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雖然已經不能算是個新概念,但直到今年上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宣布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的理念才真正開始迎來了戰(zhàn)略利好。
有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全球旅游總收入5.3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6.7%。亞太地區(qū)為全球旅游最熱點區(qū)域,旅游人次占全球總人數(shù)比例的66.6‰比上一年增長了1.6個百分點。中國的旅游收入5.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5.1%.占GDP的11.04%。
隨著文化旅游部的成立,文旅融合的熱度持續(xù)升溫,但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競爭壓力,同質化發(fā)展將加速洗牌。如何擁抱文旅融合的亞洲機遇,從文旅融合機遇與挑戰(zhàn)、文旅投資邏輯與路徑、文旅與住宿業(yè)深度融合等多個角度深入推動“文化+旅游”向前發(fā)展,成為了業(yè)界廣泛關注的新課題。在不久前舉辦的“2018亞洲旅游產業(yè)年會”上,新加坡圣淘沙名勝世界、韓國三清洞、中國杭州湘湖跨湖橋景區(qū)、中國西塘景區(qū)、中國普陀山景區(qū)榮獲2018亞洲旅游“紅珊瑚”獎“最受歡迎旅游景區(qū)”的稱號,而它們的成功之道或許能為文旅融合的話題帶來不少解題思路。
新加坡圣淘沙名勝世界
影視lP為核心
圣淘沙是新加坡大陸外的一個小島,在馬來語中是“和平與寧靜”的意思,它本是新加坡的一個小漁村,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這里成了新加坡的軍事要塞,守島的英軍針對南方的海面設立防御工事,但日軍卻從北面占領了新加坡,圣淘沙最終成了日軍的屠殺場和戰(zhàn)俘營。
1972年后,新加坡政府開始對圣淘沙島進行改造,引進財團將這里打造成為“完美的度假勝地”,圣淘沙名勝世界就是其中一個集旅游、酒店、美食、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城,也是目前島內最具規(guī)模的綜合性度假區(qū)。這座度假區(qū)內最引入矚目的文化lP便是東南亞首個且唯一一個新加坡環(huán)球影城——游客們可以在這里參觀電影特效片場,暢游電影夢工廠,體驗各種驚險刺激的游樂設施。另外,還有包括世界最大海洋館之一的S.E.A.海洋館與水上探險樂園在內的海洋生物園、海事博物館。
目前連接大陸與圣淘沙的是一座大約0.5公里的大橋,上島的人可以通過軌道交通、自駕、徒步、巴土。而軌道交通目前實行單向收費,即出島不用錢,在島內任意站點換乘,也不用錢。橋上的徒步棧道也設置有自動代步電梯。
韓國三清洞
古色吉香+藝術情調
三清洞位于景福宮東門附近,素有韓國的“北京南鑼鼓巷”之稱。關于三清洞的地名由來,有的說是因為這里山清、水清,而且人心淳樸,所以稱為三清,也有一種說法是,由供奉道教的太清、上清和玉清的三清殿而來。
古人在選擇定居地時,會根據(jù)山水、人心、地利等幾方面來判斷。相信三清洞一定是塊寶地,據(jù)說,在韓國江南區(qū)發(fā)展以前,三清洞才是真正家族企業(yè)的“貴宅”所在。因此,走近三清洞首先會感受到一種高貴的優(yōu)雅,這種優(yōu)雅是有底蘊和深度的,也是三清洞景區(qū)文旅融合的基石。
三清洞路上有古香古色的傳統(tǒng)韓屋建筑、畫廊和咖啡廳,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相互協(xié)調,形成三清洞特有的氛圍,靜謐的散步路和畫廊、博物館、古玩店等使這里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因而很多韓國人在介紹三清洞的時候,都喜歡用一個詞就是“美麗可愛”,很充滿人情味的一個詞,相信當你走完一天一定會感嘆,這里的確名副其實。一個胡同藏著一道風景,一家小店述說著一個故事。這里就是三清洞,精致的文化藝術空間。
中國杭州湘湖跨湖橋景區(qū)
自然風光+文化遺址
杭州湘湖跨湖橋景區(qū)位于蕭山區(qū)城西,與西湖隔錢塘江南北相望。景區(qū)總面積3.28平方公里,位于形似葫蘆的湘湖狹腰處,將整個湘湖一分為二:橋西南稱上湘湖,橋東北為下湘湖,跨湖橋及其兩端的長堤,處在茫茫無際、碧波蕩漾的湘湖之中,四周青山環(huán)抱。無論是是秋月當空,還是桃花春汛,跨湖橋都會以一幅幅姿態(tài)各異的絕妙美景給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湘湖八景之一的“跨湖春漲”與“跨湖夜月”就是因此而來。
景區(qū)集名湖觀光、文化體驗、研學游樂為一體,其中最為知名的文化名片自然非跨湖橋文化遺址莫屬了??绾蛭幕z址要早于河姆渡遺址1000年,是當時發(fā)現(xiàn)的浙江省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跨湖橋遺存距離浙江境內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很近,但其面貌又如此迥異,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跨湖橋文化。這一獨立的文化類型的發(fā)現(xiàn),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亦是浙江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的重要證據(jù),它也再次有力地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
中國西塘景區(qū)
千年古鎮(zhèn),吳越風采
古鎮(zhèn)西塘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zhèn)。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從這一角度來說,西塘古鎮(zhèn)是典型的文化旅游產品,文化是其旅游形象的核心要素。
在建筑文化上,西塘古鎮(zhèn)以明清建筑為主,房屋粉墻黛瓦,小院花窗,文藝氣息濃厚。鎮(zhèn)內水域寬廣,25萬平方米的建筑緊湊地分布在0.24平方公里范圍內,每寸土地都被巧妙利用,形成了由122條巷弄、24座石橋和長約千米的煙雨長廊組成的獨特聚落景觀。
在水鄉(xiāng)商貿文化上,西塘古鎮(zhèn)有9條河道在此交匯,將其分為8個板塊;早在唐宋時期就因魚米之鄉(xiāng)和絲綢之府成為商貿繁華的大集鎮(zhèn);明清時期,古鎮(zhèn)進一步繁榮,成為江南地區(qū)的商業(yè)重鎮(zhèn);古鎮(zhèn)商貿活動不僅僅局限于煙雨長廊臨水商鋪,河道水面也是重要的貿易地點,烏篷小船成為水面的移動商店。
在民間習俗上上,西塘古鎮(zhèn)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四月初三七老爺廟會以及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動,活動期間伴有打蓮廂、扭秧歌、調龍舞獅、唱田歌等特色民俗活動。
此外,西塘古鎮(zhèn)還擁有以八珍糕點、手工黃酒、蚌肉豆腐湯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和以樹雕、刺繡、年畫、印染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技藝文化。每一項文化內容都是西塘古鎮(zhèn)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
中國普陀山景區(qū)
海天佛國的靜心之旅
普陀山景區(qū)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東達日本,北接登萊,南亙甌閩,西通吳會,是中國的東大門。
歷史上,普陀山名幾經更變。春秋越王勾踐時(公元前497-465年)與舟山等島統(tǒng)稱甬東。傳西漢成帝時(公元前32年一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來山隱居,采藥煉丹,自此稱梅岑山。作為一座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濃厚的名山。普陀早在二千年前,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期生、漢梅子真、晉葛稚川都不得曾來山煉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煉丹洞”、“仙人井”等遺跡。
五代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自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途經普陀山被大風所阻,于紫竹林結茅留居,建不肯去觀音院。歷朝相繼在此興建寺院,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普陀山也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
作為佛教勝地,普陀山景區(qū)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余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guī)模宏大,建筑考究,是中國清初寺廟建筑群的典型。普濟禪寺始建于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筑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
景區(qū)中亦有許多奇巖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余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