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誕生了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超級“獨角獸”企業(yè),它們分別在美國和香港上市。能否讓這類超級“獨角獸”,以及估值在10億美金以上的“獨角獸”企業(yè)回歸,為中國資本市場增加活力,讓中國的用戶享受新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本紅利,一直是創(chuàng)業(yè)者、投資者、監(jiān)管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證監(jiān)會《關于開展創(chuàng)新企業(yè)境內發(fā)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通知》(下稱《通知》)。
所謂存托憑證(DR),指的是在一國流通的代表外國公司有價證券的可轉讓憑證,當股民不能或不方便直接買到一個外國公司的股票時,可以在本地買該公司的DR,來實現(xiàn)對該公司的投資,這和二級市場上買賣股票非常相似。作為股票的金融衍生工具,DR既讓股民有了更多的投資選擇,也讓上市公司有了更多元的資本市場選擇。
目前市值不低于2000億元人民幣的境外上市創(chuàng)新企業(yè)僅有7家,分別是香港上市的騰訊控股(31109億元),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 (29121億元)、中國移動(11778億元)、百度(4874億元)、京東(3623億元)、網易 (2309億元)、中國電信(2239億元)。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撰文呼吁,莫讓“獨角獸”成為 “毒角獸”。他認為,很多“獨角獸”已經過了快速成長期,且境外股市高漲, 這些“獨角獸”股價很高,投資者分享“獨角獸”成長紅利的可能性不大,若大量讓“獨角獸”回歸或快速IPO,缺乏對市場影響的考量,可能沖擊國內資本市場。
亮馬投資創(chuàng)始合伙人楊永民擔心,一些具有很強話題性的“獨角獸”企業(yè),若登陸國內資本市場,會有許多“熱錢”蜂擁而上,將這些“獨角獸”企業(yè)變成“A股抽水機”,導致中小投資者被套牢。
(摘自《中國青年報》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