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當”原指去當鋪典當東西,可后來人們把受騙叫作“上當”,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有這么一個故事:清朝末年,清河有一個大戶人家姓王,世代經(jīng)營當鋪,家大業(yè)大生意興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開始懶于經(jīng)營,都把資金存入當鋪做入股的股東,日常的典當事務全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主持。壽苧酷愛讀書,喜歡??虝?,對生意卻并不精通,處理典當業(yè)務非常隨便。王氏族人見此情景,認為有機可乘,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一些無用的東西到當鋪典當。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價格,要伙計如數(shù)付給,伙計不敢得罪股東老板,壽苧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攔。就這樣,沒過幾個月,典當?shù)馁Y本就被詐騙得差不多了,一家資金充足的當鋪破產(chǎn)了。當時還流傳著這么一首民謠:“清河王,自上當,當?shù)卯斾伩樟藱n?!睆哪且院?,人們也就把受騙戲稱為“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