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峒碼頭洗衣的婦女。
2 登上山頂?shù)挠^景臺,整座小城盡收眼底。古城坐落在一個盆地中,小河自南部貴州向北蜿蜒而來,把小城分成了兩半。
1 三不管島度假村的花橋。
2 苗族法師吹響法螺。
3 邊城對面重慶洪安古鎮(zhèn)街景。
4 沈從文題寫的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一個不滿20歲的湘西青年隨當?shù)赝林筷犃麽阌谙?、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爬過無數(shù)的山,涉過無數(shù)條河,領略了湘川黔的秀美風光和風土人情。這個青年就是沈從文,他后來寫下了《邊城》這一名篇。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的小鎮(zhèn)茶峒為背景,講述了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之間的愛恨糾葛?!坝伤拇ㄟ^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便有一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蛆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緩緩鋪展開湘西淳樸善良的風土人情。
茶峒很多次出現(xiàn)在沈從文的筆下,他曾這樣描述過茶峒:“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的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貫穿各個碼頭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h3>今昔茶峒
茶峒位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境內(nèi),茶峒在苗語中就是“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的意思。據(jù)當?shù)乜h志記載:茶峒城始建于嘉慶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堅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龍山,右傍香爐山,面朝鳳鳴山;城由群山環(huán)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處,有“一腳踏三省”之稱。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為邊城鎮(zhèn)。
幾十年過去了,除了一條長蛇形的城墻已蕩然無存外,茶峒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碧溪咀、小白塔、水碾房、拉拉渡口都還在,貫穿各碼頭的河街連同一排排木板吊腳樓也依然存在。這里的土家族、苗族、漢族等多民族和諧共處,人們?nèi)砸砸环N質樸淡然的方式生活著,沒有喧囂,沒有紛爭,沒有浮躁,就是應旅游而興改裝后的商鋪和客棧也是那么的清清靜靜。
說起來過去這里也是一個交通要道,是個“雞鳴三省”的地方,它西邊是重慶,南面是貴州,是內(nèi)地進川入黔的必經(jīng)之地。在以水路為交通命脈的年代,地處酉水的它也曾經(jīng)是商旅云集之埠和兵家必爭之地。想當年,這里是酉水末端的一個水運碼頭,平日水淺,大船上不來,可是5月漲了“端午水”后,當?shù)厝嗽斓拇蟠涂梢韵滤?,順著酉水往下,到保靖,入沅陵,下常德,把川湘黔這三省邊境窮山里的山貨,通過這個不大的水碼頭,一股腦兒地向下游全送去,再運回外面的洋貨。那時,這里可是川東的一個重要集貨中心呢。
5 非遺苗族綹巾舞。
6 苗家婦女表演苗族鼓舞。
7 邊城渡口。
1 三個身穿苗族服裝的婦女行走在邊城街頭。
1803年,當局在這里建城修墻,并設置了湘西“四協(xié)”之一的茶洞協(xié)。協(xié)是軍政機構,這可能與當時鎮(zhèn)壓苗民有關,到民國才撤協(xié)建鎮(zhèn)延續(xù)至今??上У氖乔宄ǖ某情T城墻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經(jīng)被毀了,現(xiàn)在重新修復的古鎮(zhèn)是更大了,格局沒有變,還是依山憑水而建,小的調整也不少:“臨水一面的碼頭”建起了石臺階組成的數(shù)千米沿河觀光帶,沿河一帶的房子還是盡量保持著舊曰吊腳樓的風格,只是“一半著陸一半在水的吊腳樓”全部改成著陸了。近山的一面“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的城墻現(xiàn)變成了一條街道。沿著山邊的主路走過去,快接近鎮(zhèn)中心時一條主路變成幾條平行的街巷。這幾條長短不一的街巷兩旁都是各式商鋪,大多房子是經(jīng)過整修的,以餐飲和雜貨店為主,也有不少新開的家庭賓館,價錢不貴,干凈整潔,老板待客和和氣氣。
一個早上,當我沿著新修的游步道登上山頂?shù)挠^景臺,整座小城盡收眼底。古城坐落在一個盆地中,小河自南部貴州向北蜿蜒而來,把小城分成了兩半。東邊的古鎮(zhèn)叫邊城屬于湖南,西邊的叫洪安歸屬于重慶市秀山縣。這條小河就是沈從文筆下的白河,當?shù)厝私星逅怯纤囊粭l支流。江面不寬,清澈的江水如一面鏡子,倒映著藍天白云、青瓦白墻、水榭樓臺,像一幅畫卷。
三兩個漢子靜坐在河堤上,甩桿釣魚;勤快的婦女在江邊的碼頭一邊洗衣一邊拉家常。碼頭上已沒有闖灘的貨船,但停泊著數(shù)條游船,曬得黝黑的艄公手拿竹篙站在船頭。游客花上20元錢,便可乘船,舟行碧波,人游畫中,領略不一樣的風情。而艄公邊搖櫓邊唱山歌,詞是新的,音律是古的,也許比古鎮(zhèn)還要久遠。
到了下午,陸續(xù)有當?shù)厝送蟽簬?,拿著各式花花綠綠的救生圈來到江里游泳,享受這清涼夏日。江水清清,河中一片淺灘,大伙兒在水中嬉戲,小娃娃就是光著身子,無拘無束,甚是歡樂。這喧鬧一直到夕陽西下,暮色降臨。
2 精美的苗繡。
3 從洪安古鎮(zhèn)拉拉渡看茶峒碧沙咀,這里還殘留著一面依山而筑的古城墻,山巖上有沈從文題寫的 “邊城”兩個朱紅大字。
4 茶峒一家號稱一口吃三省的餐館。
清水江中有一座小島,叫“三不管島”。民國時期,這座島嶼既不屬于湖南,也不屬于貴州和當時的四川,每當群眾矛盾沖突激烈時,他們便相約到島上械斗或決斗,三方官府則概不過問,久而久之,該島成了遠近聞名的“三不管島”。這島現(xiàn)在也叫翠翠島,因為島上樹立了《邊城》主角翠翠的雕像。這島的外形似一條古老的渡船靜靜地停泊在清水江中,翠翠塑像則屹立在船尾,永遠等待著心上人歸來。翠翠雕像是另一個湘西人,畫家黃永玉的作品。黃永玉先生親自為翠翠雕塑設計,揮毫寫下了“翠翠島”,并率領他的弟子精雕細刻了一座高達9米的漢白玉翠翠雕像。黃永玉與表叔沈從文感情甚篤,黃永玉稱沈從文是他心目中的天才,是他最喜歡的中國文人,認為表叔表現(xiàn)得像水一樣,而他自己表現(xiàn)得像火一樣,兩個人是湘西人那一個圓球的兩半。為紀念表叔他專門寫下了散文《這些憂郁的碎屑》。
順著河堤逆水而上,就到了碧沙咀。這里還殘留著一面依山而筑的古城墻,山巖上有沈從文題寫的“邊城”兩個朱紅大字,很是醒目。碧沙咀的拉拉渡,依稀是翠翠爺爺擺渡的那個模樣兒。在這段不甚寬綽的河面上,橫拉有一段鐵纜線,一只可坐滿20人的木船也還泊在岸邊,而且,船頭前立有一木桿子,木桿子上的鐵環(huán),扣著鐵纜,這還是當年的模樣兒。艄公是位老人,洪安和茶峒各派一老人輪班拉渡。大爺開始拉動鐵纜,只見他雙手握住木棒,把凹槽搭在鐵纜上,用勁一拉,船也就緩緩地向對岸劃過去,我也忍不住幫大爺拉著鐵纜。
對岸是洪安古鎮(zhèn),屬于重慶的地面,是巴蜀大地渝東南的門戶。正面的碼頭上,聳立著一座紅色的紀念碑,碑上殘留著數(shù)篇毛主席語錄。拾階而上,來到古鎮(zhèn)閑逛。整條老街長約干余米,地勢時緩時急,別有韻致。站在高處的街面上,前瞻后顧均為鱗次櫛比的老宅,建筑群落規(guī)模非同一般。鎮(zhèn)內(nèi)主街上有不少老字號,其中有一家復興銀行,是1949年10月,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的指揮部。
逛完了洪安古鎮(zhèn),則還可走茶洪大橋回到邊城。橫跨清水江的茶洪大橋,橋東是湖南,橋頭的城樓上寫著大大的“邊城樓”三字。橋西則是洪安鎮(zhèn),是當年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的入口,橋頭的牌樓上寫著“渝東南第一門”幾個大字。站在橋上向南眺望,貴州高原氣勢磅礴的萬千大山,便橫亙于眼前。清水江即由這崇山峻嶺之中浩淼而出,不時有小船往來于江上,出沒于深谷逶迤之中。
過了大橋,即可見到橫跨街面的巍峨的木制門樓,上書“茶峒”二字,原來,我又轉回來了。
離開茶峒有一段時間了,可我常?;叵胫莻€地方:幾縷薄云滑過深藍的天空,伴著裊裊的山嵐緩緩而來,在山嵐薄云的緩緩游動里,青山黛川隱現(xiàn)在遠處——端莊、凝重、秀麗,山川的線條是柔美的、彈性的。一座小城嵌在山的某一處,白的顏色襯托出小城的典雅,這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叫做白塔。依著小城,有一條青綠的小溪蜿蜒而至,繞過白塔,又蜿蜒而去,終日唱著一支不老的山歌,明快而又悠長,似在向你述說著一個永遠不老的故事。茶峒優(yōu)美的風景、質樸的民俗和淳厚的人情融為一體,勾畫出田園牧歌般的邊城風貌。
位置:茶峒地處湘、黔、渝三?。ㄊ校┙唤缣帲嫖髦莼ㄔh西北,距縣城25公里。
交通:自駕走包茂高速,邊城出口下。懷化、吉首、花垣均有班車到。
景點:翠翠島(20元/人)、百家書法園、沿河吊腳樓、南方古人類遺址、古老城墻、拉拉渡、懸棺遺址。
美食:特色美食“角角魚”,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辣丁。因為邊城處在三省交界的地方,所以人們的口味也是集合了重慶的麻、貴州的酸和湖南的辣,這一道水煮魚也被當?shù)厝怂追Q為“一口吃三省”。
住宿:當?shù)赜胁簧偌彝ベe館,價錢100元/ 晚。
5 邊城橫跨街面的巍峨的木制門樓,上書“茶峒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