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冬
錢學森提出的“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的問題,我們有過解答,卻未有過解決。天才是人類的寶藏,但凡人在變成天才前大多是被厄運扼殺的,但國家有時會在厄運降臨前保護天才。好在兩千之后中國沒有再出現一個孔子,大概是最偉大的天才已為未來的一切鋪平了道路?!棒敱ㄖ畣枴焙汀板X學森之問”一樣,當我們所有人對天才的悲愴命運感傷之時,是否深刻思考我們在逼天才走向死亡,在逼凡人永為凡人。
《魯冰花》之悲,是因為一個真正天才的脫穎而出幾乎是很難的。電影《魯冰花》中的古阿明,比之個人之童年,這無疑是一個頑童,不思學習,不愛學校,類似于我們身邊越來越少的差生。我是看不慣他的天真爛漫,或許我是在嫉妒他擁有我未曾試過的真正童年。現在的學生最大的興趣就是沒興趣,最好的成長就是無休止地學習。古阿明不熱衷于學習,卻很關心畫畫;不在乎形式,更關注自由。在畫畫這件事上,作者用鄉(xiāng)長之子林志鴻的畫風與古阿明的比較,明顯突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學生失去了老師,就像學生失去了服從與模仿的主心骨。漫長歲月里,“規(guī)矩”在我們心靈深處刻下了深沉的印記,而人最平常之處就是不愿與身邊人不一樣,故而無數人都選擇服從與模仿強者的道路。
天才就是極少數愿意突破“規(guī)矩”的人,古阿明的《茶蟲》不同于一板一眼的“模仿畫”,在他眼中,茶蟲是可怕的,它會將茶農一年的收成吃光,這樣的畫風和思想或許不為外行人或一部分內行人接受,但古阿明就是這樣,把心中所想的自由表現出來,人最偉大的才情此時展露無遺,那便是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縱然萬物黑暗,唯有獨立與自由點亮光明。小孩就像純粹的白紙,小孩用最純潔的白色描繪著生命里美好與丑陋的“景色”,用最樸實與最本真的思想與眼光創(chuàng)作著生命的故事。這是人性里的自我,與人格中的自由,也是真正的人。
但天才就是擁有這樣偉大的“聰明”,成為所有人可以攻擊的對象——林志鴻的畫入選,就像有錢人家的小孩什么都能做成,在古阿明被世界公認為天才之前,只有姐姐古茶妹與老師郭云天看清了天才的素養(yǎng),卻被謹守“規(guī)矩”與嚴守利益的教導主任視作“笨才”,導致了中國又一顆天才之星的隕落。古阿明就像林黛玉一樣,是被這個世界的黑暗給逼死的。古茶妹和郭云天,還有父親,都只能痛苦地承認一個事實:“雖然風景還在,可全世界的人都看不到他畫的圖了?!弊詈螅挪杳脤⒌艿艿乃凶髌钒í劆疃紵o了遠在天堂的弟弟,這是一種緬懷,更多的是一種吶喊時代的思考。
電影《魯冰花》呈現的是三種我們正在經歷的入侵。第一種是現代工業(yè)技術正在入侵鄉(xiāng)村文明,第二種是成人世界的功利思想入侵著澄明的兒童成長,第三種是物質已經染指我們的精神文明。“當手中握住繁華,心情卻變得荒蕪,才發(fā)現世上一切都會變卦”,《魯冰花》主題歌用這樣的歌詞,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在理論與實際上都已實現了對鄉(xiāng)土的破壞,對純真的剝奪,對人性自由的規(guī)劃,可驀然回首,我們只是用漫長的青春與歲月償還著命中注定的墮落,心和世界同時變成了我們看不清的模樣,這世界一切都變了。而能堅守住人性,能發(fā)揚自由獨立的光輝,能用創(chuàng)造力來見證人類的極限的天才,也正被所謂的生活磨礪成“笨才”。
我們都在失去所謂的真實,然《魯冰花》向我們靈魂深處展示的是如魯冰花一般美麗又高貴的人性,人性最大的欲望并不是對名利無休止地追逐,而是自由。古阿明是為了眼中和心中最美與最真的景色而畫圖,并不是為了名利,他對土地有深深的依戀,對生命有淡淡的思考,對人性有淺淺的認知,對未來有茫茫的注視。他就是這樣的天才,和林黛玉一樣,至死都不愿與不純粹、不真實、不光明的事為伍。古茶妹將弟弟用生命畫出的圖畫以及俗世所帶給他天才證明的獎狀焚燒,或許這就是對世界、對時代的一種控訴與反思,如魯冰花一般展現夢想與生命的自由力量,果真如煙火信號一般曇花一現。
《魯冰花》所呈現的時代或許是還只是“入侵”,今日的中國已是“完成入侵”。中國人占據了世界人口的1/5,可很少有人問鼎知識與創(chuàng)造的巔峰。或許,中國人骨子里崇尚順其自然,無為而為,好在創(chuàng)新的理念正在形成,獨創(chuàng)精神正在超越模仿,小孩子越來越有個性,對精神的追逐正趕超對物質的追逐。
這世上本沒有天才,后來人對自我有了認知,便有了一些出色的人。但繁華里,所有人都希冀成為對方眼中完美的人物,丟掉的不僅僅是人生,還有未來。我只愿《魯冰花》所帶給我們的問題和啟發(fā),讓當下的年輕人不要重復古阿明的天才悲劇與林志鴻的凡人苦痛。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