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曉
摘要:地方課程開發(fā)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A教育課程改革對美術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今世界美術教育呈現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關注美術教育的文化屬性,主張通過美術教育引導學生關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但是當前青少年對以娛樂性、刺激性為特征的流行文化趨之若鶩,而對自己民族的美術文化卻知之甚少,導致了優(yōu)秀文化遺產難以得到傳承;學生對民族和國家的感情衰減。針對上述情況,通過挖掘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遺存,并將其拓展為可利用的美術教育資源,是適時的和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 地方課程資源;聊城本土資源開發(fā)和利用
新課標力求體現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隨著新課改如火如荼的開展,如何更好的適應新課改,開設符合本校實際教學情況的美術課程成為當務之急。
本地課程可就地取材,簡單易行,又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使學生逐步敏銳的洞察力和樂于探究的精神,大膽想象、積極創(chuàng)造和勇于實踐,手工制作課程的開設能更好的促進新課改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的發(fā)展。
國家美術課程并不是全面的,只有充分發(fā)揮地方課程資源優(yōu)勢,將美術課與聊城當地富有特色及具有影響力的美術文化資源,來組織課程內容,合理開發(fā)并傳播鄉(xiāng)土美術,更有效地推進美術課程改革。
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熱愛生活的情感,鄉(xiāng)土美術就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生活中的美術,是以審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動體現。我們在研究實踐中打破以往以學科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的傳統學習方式,實施以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為主體,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豐富的地方資源給美術教學活動的拓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如何讓優(yōu)秀的傳統美術文化通過教學,得以傳播、弘揚和傳承?我們將在以下幾方面來研究。
一、鄉(xiāng)土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較早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工藝也是豐富多彩。像東昌府的年畫、郎莊面塑、葫蘆烙畫、剪紙等。組織開展“立足本土、傳承文化”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調查走訪、網上搜索、參觀博物館、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等多種形式搜集、整理聊城地方傳統美術文化資源。
1、歷史遺留下的名聲古跡。聊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一部“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聊城文化資源的豐富多彩。
2、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美術資源。聊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文化積淀深厚,民間美術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形式各異。原生態(tài)的民間美術樣式表現出鮮明的區(qū)域文化特色,色彩濃郁,古樸厚重。
3、地方民俗資源。
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和教室共同去探訪民間藝人,去查詢民風民俗,去解讀華夏歷史文化的奧妙。認識先輩們創(chuàng)造的珍貴文化藝術,領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理解傳統文化思想,體會勞動人民辛勤的勞動和高度的智慧,從而學會珍惜寶貴遺產,自愿繼承和發(fā)揚,增加其愛國的使命感。
二、開發(fā)教材,為美術教學注入鮮活的鄉(xiāng)土資源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地方傳統美術文化資源能否以更大的比例納入美術教學課堂,融進美術教材里,突顯其藝術價值?通過孩子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來獲得對民間藝術的重新認識和對民間文化基本信念,是我們幾年來一直思考與探索的課題。挖掘身邊的“鄉(xiāng)土”資源,編寫一本令孩子們深感親切的地方美術教材,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動力,也是對現行教材的最好補充。
為了使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能深入到孩子們心中,我們課題組成員在大量搜集整理素材的基礎上甄別選擇,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整合、系統編寫了校本教材《聊城鄉(xiāng)土美術教程》。教材內容按審美性、典型性、適宜性和可融性的原則進行選擇,內容分為名勝古跡、民間美術、民風民俗三大板塊,試圖通過本教材讓學生在“歷史古跡”中領略家鄉(xiāng)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民風民俗”中感受淳樸的鄉(xiāng)土文化,在“民間美術”中感悟文化的傳承。
三、繼承拓展、以發(fā)展的眼光傳承民間藝術
1、局部滲透式利用
(1)合理利用鄉(xiāng)土教材,在美術課堂教育中滲透鄉(xiāng)土美術資源
高中美術教材以鑒賞為主,學科教師在編寫教案時適當地將本土資源融合于教案之中,使在課堂教育中用于鑒賞的作品不僅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家作品,也有帶著濃濃鄉(xiāng)情的本土藝術家,也給學生帶來了無比的親切感,更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審美激情。
2、沒有創(chuàng)新實踐便沒有繼承和拓展,我們在教學中,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繼承,鼓勵學生掌握特點的基礎上,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
(1)繼承學習。臨摹、復制民間藝術,從實踐中體味民間藝術構思的大膽想象,構圖的無拘無束,造型的變化夸張,色彩的強烈熱鬧,線條的粗獷、簡略,去其糟粕,存其精華。
(2)創(chuàng)作融入。在學生創(chuàng)作中融入民間藝術的元素,讓孩子們在積淀民間藝術精華的基礎上,通過移情、變化、重組等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
四、社會實踐,在特色活動中傳承本土文化
鄉(xiāng)土資源文化,反映了一個地方的傳統特色,是當地精神文化之“根”。讓學生了解鄉(xiāng)土文化,熱愛鄉(xiāng)土文化,無疑是豐富學生美術知識和經驗世界,培育“精神故園”的有效之途。我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開展實踐活動:
1、走向自然去尋根。引導學生在旅游中帶著一雙發(fā)現民間美術的眼睛,隨時用相機征集、記錄蘊藏在民間的藝術。在旅游中去探訪東方文化之源,去解讀華夏歷史文化的奧秘,把生活變成我們的大課堂,也是學習傳統美術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2、走進節(jié)日去體驗。傳統的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要走進節(jié)日,參與民俗活動,親身去體驗民間美術在這些節(jié)日中最具有特色的東西。
3、走近藝人去學習。進入民間藝人的工作室,親身體驗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