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鋪好路,讓孩子的人生過得安穩(wěn)一點,然而父母心目中的“好路”,又是否是子女所愿?其實,父母的責任是做好四大角色——守護者、伯樂、導師及同行者,要對孩子細心觀察和了解,適當時候給予鼓勵,一旦子女走錯路,及時幫助調(diào)整,在整段人生路中陪伴左右,而不被依賴。
守護者——從旁觀察
守護者,顧名思義就是照顧孩子的角色。然而,很多家長都適得其反,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不讓他們有跌倒的機會。當然,家長要先評估孩子的能力是否足以應付,也要了解失敗的后果。父母放手并非撒手不管,而要從旁觀察子女的能力,才是最佳的守護者。
伯樂——找出潛能
家長要看到子女有什么才干,并且讓孩子知道。在我們的社會,成績好的孩子獲得更多注意,機會也比別人多。就如學校老師讓成績好的學生參加詩朗誦比賽,而并非真正朗誦好的學生才有機會。
除了潛能,好的行為舉止也是孩子的優(yōu)點。家長應細心留意孩子的舉動,并多給予贊賞。例如,家長可跟孩子講:剛才看到你把很想玩的玩具讓給表弟,你很乖,懂得謙讓。家長不妨每天贊美孩子3次,有自信的孩子,不會壞到哪里。但切記不能亂贊美,要切中要害,孩子才知道你是真正欣賞,而不是敷衍。
導師——人生建議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人生導師”。要成為孩子的導師,必須有兩個條件,首先,要讓孩子相信導師是百分之百對自己好的。家長做不了導師,孩子只能到外邊去找,好的可能會找到師兄師姐作為導師,也有孩子四處認“老大”,誤入歧途的可能。自己不教,孩子在外邊就會被別人教,有能力的父母應自己擔當這個角色。
父母這個身份很長遠,即使到了80歲,還可以做50歲兒子的導師。但家長要謹守一項原則:身為導師,不要定規(guī)矩,給孩子意見。不許孩子晚歸,是擔心他們的安危,還是為了管束?如果是為了后者,孩子只會不服氣,也會影響彼此的關系。
同行者——共謀對策
家長們回想一下,為什么自己小的時候會反叛?就是因為父母話太多。父母最不該講的是“早都跟你說過會這樣了”,此話一出,任何孩子都不希望有這樣的同行人。這句話的最大效果是顯示父母的權威,但同時損害了親子關系。
與孩子同行,就要記住自己跟孩子在同一個戰(zhàn)線。遇到困難,要一起商量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