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偉
摘要:在20世紀80年代,物理文化走進了中國的視野,并且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開始重視科學與人文主義的統(tǒng)一,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文化意識,追求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同時,文化就像是一個“摸不到”的手,推動著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關鍵詞:高中;物理;文化
科技與文化的競爭一直是我們的熱點話題,但是兩者又相輔相成。在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中,應試化的教學模式壓力了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力以及活躍性,機械化的教學方式也使得青少年對于物理的學習產生一種逆反的心態(tài)。而物理文化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滲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魅力,從而提升物理教學的效率。
一、物理文化的滲透原則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物理文化在課堂中的教育價值是重要的,但是其滲透也需要遵循科學性原則、藝術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以及針對性的原則。首先科學性的原則是高中物理追求客觀事實的基礎性的原則,物理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需要有辯證的認識觀念與方法論進行探討,尤其是物理知識的概念更不容馬虎與模糊。針對性的原則是物理文化在滲透過程中,對于教學設計細節(jié)化的處理,需要針對“學生”主體進行設計,針對“物理知識”進行設計,從而滿足學生的物理認知規(guī)律以及物理精神的需求。
高中物理是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重要時期,在教學中滲透物理文化應該遵循整體性的原則,注重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幫助學生提升物理思想境界。在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教師以及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與運作,將局部與整體進行相互的連接,讓知識能夠做到主次有序,分而不散,渾然一體。藝術性的原則是物理文化的主要表現,具有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力、情感表達的特征,它與啟發(fā)性原則相輔相成,是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物理文化的滲透不僅是表面上的美感,更是深處的“魅力”,能夠吸引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主動學習,從而在文化中感知物理知識,在物理知識中豐富物理文化底蘊。
二、物理文化滲透途徑及案例
1.素材滲透,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素材主要來源于物理課本中的物理知識,但是也有很多教師進行課外資料的引入,豐富學生在物理課堂的視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素材的介紹引入物理文化,既能夠重演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家的魅力,從而在無形中接受物理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師在講解“行星的運動”,與此相關的物理事件也有很多,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兩球宇宙模型、柏拉圖的經驗法則——勻速圓周運動、托勒密“地心說”、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以及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這些事件都有對應的基本事實,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基本事實為月球繞地球周期27天,地球繞太陽周期為365天等。這些素材的引入,能夠奠定學生的物理文化基礎,從而在以后的物理學習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概念“范式”,案例分析
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問題的教學都可以運用到“范式”。首先物理概念就像是物理文化大廈的基底,也是物理知識教學的起點。在物理概念中增加物理文化的滲透,必定能夠增強學生對物理文化的認知。例如,教師在進行“質點”概念的教學時,根據“范式”教學模式,應該在教學設計中滲透物理思想。首先,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的場景:同學們,倘若我們在開車去一個地方,在GPS的導航中,經常會提醒我們前方500米右轉,這時我需要考慮到車子的形狀、大小以及顏色嗎?學生回答:不會。此時教師繼續(xù)說道:確實,車子的大小可以在此時忽略不計,但實際上我們把車子看成是一個有質量的點,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從這個例子中得出一個結論:物體的形象與大小對于我們所研究的問題影響比較小,甚至沒有影響時,可以將物理看作是質點。
3.問題“范式”,案例分析
正是由于問題的存在,才會有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物理問題的出現通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物理矛盾。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能夠出現的問題,一般情況時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因此,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對問題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問題教學的“范式”,主要是在問題中進行物理思想的滲透。例如,教師在進行“力的平衡問題分析”時,采用了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認知。力的平衡問題與數學知識中的向量加減法、三角函數等關系密切,教師可以將其作為突破口,從而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物理文化的滲透。物理文化在課堂中的滲透,為學生的進步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總而言之,本文以物理文化作為切入點,去思考物理課堂的教學,凸顯出以學生為本,教師作為引導者的新課改要求。文化的滲透為物理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教學靈感,同時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增強物理學習與實踐的能力。物理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終生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學習觀。
參考文獻:
[1]劉輝.體現物理文化的大學物理教學審理[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續(xù)佩君,薛永紅.文化視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課程[J].學科教育,2004(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