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春/綿陽市農(nóng)業(yè)局
1)基地應選擇在水質(zhì)(包括飲用水)、大氣、土壤環(huán)境無污染的地域。遠離工業(yè)、醫(yī)院等污染源,相隔距離以無污染為準。
2)基地應集中成片,具有完善的蔬菜生產(chǎn)條件,健全的田間道路網(wǎng)絡,便于管理和銷售運輸。
3)具有完善的田間水利設施,大田要中溝、廂溝、邊溝“三溝”配套,做到排灌自如,雨后田間無積水。
1)選擇的土地應開闊向陽、具有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狀,具有中等以上肥力水平和團粒結構,耕作層厚度深于30 cm。
2)栽植地塊應高燥,最好選用土層深厚、透氣性良好的土壤,以肥沃壤土最佳。
3)蘆筍適宜微酸性至微堿性土壤,pH值在5.5~7.5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而pH值為6.0~6.7最為適宜。
1)引進的品種必須通過植物檢疫,引進后要經(jīng)過試種,選出適合本區(qū)域種植的良種。
2)蘆筍優(yōu)良品種具有以下兩方面特點。一是具備良好的栽培特性、加工適應性和較高的食用價值,具體表現(xiàn)為植株生長旺盛,抗病性強,具有豐產(chǎn)性、早熟性,且成熟期一致,種子發(fā)芽率高。二是嫩莖抽生較早、數(shù)量多、肥大、圓柱形,上下粗細均勻,頂端圓鈍,鱗片緊湊,在較高溫度下也不松散,見光時為淡綠色或淡紫色;嫩莖滋味鮮美濃郁,沒有或只有很小的苦味,含有較高的維生素、蛋白質(zhì)、糖分及其他營養(yǎng)成分。
適合綿陽市涪城區(qū)栽培的蘆筍品種主要有2000-3F1、新王子F1、冠軍F1、阿特拉斯、格蘭德、達寶利等。
1)播種時期。宜在清明至谷雨間,地表下2~5 cm處白天地溫達10℃以上時播種。
2)苗圃準備。苗圃地選砂質(zhì)壤土,除盡雜草,施足基肥,每公頃施充分腐熟的人糞肥22.5~30.0 t,過磷酸鈣375 kg,氯化鉀225 kg,耕翻入土,與溝內(nèi)土壤充分拌合。每公頃撒施腐熟堆肥或廄肥30.0~37.5 t。每公頃地所需的壯苗,需要由675 m2的苗圃地來提供。苗床寬為100~120 cm、畦高為15~18 cm。
3)選種及種子處理。生產(chǎn)上用直徑3 mm以上的種子播種。蘆筍種子可先用25~30℃的溫水浸種2~3 d,當種子剛突破種皮時濾干,拌以少量干沙或細土后,即可播種。
4)播種方法。沿苗床的橫向開播種溝,溝距40~50 cm,深2~3 cm,溝內(nèi)每隔6~9 cm播1粒種子或營養(yǎng)缽育苗。播種后,稍加鎮(zhèn)壓,使之與土壤密切接觸,然后蓋土2~3 cm。在保水差的土壤上播種時,蓋土宜稍厚,土上可蓋一層薄草。
5)育苗期管理。出苗前應隨時澆水,保持苗床濕潤;注意防除雜草,疏松表土;幼苗呈綠色時,用稀釋人糞尿或200倍尿素、氯化鉀和過磷酸鈣等追肥;觀察氣候變化,做好排水、灌水等工作;齊苗后,適當培土以防止倒伏。
起苗后應及時栽植,做到邊起苗邊分級,栽植、澆水、覆土等作業(yè)一次完成,以避免植株生長不良。
1)整地施肥。在定植前結合深耕整地,每公頃撒施有機肥(堆肥、欄肥)31.5~42.0 t,復合肥750.0 kg,翻入土內(nèi),耙平后開挖定植溝。栽種溝寬40~50 cm, 深 20~30 cm, 行 距 120~50 cm。移栽前溝內(nèi)每公頃施過磷酸鈣150.0 kg,氯化鉀(或硫酸鉀)97.5 kg,有機肥21.0 t,或生物有機菌肥15.0 t,均勻施入溝內(nèi)并與回填土壤混合均勻,其上再覆一層土,與地面距6~9 cm。
2)種苗的選擇。通常選用貯藏根達20根以上的大苗和10~20根的中苗作為定植材料,有利于栽培管理和收獲。
3)起苗。一般須留25~30 cm長的根,即在植株兩側(cè)25~30 cm處開溝起苗,盡可能保持其根的完整,以便保證苗的質(zhì)量。
4)定植的時間。蘆筍的定植可在春季或秋季進行,可在春季2月栽植或在秋末冬初起苗定植,一般春季定植最佳。具體應該在地上莖3枝以上、苗高20 cm以上時進行。
5)定植的方法。定植行株距:白蘆筍的行距為180 cm,綠蘆筍為120~130 cm,株距都為30 cm左右,每公頃栽3.00萬~3.75萬株。定植時要定向栽植,即地下莖著生鱗芽的一端要順溝朝同一方向排成一條直線,使后期抽生嫩芽的位置集中在畦中央,便于后期培土采筍。定植的深度:視土壤類型不同,一般6~15 cm;砂壤土可稍深,粘重的土稍淺。定植時,將苗的肉質(zhì)根均勻伸展,蓋一層薄土,稍用力壓緊,使根與土壤密切接觸。然后施清糞水,再蓋上5~6 cm厚的松土。
1)覆土。苗成活后,每隔15 d覆土1次,每次厚4~5 cm,最后使地下莖埋在畦面下約15 cm處。
2)施肥。幼苗定植后第一、二年,植株個體小,不需要大量施肥;其后第二、三年需肥量逐漸增加,至第五年達到高峰,以后逐漸減退至第十年。因此,定植當年施肥量只為成年植株施肥量的50%,第二年為70%,第三年后按照成年標準施肥。同時氮肥、磷肥、鉀肥應配合施用,在缺鈣的土壤中應適量施入一些石灰和氯化鈉,每年最后一次追肥應在降霜前兩個月完成。
3)水分管理。夏季高溫干旱,要及時灌水,如遇降雨,要開溝排濕。
4)培土。培土主要用于采收白蘆筍,培土時,要求土面平整,耙細均勻,稍加拍打,以防止崩塌和透光。土壤不可太濕,不能有石塊或較大的土塊,不要混入未腐熟的堆廄肥或上年植株殘體??蓮男虚g挖出松土,耙碎后培在根株上。培土適期:出筍前1~2周;培土過早則土溫上升慢,出筍遲。培土寬度:定植后第三年為20 cm,第四年為40 cm左右??筛鶕?jù)植株大小,能抽生幼莖的地面都須培土。培土厚度以使植株地下莖埋在土表以下25 cm為準。采收結束后,應將培土耙掉,使畦面恢復到培土前的高度。
1)除草、間作。定植當年,植株矮小,田間容易滋生雜草,覆土前必須先除雜草,同時可以利用空地栽植一些較矮小的作物,如大豆、矮菜豆、綠豆、蠶豆、洋蔥、大蒜等,但不宜栽植高大或吸水吸肥力強的作物,如蘿卜、甜菜等。
2)追肥。苗高約10 cm時,施1次淡水糞,以后視苗生長情況,再施1~2次追肥。入秋后植株生長旺,要結合灌水施1~2次較多的淡水糞或速效化肥,使株叢生長茂盛。最后一次追肥的日期不可過遲,必須在降霜前2個月完成。
1)增加施肥。白蘆筍:春季,在植株兩側(cè)30~40 cm處開溝,每公頃施入堆肥22.5~30.0 t,過磷酸鈣375.0 kg,氯化鉀或硫酸鉀150.0 kg,人糞尿19.5 t或尿素187.5 kg,與土壤拌勻后再覆蓋。夏秋間在植株兩側(cè)施2~3次清淡人糞尿。綠蘆筍:施肥的重點在春季,其次是秋季。春季幼莖抽生前,在畦溝中央挖淺溝,施入有機肥、人糞肥、過磷酸鈣、氯化鉀等,與土拌勻后再覆蓋。夏秋間在植株附近施清淡人糞尿和氯化鉀2~3次,每公頃有機肥、人糞肥、過磷酸鈣、氯化鉀或硫酸鉀的用量分別約為22.5~27.8 t、13.5 t、375 kg和165 kg。
2)不再間作。其他同定植當年。
1)培土。采收白蘆筍必須在采收前1~2周培土,并將土表平整光滑;采收綠蘆筍則不用培土。
2)收獲后管理。采收后立即將留下的空洞填平,并培土耙平。撤土之前,在壟間撒上堆肥及其他肥料,其上再蓋以撤下來的培土。清潔田園,其他管理同第一、二年。
定植后第四年及以后的管理與第三年相同,隨著株叢的發(fā)展,施肥量應有所增加。
嚴格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
1)癥狀。發(fā)病期在距地面30 cm處的主莖上,出現(xiàn)浸潤性褐色小斑,而后變成淡青至灰褐色,同時擴大成棱形,也可多數(shù)病斑相連成條狀。病斑邊緣呈紅褐色,中間稍凹陷呈灰褐色,上面密生針尖狀黑色小點。若空氣干燥,病斑邊緣清晰,不再擴大成為慢性型病斑。若天氣陰雨多濕,病斑可迅速擴大蔓延,致使上部的枝莖枯死。在小枝梗和擬葉上發(fā)病,則先呈褪色小斑點,而后邊緣變成紫紅色、中間灰白色伴生小黑點。由于病斑迅速擴大包圍小枝,小枝易折斷或倒伏,莖內(nèi)部呈灰白色、粗糙,以致枯死。
2)發(fā)病條件。一是蘆筍田有致病真菌源,清園不及時或不徹底的蘆筍田易發(fā)病。二是環(huán)境條件。在溫暖多雨有風時容易發(fā)生和蔓延,雨水濺沾也可傳染。病菌借空氣傳染是大面積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田間蔓延的方向和發(fā)病速度常受風向和風力的影響。
3)防治方法。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栽培。清潔田園,清除病莖及散落在地里的枯枝,燒毀或深埋。采筍日期不可過長,多雨季節(jié)及時排水,防止莖枝倒伏。推行配方施肥,多施有機肥和鉀肥。根據(jù)蘆筍的需肥規(guī)律,氮、磷、鉀施肥比例應為5∶3∶4,且注意中耕除草、抗旱排澇。發(fā)病之前或發(fā)病初期用70%代森錳鋅+50%多菌靈300~400倍液,或50%多菌靈3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400~500倍液,或0.3%~0.4%波爾多液等殺菌劑每7~10 d左右噴施1次,連噴2~ 3次,下雨后補噴1次。噴藥時要以地面上80 cm的主莖為主,上部枝葉為輔,噴透噴勻?;蚴褂?0%多菌靈300倍液灌根防治。
1)癥狀。主要發(fā)生在莖、分枝和擬葉上,引起母莖枯死、擬葉枯黃、脫落。發(fā)病初期,呈現(xiàn)紫褐色的小斑點,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病斑中央部位先變成淡褐色,再轉(zhuǎn)為灰色,邊緣并生有紫褐色輪紋。莖上多數(shù)病斑擴大相連成卵圓形大斑。
2)發(fā)病條件。菌源是發(fā)病的首要條件,該病由真菌引起,借助空氣傳播。其次是蘆筍的抗性和生育期,該病主要發(fā)生在苗圃或定植不久的幼株中。田間氣候是該病發(fā)生的必要條件,高溫條件下發(fā)病嚴重。
3)防治方法。與莖枯病的防治方法相同。
1)癥狀。根的表面有紫色菌絲束,病菌入侵處呈點狀,根逐漸被菌絲包圍。蘆筍根內(nèi)部腐爛,殘留表皮,植株死亡。
2)發(fā)病條件。土壤中的菌源量是發(fā)病的首要條件,該病由紫紋羽病菌、菌核病菌、鐮刀菌等多種真菌病原引起,病原菌在土壤中繁殖、蔓延傳染。加強栽培管理能降低蘆筍植株的發(fā)病。
3)防治方法。合理采收,避免過度采收,保持生長健壯。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病株。對長勢較弱的植株要細心觀察,如果確診有根腐病,應及時將病株挖出并燒毀,以免病菌蔓延。增施有機肥,充分施用優(yōu)質(zhì)堆肥,改良土壤,使植株健康發(fā)育,增強對病菌的抵抗力??上虿「繃姙?5%的代森銨1 0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400倍+80%代森錳鋅500倍液灌根。
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和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夜蛾類可用滅幼脲等1 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蟲幼蟲可在田間撒25%敵百蟲粉加5倍細土做成的毒土毒殺;或用90%敵百蟲的30倍液拌在麥麩或豆餅上,撒在田間做毒餌毒殺;或施肥時噴80%敵敵畏乳劑800倍液等方法防治。成蟲期可懸掛殺蟲燈誘殺成蟲。
從第三年開始收獲蘆筍,第一次收獲期不宜超過3周,否則易發(fā)生根腐病,導致栽培失敗。每次采收時必須將應收的嫩莖全部采收。
1)白蘆筍的采收。采收期到來時,每天早上到田間觀察幼莖出土標志。先確定幼莖位置和方向,插入掘筍刀,在接近地下莖處割斷,采收時勿傷及其他未出土的幼芽和根株。
2)綠蘆筍的采收。綠蘆筍收獲不需要培土。幼莖的采收高度比白蘆筍高,為21~26 cm,采收時用蘆筍刀沿地表鏟取。
采收的幼莖及時分級、整理,盡量保持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