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艷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189-02
小學理解力課程,又名UDP課程,其中U是understanding理解力,D是development發(fā)展,P是practice實踐。它是一個通過單元設計實現理解力發(fā)展的工具,是一套學科統(tǒng)合的解決方案。UDP課程,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是培養(yǎng)全國發(fā)展的課程,是真正改變孩子學習方式、行走狀態(tài)和成長命運的課程,該課程最大的特點是實現真實情景下的深度探究,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做中學,學中做。本文圍繞“UPD”課程的理解力、發(fā)展和實踐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展開論述。
一、UDP課程的特征
所謂UDP就是理解、提升、練習,簡稱理解力課程,近些年廣泛運用于北京、湖南、山東的各學校中。簡單歸納UDP課程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1.打破學科界限,重整學習內容
UDP模式下,打破學科邊界,沒有了語文課、數學課、音樂課、美術課、科學課等概念,學校圍繞主要以兒童生活邏輯為載體,選取若干內容作為單元教學主題(例如“食物”),以超學科概念統(tǒng)領單元設計,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以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研究主題取代學科教學,把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科學等所有學科現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融入到新的單元主題教學中。
2.變革課堂組織,形式服從內容
與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的老師講,學生聽,課前預習、課堂講授,課后作業(yè),單元測評,期末考試,師生圍繞教材開展活動不同,UDP模式關注兒童立場,基于學生真實生活與現有經驗設置學習主題,通過探索發(fā)現、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參與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思辨、探究、表達諸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UDP的課堂上,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表,上、下課界限并不明顯,一節(jié)課可以20分鐘結束,也可以更長,曾經,一年級的小學生參觀完校園后,用繪畫的形式匯報學習結果,一節(jié)圖畫課上了90分鐘。
3.修訂評估標準,突出表現性評價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的學習評估作用主要采用紙筆測試的形式,通過分數或等級來評定學生的學習結果,人們戲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迸c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同,UDP評價的形式有三種——單元學習成果展、單元實踐、單元實施情況反思(自我評估)。
比如“花與昆蟲”單元學習成果展包括情景劇《毛毛蟲的蛻變》,吟唱《紅梅贊》,舞臺劇《勤勞的小螞蟻》,課本劇《荷葉圓圓》《小池》《池上》等。
4.轉換教師角色,從教書匠到課程設計者
首先,與傳統(tǒng)學校不同,這里沒有語文老師、數學老師等學科教師的概念,只有主班、副班的區(qū)分,每一個教師都是全科教師,要負責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想品德等全課程的教學任務,其中,主班老師負責組織教學,副班老師協助主班老師在黑板上板書,維持秩序、紀律并參與學生討論。
其次,在一般學校里,任課教師只要按照教科書的要求,以課時為單位組織教學,但是,UDP模式下的教師已經拋開了課本,做真正的課程開發(fā)者、實踐者,需要運用課程思維,重新設計知識、兒童和世界的關系,通過整合聚合概念、兒童經驗、學校資源、家長資源,社會資源,以兒童的活動為紐帶,通過前測、學習動員、問題探究、社會實踐、發(fā)展性評估等一系列的教與學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理解。
二、UDP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
1.重視學生理解力的培養(yǎng)
UDP模式關注兒童立場,基于學生真實生活與現有經驗設置學習主題,通過探索發(fā)現、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參與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思辨、探究、表達諸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二年級“服裝”單元為例,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通過游學,閱讀,調查、探究、動手制作等方式,圍繞服裝這一主題開展單元活動,明確服裝的功用,交流觀察記錄,復習探究方法,現場觀察和設計所帶的服裝。該主題課程便跨學科整合了科學、數學、語文、體育、品社等多個學科。學生在探究、調查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2.重視學生的發(fā)展性
發(fā)展性是指一種動態(tài)的學習方式。主張學生在動態(tài)學習環(huán)境下,形成動態(tài)思維結構,達到情感能力的協調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是在開放思維條件下,全時空發(fā)展的學習方式。例如,“食物”單元中,任課教師在單元備課中確立的本單元聚合概念是“形式、功能、聯系、文化”,關鍵能力是“研究、自我管理、技術、運用”,必備品格是“尊重、開放包容、同情”,這些專業(yè)化的課程術語彰顯了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所以,UDP課程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一方面有助于推動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有助于培養(yǎng)一批師德高尚、技藝精湛,適應時代需要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3.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性原則是指人們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必須參與實踐,必須在實踐中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實踐中檢驗思維成果的正確性。沒有實踐,思維的發(fā)展就失去了動力,就不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例如,“花與昆蟲”的單元實踐包括參觀校園和植物園,探究毛毛蟲蛻變過程,認領植物制作個性標牌,制作花園模型等。為保證探究質量,在探究毛毛蟲的蛻變過程中,他們設計了前后相繼的五個環(huán)節(jié):進入探究—搜集資料—梳理信息—采取行動—評價。這些都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
總而言之,UDP課程的特征無不體現著核心素養(yǎng)的影子,構建UDP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力、發(fā)展性和實踐性,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