、牙簽、鑷子、開罐器等工具,也適合一般強度的外出偵測敵情和路況。
獵人:“獵人”比“攀登者”多了一項本領。這個一側刻有整齊鋸齒式樣的小工具,因為能割開樹枝、木頭而被軍人親切地稱為“木鋸”。
木鋸
在炮火連天、食不果腹的年代里,士兵們用“木鋸”生起篝火來對抗黑夜和野獸,在危機重重的戰(zhàn)場上尋得一塊溫暖而安寧的棲息地,為迎接第二天的太陽和戰(zhàn)爭做好準備。
新時代,瑞士軍刀加入了更多新元素,液晶時鐘、LED手電筒、U盤……你覺得還有哪些元素應該加入進來呢?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瑞士軍刀原本是為戰(zhàn)場而生的,是士兵們必不可少的行軍用品,后來卻慢慢走入普通大眾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一件工具藝術品。類似瑞士軍刀的例子大家還知道多少呢?小讀者們不妨掃描《學與玩》二維碼,跟編輯姐姐分享你所知道的由軍用轉為民用的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