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曉 王東波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著人性的光輝,創(chuàng)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跡。”有人這么評價歐·亨利的那片常春藤葉。是啊,那片葉子,孤單卻又堅強;那個故事,讓人心酸又震撼。這么好的文章,教師絕不應該去肢解,而應該引導學生閱讀,就是所謂的“五讀四品一寫”?!拔遄x”就是慢慢讀,細細讀;“四品”——品美的人性,品奇的構思,品巧的語言,品生的真諦,“一寫”——寫我心中的葉子,讓學生真正地有所讀,有所思,有所悟。
一讀品人物——老人冒雨作畫,平凡彰顯高尚
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牢騷滿腹、窮困潦倒的失意老畫家,卑微到甚至有些令人討厭。然而當他了解瓊珊的病情之后,竟然對這種白癡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一句“可憐的瓊珊”“可惡的葉子”足可以看出那猥瑣的外表下的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
“鋸齒型邊緣已經(jīng)枯黃”的最后一片藤葉卻“頑強的掛在離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這片常春藤葉子是老貝爾曼在寒冬冒著雨畫上去的。老貝爾曼死了,他卻用整個生命換來了他曾經(jīng)苦苦追求的杰作,而正是這幅杰作帶給瓊珊生的希望。
二讀品構思——峰回路轉(zhuǎn)之處,又見柳暗花明
“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更需要學生在閱讀中體悟他的層層鋪墊,處處伏筆以及結(jié)尾處的峰回路轉(zhuǎn),豁然開朗.
瓊珊生命垂危,喪失信念,藤葉若落盡,生命便終結(jié),從一百多片數(shù)到十、九,再數(shù)到六、五,最后只剩下一片,讀者怎能不緊張?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經(jīng)過風吹雨打必定要凋落的那最后一片藤葉竟奇跡般地傲然地留在了藤枝上,瓊珊也因此絕處逢生。
作者并沒有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地清清楚楚,而是給讀者留有想象空間。只通過蘇艾的轉(zhuǎn)述,平淡無奇地說了一句:“那是貝爾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墻上的。”小說便戛然而止,“最后的常春藤葉”也真相大白。正因為這構思的巧妙,讀者的心靈得到巨大的震顫。
三讀品語言——幽默中含心酸,眼淚中有微笑
歐·亨利“含淚的微笑”的語言特點也是小說語言中的經(jīng)典。教師可以精選語句讓學生鑒賞,也可以讓學生賞析自己喜歡的段落,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y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qū)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薄拔蚁霐[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秋季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幾根幾乎是光禿禿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上?!辈捎糜哪?、風趣、、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濃濃的悲劇氛圍,卻又染上一層淡淡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稍顯俏皮的描寫中去感悟內(nèi)在莊嚴的情感,在生動活潑中給人以生命的啟迪。
四讀品真諦——一個綠色精靈,卻是生命圖騰
“我用攀爬的勇氣證明我的尋找和態(tài)度,我直言宣告我需要的依賴,證言是絕對的依靠,因為常春藤的體質(zhì),常春藤的意志,獨立又絕對的依附。”
這真的是常春藤的物語,更是常春藤的宣言。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以何種態(tài)度來面對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最后的常春藤葉》告訴我們:要熱愛生活,珍愛生命,不管是飛黃騰達還是潦倒失意,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要互相幫助,也要勇于自救。只有這樣,生命才有意義。
一片永不凋零的綠葉,一個小小的綠色精靈,卻是生氣盎然的生命,讓我們永遠記住的那一抹綠色吧!
五讀寫感悟——拿起筆,寫我心中的那片葉子
讀寫同行,這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最好的途徑,同時通過練筆,學生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文章。
結(jié)尾處向讀者簡單透露了貝爾曼畫藤葉而死的事實,但對他的具體行為卻不著一筆,在情節(jié)結(jié)構中留下了一大塊空白。使得小說產(chǎn)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通過文章的學習,請你補充這一段。
當然,有人說,每一片秋天飄落的葉子上都會銘刻一段故事,或凄美、或感傷,都得由自己去讀。所以也可以讓學生提筆寫些自己那片有故事的葉子。
語文教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閱讀教學,但由于體裁、內(nèi)容的不同,其側(cè)重點也不同,所以在教授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去品讀最值得揣摩,最耐人回味的那一部分,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把他寫下來。
王文曉,山東榮成市第二中學教師;王東波,山東榮成市第三十五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