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源
“涓滴之水,匯成大?!保瑢⑺饺耸詹鼐杞o公共博物館,變?yōu)樯鐣幕敻?,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49年以來,全國各地博物館接收的捐獻文物達40余萬件(套)。其中故宮博物院接收捐贈文物3萬多件,捐獻者超700人次。大量的捐獻文物已成為博物館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捐獻者中,既有國家領導人、藝術家、科學家,也有愛國華僑、華人和國際友好人士,還有普通公民。他們高風亮節(jié),將私藏不計報酬地捐獻給國家,在歷史上留下了動人的篇章。本文擷取了部分民主人士捐獻文物的小故事,以饗讀者。
孫瀛洲:為文物而生
孫瀛洲(1893-1966),河北冀縣人。1906年來到北京,曾先后在隆福寺三合公硬木家具店和“同春來”“寶聚齋”“銘記”等古玩店做學徒、伙計、采購、副經(jīng)理。1923年在北京東四南大街開辦了自己的古玩店.‘敦華齋”。他經(jīng)常親自到各地尋訪收購,由于為人誠實隨和,給價公道,行里人都愿意與之打交道,因此收集了大量珍貴的瓷器。
對經(jīng)手的文物,孫瀛洲仔細觀察、記錄,進行比較研究,尤其是對明清瓷器更是深人鉆研,認真分析其工藝特征及真?zhèn)我?guī)律,曾為深人研究明清瓷器制作工藝和弄清鑒定真膺的規(guī)律,多次到景德鎮(zhèn)仿燒明清瓷器。他對歷代陶瓷了如指掌,早于常人準確鑒別宋代五大名窯,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瓷器,對宋代官、哥窯之鑒定,僅用手指捏瓷器的圈足就可判定身份,令人欽佩折服。
1950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孫瀛洲捐出一批珍貴文物義賣,將籌款悉數(shù)捐獻給國家。
1956年起,孫瀛洲陸續(xù)將自己精心收集珍藏的祖國文化遺產(chǎn),各類文物精品3000多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僅陶瓷一項就有2000件之多,從晉、唐、宋、元時期各名窯到明、清時期各朝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幾乎無所不包,一些傳世稀少的文物,更顯彌足珍貴。其中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為一級文物。
孫瀛洲生活樸素,平日一身素衣,一日三餐也是極其簡單,每星期只吃一次肉——二兩豬頭肉。過春節(jié),自己動手給孩子們做糖葫蘆吃。他的女兒孫文冬后來回憶說:盡管當年父親私藏豐厚不可想象,但是家里的生活卻非常簡樸,她冬天戴的手套都是母親用襪筒改制的??墒?,為了收購絕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父親卻是一擲就是40根金條。舊北平古玩商會會長要高價收買,他不為所動,堅決拒絕。父親好像就因為文物才來到這個世界,全身心投人到文物當中,生活在文物當中,就像嫁給了文物。
當年,孫瀛洲敞開自己的“寶庫”,對上門登記所捐獻文物的人們說:“只要你們看上的東西隨便拿,越多越好,剩下來的破爛我留著。”
孫瀛洲是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被聘為故宮博物院的顧問后,面對數(shù)以萬計的陶瓷藏品,如魚得水。他曾說:“活到60多歲,沒想到還能為人民做一點事,內心是很樂意接受這一工作,并愿意把我?guī)资暝谖奈镎J識上的一點經(jīng)驗貢獻給祖國的文化事業(yè)。”他竭盡全力施展自己的才能,帶領著工作人員,對所藏的陶瓷進行了重新鑒定,并協(xié)助故宮為國家搶救性收購了大批的文物珍品,還曾幫助國內的一些博物館鑒定古陶瓷等。他將自己的鑒定經(jīng)驗加以總經(jīng)、發(fā)表,撰寫了大量精辟的論文。在工作中,他平易近人,對年輕人言傳身教。當年得到孫瀛洲真?zhèn)鞯牡茏樱逊植荚谌珖鞯?,如今大都成為古陶瓷鑒定領域的專家學者。
2003年,孫瀛洲誕辰110周年之際,“孫瀛洲捐獻陶瓷展”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
原國家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森說:孫瀛洲先生“從學徒到經(jīng)營者,從經(jīng)營者到收藏家,從收藏家到文物鑒定專家,從文物鑒定專家再成為文物捐贈大家,這是一條自學成才的道路,也是由小我到大公的升華過程?!?/p>
商承祚:“獨樂莫如眾樂”
商承祚在晚年主張“藏寶與國,實惠于民”“獨樂莫如眾樂”。從1964年開始,他陸續(xù)將家藏的商代青銅鉞、唐代《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等1000多件文物無償捐贈給國家,其中屬國家一、二級的文物超過60%。
商家后人繼承商承祚的遺志,向國家無償捐贈了多件文物。2002年,又將約4200冊藏書全部捐贈給了中山大學圖書館。需要指出的是,商家后人多為工薪階層,但沒有人想過靠家藏文物發(fā)財。盡管只要留下幾件,拿去拍賣或投資,就可以有不菲的收人。中山大學曾經(jīng)給商家一筆10萬元的獎勵,他們拿出來作了獎學金。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曾說:商家捐獻給國家的文物,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商承祚(1902-1991),字錫永,號駑剛、蠖公、契齋。祖籍遼寧鐵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商氏先人隨漢軍正白旗部隊前往廣州駐防,從此商家在廣州開枝散葉。
商承祚的祖父商廷煥為秀才。父親商衍鎏為中國最后一個探花。商承祚受父親和曾任翰林院侍講兼京師大學堂預科監(jiān)督的伯父商衍瀛影響,自幼埋頭苦讀,20歲人北京大學研究所,從師羅振玉選研甲骨文字。出版《殷墟文字類編》時,年方21歲,可謂弱冠成名。該書是中國最早的甲骨文工具書,王國維曾盛贊曰:“如錫永此書,可以傳世矣。”
商承祚曾任國立東南大學講師,國立中山大學、齊魯大學、重慶大學、重慶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教授。除甲骨文外,亦致力于青銅器及其銘文的收集與研究?!妒壹饒D錄》,可謂其金文研究的代表作。他在戰(zhàn)國文字和秦漢文字的領域,著書良多,其中《石刻篆文編》是迄今為止唯一的石刻篆文字典。1939年所著《長沙古物聞見記》和1941年所寫的《續(xù)記》,被考古學界譽為楚國文化研究的開拓性名著。80歲后還與他人合作,出版了《先秦貨幣文編》,這是中國第一部貨幣文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總結了百年來貨幣文字的研究。
凡是有考古價值的實物資料,商承祚都不輕易放過,總是從保存文物,弘揚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出發(fā),從事整理、詮釋、考證,并利用古文字和古器物研究古史,校勘古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8年,日軍飛機頻現(xiàn)長沙轟炸。商承祚冒著戰(zhàn)火搶救性挖掘楚古墓,獲得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貴的戰(zhàn)國銅鏡。1942年,為了不讓文物落人日軍之手,他再次返回長沙,在8個月的時間里購得一批戰(zhàn)國到漢代的各類文物,歷盡艱辛,將其轉移到安全地帶。
1956年,商承祚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山大學支部委員、民盟全國中央委員、廣東民盟副主委及顧問。
傅增湘:堪稱一代宗主
1947年7月,傅增湘將373部4300多冊藏書,捐贈給北平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
1949年,傅增湘病重時,囑其后人將所藏通行之本捐贈四川大學,宋、金、元本,明、清精刻、名鈔、名校本及經(jīng)傅氏手校本,如視為傳家之寶的“雙鑒”,均捐人北平圖書館。
傅增湘逝世后,其兒子傅忠漠、孫子傅熹年又先后捐獻有480部3500多冊遺書,藏于北京圖書館。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別署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藏園老人、清泉逸叟、長春室主人等,四川省江安縣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選人翰林院為庶吉士。1917年起人內閣任教育總長。1919年五四運動,北洋政府欲追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策動包庇學生,逼蔡離職。傅增湘極力抵制,不得不辭教育總長職。后擔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以圖書收藏研究為樂,開始大規(guī)模搜訪中國古籍,致力于版本目錄學研究。1920年代末,曾赴日本搜集流失的中國古籍。一生所藏總計達20多萬冊。其中多有宋、元、明精刊及抄本。后來編制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就著錄傅氏藏善本280多種,為同期個人收藏之冠。
傅增湘大規(guī)模收藏古書是從辛亥革命后開始的。他在參加南北和談期間,曾用百金買到一部宋版書《新刊諸儒批點古文集成》,這是他生平所購第一部宋版書,十分珍惜。然經(jīng)張元濟鑒定,此書乃為清四庫進呈本,被館臣竄易刪落,面目全非,他深感痛惜,更加發(fā)奮購書。
傅增湘的先人也有藏書,留下了一部元本《資治通鑒音注》。1916年,他又從端方的藏書中買得一本南宋紹興二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刊本《資治通鑒》。他把這兩部宋元本合稱為“雙鑒”,以此作為自己藏書樓的名字。后來他又購得盛昱所藏的《洪范政鑒》一書。此書為盛氏藏書之冠,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宮廷寫本。這是南宋內廷遺留下來的唯一一部最完整的寫本書。自宋至清末,它一直在內府保存了700多年,民國初年才流落民間。其書筆法清勁,有唐人寫經(jīng)之風格,桑皮玉版,玉褚朱欄,有內府璽印,為罕見珍寶。從此,他的雙鑒樓的“雙鑒”之一,不再是元本《資治通鑒音注》,而是以南宋寫本《洪范政鑒》來代替。
傅增湘長期從事圖書收藏和版本目錄學研究,遍交當時藏書大家李盛鐸、袁克文、張元濟等人,互通有無。其搜書之勤、藏書之富、版本之精,為近代諸藏書家之首。僅其祖?zhèn)髅乇尽⑸票緯_6.6萬多卷。北京新居建成后,又取蘇軾“萬人如海一身藏”之句,名“藏園”,園內書樓有“素抱書屋”“長春室”“池北書堂”“萊娛室”“企麟軒”“龍龕精舍”等。
傅增湘還精于校勘,所校書有1000多部,1萬多卷,僅《文苑英華》的??庇浘陀袛?shù)十萬字。
當年,傅增湘經(jīng)常流連于北京的琉璃廠、隆福寺書肆,又常到浙江、安徽等地訪書。1920年代末,還曾赴日本搜集流失的中國古籍。每當?shù)弥车赜猩票?,必求一得,倘若資力不及,也必求一見,把書借來,進行??薄F渌眯浇?,除生活費用之外,全部用以購書。有時細于資金,往往借債收書,或賣舊換新。如上述《洪范政鑒》,他從盛氏家見此書后,夢寐不忘。1928初春的一天,忽然有一書商拿此書出售,賣價很高,傅氏毅然把自己珍藏的日本、朝鮮古刻本3筐賣去,換來錢以購此書,真可謂“舍魚而取熊掌”。
傅增湘無論是在藏書、校書方面,還是目錄學、版本學方面,堪稱一代宗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周恩來特派陳毅持自己的親筆函,專程拜訪傅增湘。惜陳毅還未到,傅增湘已長逝。
周叔強:唯留書香沁后人
周叔弢(1891-1984),安徽省建德縣〔今東至縣)人。曾是我國北方民族工業(yè)的代表人物。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欣然接受中共地下工作人員的幫助,以自己的威望擁護并宣傳中共的城市工商業(yè)政策,為爭取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上層人士加人愛國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了很多工作。是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周叔弢自幼接受塾師教育,打下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受父親喜好藏書的影響,他很早就養(yǎng)成了買書、藏書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加上充裕的資金,使他逐漸成為民國時期藏書界的重要人物。
1917年一個偶然機會,周叔弢買到了“天祿琳瑯”舊藏的宋本《寒山子集》。這是清皇宮最重要的善本書庫,藏書上均蓋有“乾隆御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寶”八微髦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和“天祿琳瑯”五枚大印,史稱“乾隆五璽”。嘉慶二年(1797年)昭仁殿失火后,“天祿琳瑯”藏書只剩下了600多部,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民間所以得見,乃是后來溥儀偷盜出宮所致。周叔弢得書,興奮異常。從此,他買書便不單在讀,更在于藏了。他集畢生精力弢購善本圖書和金石文物,并進行了大量的考證、校勘、題跋、影印等工作,為保存發(fā)揚祖國文化遺產(chǎn)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學術界聲譽卓著。
在收藏界,流行所謂“遞藏有序”的說法。由于在典籍和字畫上多有收藏家的印鑒或是題記,使得藏品的流轉有跡可循,“遞藏有序”說法是成立的。在周叔弢的藏品中,最為有跡可循而且頗有傳奇色彩的藏品,莫過于被稱為“陶陶”或“二陶”的宋版《陶淵明集》和《陶靖節(jié)先生詩注》了。
1931年,周叔弢購得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所藏《陶淵明集》。書兩冊十卷,卷首有汗駿昌跋,卷末題“陶陶室藏靖節(jié)集第一本”。當年黃丕烈對此書珍視異常,與另一部南宋刻本湯漢注《陶靖節(jié)先生詩注》一并儲于專室,命為“陶陶室”。
周叔弢在得到《陶淵明集》之后,非??释艿玫健疤仗帐摇钡牧硪徊空洳亍短站腹?jié)先生詩注》(即陶淵明的詩集,陶淵明私溢“靖節(jié)”)。
1933年,周叔弢得知《陶靖節(jié)先生詩注》在北京藻玉堂書商王子霖手中,便與之接洽。他的急切心情讓王子霖以為奇貨可居,竟開出4000銀元的高價。為使“二陶”合璧,他還是不惜重金買下。
在搶救文物過程中,敦煌書簡是一項重要內容。清朝末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敦煌,以低價買走大量敦煌書簡,大部分運往巴黎,小部分運到北京。由于書簡上的許多字認不出,要請中國專家解讀與鑒定,開了一個展覽會,6000多件流失的敦煌書簡大案這才被揭穿。清王朝既不敢抗議,又不敢追回,只有下令將殘余的敦煌書簡由押運官押到北京進行保管。押運官押運了一車殘余的敦煌書簡來到北京后,進了學部大臣的住宅。學部大臣請來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又請來兩位文物專家,四人聚在一室,把這一車殘余的敦煌書簡一分了之。這件貪污大案居然無人敢追問。此四人死后,其后人想把這些書簡賣了換錢,但能收古書的人士不肯收難看難猜測的書簡。
周叔弢是北方第一藏書家,書商就來到天津,問他要不要。他自然知道這批殘余的敦煌書簡被盜的事,就說要,有多少收多少,結果是書簡源源而至。他財力不及了,向世交陳一甫借了1萬多銀元,但還是擋不住收購的浪潮。于是他找到至親張叔誠(專收玉器的大家),讓他也收書簡。張叔誠說不懂書簡。他說你總懂得搶救敦煌文化吧,盡我們一份應盡的責任吧。張叔誠說,如果你收不了,那就給我。結果那一車從敦煌押運到北京的殘余敦煌書簡,大概一個不少,全部落戶天津。后來,周叔弢又聯(lián)合張叔誠,將搶救的敦煌書簡全部捐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成為鎮(zhèn)館之寶。
1950年,在周叔弢的大力動員之下,經(jīng)過居住在天津的闔族公議,將家祠“孝友堂”收藏的380多箱約6萬多冊書籍捐贈給南開大學,其中包括明刻本《南藏》及百余部叢書。
1951年,周叔弢將自己所藏一冊《永樂大典》捐給北京圖書館,他在信中寫道:“化私為公,此亦中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p>
1952年,周叔弢又將自己所藏最極致精品——宋元明刻抄校本共計715種2672冊,涓給北京圖書館。周叔弢說他想讓這批珍品得到一個最好的歸宿。周叔弢所捐的這批書中,即包括《陶淵明集》和《陶靖節(jié)先生詩注》。當時出面接受捐贈的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對周叔弢說:“您把最心愛的‘兩陶集都獻了出來,真是毫無保留,難得!難得!”
1954年,周叔弢又向南開大學圖書館捐贈圖書3000多冊。
1955年,周叔弢向天津圖書館捐贈清代善本書籍3100多種、2.2萬多冊。
1972年,周叔弢又向天津圖書館捐贈善本書籍1800多種、9100多冊。
1981年,周叔弢將1260件文物,1827種計9196冊古籍圖書捐贈給國家。
1984年2月14日,周叔弢逝世,終年93歲。逝世前,他曾留下遺囑:將獻書獎金所購國庫券1.5萬元及定期存款1萬元,全部獻給國家。
周叔弢生前曾說:“回想自己在70多年的藏書生涯中,常為搜求到一本好書而感到其樂無窮,如今我為這些書籍,來自于人民,又歸之于人民,得到了最好的歸屬、最好的主人,無限歡快,非昔日之情可比擬?!?/p>
楊銼:赤子之心
從1959年到1964年間,楊銼將他竭盡畢生心血搜集到的、流散于海內外的珍貴文物全部無償?shù)胤瞰I給國家,一件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
楊銼(1891-1967),廣東省鶴山縣人。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后不久就背井離鄉(xiāng)到香港謀生。楊銼16歲那年亦到香港,隨父親在一位英國人開辦的太古船塢工作。當時,楊銼作為后生經(jīng)常代父送件到英國人上司家里。他看見這英國人的客廳里到處擺滿了古董、字畫,感到十分奇怪。有一次,忍不住問:為什么要擺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又破又爛又f日,放在這么干凈漂亮的客廳里有什么作用?英國人聽了哈哈大笑,操著一口半通不通的中國話說:傻瓜!你不要小看它們,這是中國極其珍貴的東西,全世界到處都有人在收集、保藏。你今后如果在哪里見到這類東西,就通知我或幫我買下來,這對你今后是有好處的。
楊銓聽后點頭應允。從17歲開始,他就經(jīng)常手里拿著這位上司給的錢,在送件之余,到各處尋找中國歷史文物。他在接觸文物的過程中,由不認識到認識,以后漸漸產(chǎn)生了興趣,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也愛上了收藏。
有一天,楊銼偕好友任真漢(對古文物素有研究、經(jīng)驗豐富的畫家)漫步街頭,看到在充盈街頭的古董攤之間,有一位衣衫檻褸的老漢擺賣一幅古畫。他們走上前去仔細欣賞,發(fā)現(xiàn)這是唐代畫家閻立德(閻立本的兄長)畫的《文成公主降番圖》真跡!但老人要價甚高,而且非要當時最通行的‘舊本軍票”不可。楊銓一時無法湊足這筆款,正在惋惜之時,突然走來兩個問價的日本人,看得出他們還真的識貨懂行。楊銓與任真漢擔心這幅名畫落人日本人之手,兩人商議下,決定趕緊允諾賣主的要價,并約定第二天成交。楊銼回到家里,立即四處向親友求助,東借西湊,好不容易才湊足了這筆款,把《文成公主降番圖》搶購回來。
還有一次,楊銼到廣州看畫展,打聽到有一位美術學校教務主任在旅行日本時,從一位日本華僑手上買回一幅唐人花鳥畫,就想辦法找到這位教務主任,仔細觀賞這幅畫,并托人要求他轉讓。收購這幅畫后,楊銓與任真漢從畫的隱秘處找到了畫家滕昌祐的落款署名,字體凝重,畫跡也是晚唐方有,比宋畫有更多的厚重感。這幅畫的原主,那位日本華僑,是為了不讓國寶長流國外,才讓這位教務主任帶回廣州的。
楊銼在廣州還收藏到五代畫僧貫休畫的羅漢圖。該畫可能是由盜賊偷出賣給古董販子的,畫上無落款。古董販子不知此畫來頭大,要偽裝成名人手跡,就找了個不易有畫跡留下的南宋畫家的名字來做假款,在畫的下邊用小字寫上“朱玉”兩字,而在標題上則題作“南宋朱玉畫大阿羅漢圖”。楊銓見了此畫后馬上把它買回來,后查出清初的詩人朱竹坨和陳恭尹曾用長詩詠述過他們在光孝寺欣賞貫休畫羅漢時的情景。兩人的詩皆詳細記述了畫中的形象神態(tài):一只巨猿持帚站在庭中掃落葉,一個高僧在窗內寫經(jīng),一個侍者在高僧背后恭立,畫中景物皆有詩句描寫。詩與畫相對照,即證明此畫是光孝寺舊藏貫休畫的三幅羅漢圖之一。據(jù)記載,它是蘇東坡在遭貶海南時,留贈給光孝寺的。楊銓當時得此寶貝喜不自勝,立即把它珍藏起來。
1940年代后期,郭沫若居留香港期間與楊銼有所交往。有一次,楊銼曾十分感慨地對郭沫若說:“假若有一天,國內出現(xiàn)一個開明和進步的政府,我愿意把畢生收集的各種文物和藝術品,全部捐獻給國家?!?/p>
1958年,原廣州美術館剛成立開放不久,藏品短缺,向楊銓商借一批古字畫展出,聲明展覽結束后保證送回香港。楊銼很快同意了,并委托任真漢扶送200多件字畫回廣州展出。1959年畫展結束,借展的字畫正待裝箱運港時,接到楊銼的來信表示:借展的字畫不要送回香港了,我還有文物送回給祖國。不久,楊銼第一批捐獻文物運抵廣州。
1960年春,楊銓第二批捐獻文物運回廣州,并附有一封長信,信中明確表示:“愿將家藏文物全部無條件分批捐獻給祖國,供廣大群眾共賞?!睆拇艘院?,每年分一兩批,每次數(shù)十箱捐獻文物運回廣州。到1964年,捐獻工作基本結束,總共運回文物8批5542件(套),其中陶瓷3390件(套),銅器231件,玉器184件,竹雕244件,木雕26件,古墨620件,書畫296件和一批文物圖書資料;另捐獻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桂林博物館數(shù)百件文物。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恒存
大收藏家胡惠春為自己的收藏所起名為“暫得樓”,在香港、紐約均設有分館?!皶旱谩币辉~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欣于聽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表達了欣然而遇的內心喜悅。胡惠春相信這就是如他鑒賞一件器物時的感受。
1950年,胡惠春將其珍藏的明清官窯瓷器等各類文物268件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于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可以說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隨后的30多年里,胡惠春先后以不同形式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350多件藏品。
現(xiàn)上海博物館里的暫得樓瓷器館展品均為胡氏畢生所藏的捐獻。
胡惠春(1910一1993),名仁牧,字惠春,號渭村。江蘇鎮(zhèn)江人。其父親胡筆江,17歲時在一家小錢莊當學徒,后因牽涉一樁案件,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李鴻章侄子,成為好哥們。在李家的介紹下,他進入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查專員。1914年升任北京分行經(jīng)理,由于主持行事,井井有條,營業(yè)猛增,成績斐然,這讓交行的老大梁士治頗為滿意。不久之后,胡筆江與南洋華僑黃奕柱創(chuàng)辦中南銀行。
胡惠春年少時,胡筆江并沒有急功近利地把兒子培養(yǎng)為金融人士,而是聘請名師在家教授四書五經(jīng),使其接受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因此,在胡惠春進入上海圣約翰中學前,已經(jīng)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并且對中國文史與藝術很感興趣。進入當時著名的燕京大學后,胡惠春喜歡上了陶瓷,并開始了收藏。
胡惠春購人的第一件古董是一件19世紀的民窯筆洗,那是他從上海的小古董店里淘來的。對這件首次獲得的藏品,他總是津津樂道。自中日戰(zhàn)爭以來,胡家數(shù)經(jīng)遷徙。每次搬遷,他都不得不留下大量藏品,或送出部分。但是始終將民窯筆洗帶在身邊。若僅淪文物價值,他后來藏品中絕大部分都比這件民窯筆洗高很多,可是,他珍愛著“初戀般”的平凡筆洗,保留著那份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1932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力下,胡惠春與16歲的大家閨秀王華云結婚成家。王華云的父親王景琦,少年人舉,字冠八邑,憑借書法名聲大噪。民國后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
1933年,胡筆江被宋子文指派為交通銀行董事長。1938年8月24日,從香港乘飛機到西安與民國政府要員商討戰(zhàn)時金融問題。起飛不久,即在廣東中山市上空遭到日本軍用飛機截擊,機墜人亡。國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蔣介石電唁其家屬,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都送了花圈挽聯(lián),在挽聯(lián)中稱其為“金融巨子”。
父親的突然離世對長子胡惠春是一道猛烈的晴天霹靂。在承受巨大悲痛之后,他放棄以文史與藝術為主業(yè)的想法,繼承父業(yè),挑起大梁,掌管中南銀行。但是,在忙碌的銀行事務之外,一直沒有停下收藏的腳步。出于對中國陶瓷的喜愛,同時更為了易于商業(yè)競爭,他決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窯瓷器,作為藏品的核心。在瓷器收藏中,他以明清官窯作為收藏核心,單是清代官窯精品就達90多件,可以說代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chǎn)高峰時期的作品。過去一般藏家收集清瓷,多以乾隆為限,個別亦兼及嘉慶,胡惠春兼及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甚至宣統(tǒng)瓷的收藏,其中很多都是成對器物,并多數(shù)有官窯款,極難能可貴。
1945年,35歲的胡惠春曾受聘為北京故宮陶瓷專門委員。1950年又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
1950年代初,胡惠春全家移居香港后,并沒有斷掉與大陸文物界的聯(lián)絡。胡惠春響應周恩來的號召,參加秘密組織的國寶收購小組,由內地出資,大量購買戰(zhàn)亂散失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宮迭失書畫等,運回大陸。他曾經(jīng)秘密幫助疏通關系,協(xié)助大陸購回赫赫有名的“二?!保ㄍ跹车摹恫h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這樣,加上深藏故宮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乾隆皇帝深愛的“三希堂法帖”才完好團聚于北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