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草原上的草是多么茂盛啊,它們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年年如此。表面上,野火好像能將一大片的枯草燒為灰燼,但是一旦春天來了,野草便會再度復蘇,重新充滿生機。雖然古道荒城仿佛荒蕪許久,但是嫩綠的新葉卻能使它們洋溢一片盎然的生機。行路人看見這萋萋的芳草想起了離別的愁苦,仿佛每一片綠葉都蘊含著濃濃的別情。
[詩的故事]
關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書上都說他“少時聰慧,學習也很認真”,所以,這首有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他十六歲時的作品,也就不那么太令人驚奇了。
據說《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在貞元三年(787年)初春,赴長安趕考時的習作。長安雖然非常繁華和熱鬧,但是年僅十六歲的白居易卻頗少年老成,一點兒也不愛玩,反而一到長安就忙著打聽當時德高望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顧況的住處。打聽到之后,他便帶著《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以及其他一些詩作,冒失地找上門去請顧況指教。
顧況倒也沒有什么架子,不但接見了這位素昧平生的少年,還親切地和他閑話家常。在得知白居易有意留在京城求發(fā)展時,還以一個長輩的姿態(tài),好心地告訴他:“長安米價太貴,想要在這兒長期居住下來,可不容易??!”
其實這也是顧況對后生晚輩的一番肺腑之言,畢竟多年來他看到不少年輕人都雄心勃勃地想來京城發(fā)展,但能夠成功的真是少之又少。所謂“米價太貴”,不僅僅是指“生活不易”,實際上也有“出頭不易”的意思。
不過,當顧況打開白居易的詩作,看到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時,馬上忘情地大叫:“好詩!好詩!”緊接著顧況立刻改口對白居易說:“你小小年紀就已經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將來的前途絕對不可限量!你若想在長安長期居住下來,是件很容易的事!”
(摘自《唐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