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厚
(四川大學 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041)
1938年3月,吳宓只身去昆明,曾兩宿開運大東旅店,7月26日至28日,還曾與好友雪梅曾在此會晤。10月29日10點又到開運,又住大東旅店。作詩《三宿開運大東旅店》,當即以郵片寄已返貴陽的雪梅。詩的后四句是:
國亡群痛喪家犬,身老看成繞樹烏。
欲解奇愁推勤勖,危言正義啟凡夫。
(吳宓:《三宿開運大東旅店十月二十九日》新版《吳宓詩集·昆明集》商務印書館2006年)
愛國激情,抗日決心……躍然紙上。他要用自己的“勤勖”發(fā)出“危言正義”之聲,貢獻給國家,貢獻給社會,以“啟凡夫”。
怎樣救國救世呢?
早在他留學回國初期,眼見中國社會的文化、倫理道德方面的沉浮,感到無比焦慮……1923年7月6日給恩師白璧德的信中就這樣寫道:
自從我回國后兩年,中國的形勢每況愈下。國家正面臨一場極為嚴峻的政治危機,內(nèi)外交困,對此我無能為力,只是想到國人已經(jīng)如此墮落了,由歷史和傳統(tǒng)美德賦于我們的民族品性,在今天的國人身上已經(jīng)蕩然無存,我只能感到悲痛。我相信,除非中國民眾的思想和道德品性完全改革(通過奇跡或巨大努力),否則未來之中國無論在政治上抑或是經(jīng)濟上都無望重獲新生。我們必須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中國而努力,如不成功,那么自189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將以民族衰敗的教訓,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最富啟示和最耐人尋味的篇章。(吳學昭整理注釋,翻譯:《吳宓書信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11月北京1版,第19頁)
后來,又在《落花詩(四)》中寫道:
曾到瑤池侍宴游,千年圣果付靈修。
故家非是無長物,仙國從來多勝流。
苦煉金丹經(jīng)九轉(zhuǎn),偶憑夙慧照深幽。
同仁普渡成虛話,瘏口何堪眾楚咻。
此言我至美洲學于白璧德師。比較中西文明,悟徹道德之原理,欲救國救世,而新說偽學流行,莫我聽也。(吳宓:《吳宓詩集》,上海中華書店,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初版)
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就以強烈的焦慮,緊張地傾注全力,思考、鼓吹道德救國。1925年12月30日在致英國人莊士墩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的信中說:
沒有國家能從道德沉淪中得救。一旦人民道德淪落,任何強大的帝國必然倒塌。為此我們急切提醒我們的人民,并同樣急切引起西方人的注意。我們一方面不同于膚淺的國家民族主義的煽動者,另一方面,我們也與受泰戈爾和托爾斯泰學說影響的浪漫夢想和平主義者不同。我們所要的是倫理社會和道德的政府,但我們首先要的是對待人類生活的健全和現(xiàn)實的觀點。我們在倫理道德和宗教方面的中心信息,是美德和邪惡的二元論。(吳學昭整理、注釋、翻譯《吳宓書信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11月北京第1版)
1927年又在《浪漫的與古典的》書評中明確地指出道德的極端重要性。他說:
人本主義者確信人性二元,有善惡理欲真?zhèn)问欠侵畡e。此其別為絕對的,而利害禍福榮辱得失新舊等,則為相對的,不足措意。凡人性皆二元,故皆相同。世間政治經(jīng)濟法律制度等之設施,以及禮俗教育文學藝術之改良,皆必當根本于人性。獎善而除惡,崇是而黜非,扶真而去偽,從理而制欲,茍反背乎人性,必失敗,雖成功,亦有害。惟其注重人性與道德?!响度诵远砸娴赖抡?,乃為良政治?!嬲锩?,惟在道德之養(yǎng)成。真正之進步,惟在全國人民之德智體力之增高。真正之救國救世方法,惟在我自己確能發(fā)揮我之人性(即真能信仰人本主義)而實行道德。(吳宓:《浪漫的與古典的》,《大公報》1927年9月17—19日;又《國聞周報》第四卷第三十七期)
從這些論述和評論可以清楚看到,他極其注重道德的宣傳,清華大學任教時,專門開設了《文學與人生》課,不久,更是以他主持的《大公報·文學副刊》為陣地,宣揚、鼓吹新人文主義、道德救國的主張?!熬乓话恕笔伦儼l(fā)生后,他立即在自己主編的《大公報·文學副刊》上開辟了《國難與文學》專欄,刊發(fā)《民族生命與文學》、《道德救國論》的專文,闡發(fā)“道德救國”的主張。在《道德救國論》文中,開頭就明確指出:
世界歷史,世界文學就召示吾人者一事,曰惟道德足以救國。方今吾中華民族在抗敵苦戰(zhàn)中,尤當知此,尤當信此。至于道德何以能救國,及今者吾國人應如何實行道德以圖自救,非本篇所能詳言。茲惟條陳大綱,粗明要旨。凡百例證,概從省略。中西古今之名言寶訓義行壯舉,讀者亦可自憶得之,幾於俯拾即是,不特吾文之著錄矣。
全文分三節(jié)。
第一節(jié),論述了“道德之勢力至偉大,因道德乃根本于人性而支配萬事?!?/p>
第二節(jié),講述“古今言道德者,莫善于亞里士多德,其次為孔子。但耶穌釋迦柏拉圖之教亦實與之一致?!?/p>
第三節(jié),運用中外歷史事實,結合當前抗戰(zhàn),詳細論述“公理戰(zhàn)勝強權”。文章指出:
求抗日之成功,求國命之不斬,則必軍事政治經(jīng)濟實業(yè)教育諸端,皆有精神皆合乎道德而后可。道德非專門之業(yè),而為凡人凡事隨地隨時所必需,猶燃薪炭與燃火酒煤油其中皆是熱力也。自其深者遠者大者言之,“公理勝強權者”,乃謂若就人類萬世著眼,算全盤之總眼,則精神必超越物質(zhì),道德(仁愛)必戰(zhàn)勝武力(殘暴)。此為正理,亦可堅信。非謂一時一地,有理者必能占便宜也。試觀於社會中之個人,行善得禍行惡得福者多矣,然福善禍淫之天道固終存在。此多人之罹屈枉受犧牲者,皆有維持此天道之存在之功。其中亦有道人行事驕奢偷惰因而貧困死亡者,更足以證明天道之不誤。……吾所謂道德救國,及目前以道德精神作戰(zhàn)抗敵者,其義如此?!崛私衿澘箶匙鲬?zhàn),匪特為中華民族保存此土地財產(chǎn)以今后子孫生活長養(yǎng)之資(此為物質(zhì)的經(jīng)濟的理由自故正當)且實為世界人類保存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而流傳之中國之文化(此為精神的理由更為高遠)。所欲保存者,有文學哲理美術工藝各端,而尤以孔孟所倡之人文主義及儒教之道德精神,為今后世界所急需,將以納入世界中新人文主義運動之潮流以救來世。吾人為保存此寶物此神品而戰(zhàn),任何犧牲亦甘,生命財產(chǎn)家室戀愛藝術功名等誠區(qū)區(qū)小事矣。(余生:《道德救國論》,1932年2月15日《大公報·文學副刊》214期)
可見,他一直在思考、探索“道德救國”,“改造民族精神”。不久,《大公報·文學副刊》這個陣地雖然被胡適、沈從文輩巧取豪奪去了,但他的思考和探索并沒有停止。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后,他更深切感到道德的極端重要。日記中多有他思考、探索的記載。他在1937年7月15日日記中寫道:
夕5—6洪謙來,同散步。洪君以國人泄泄沓沓,隱忍茍活,屈辱退讓,絲毫不圖抵抗,使日本不費力而坐取華北。如斯喪亡,萬國騰笑,歷史無其先例,且直為西洋人士所不能了解者。故洪君深為憤激痛苦,宓亦具同情。按西洋古者如Troy與Carthage之亡,皆歷久苦戰(zhàn),即中國宋、明之亡,爭戰(zhàn)支持,以及亡后圖謀恢復之往跡,皆絕異中國今日之情形。中國之科學技術物質(zhì)經(jīng)濟固不如人,而中國人之道德精神尤為卑下,此乃致命之傷。非于人之精神及行為,全得改良,決不能望國家民族之不亡。遑言復興?宓又按真理亦即正情。中國一般人既虛偽,又殘酷,洪君深為痛恨,亦由居西洋(德國)久。即今贊同洪君者,其人亦極少也?!▍清抵瑓菍W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第6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03.)
1939年3月25日日記中說:
宓近讀《神曲》,益洞見真理而超離人事。深信天命不可違,而道德之效力最大。中國之前途,中日戰(zhàn)爭之最后勝敗,悉視中日兩民族道德高下之差以為定。而中國今日道德之敗壞,見于實事者,無可諱言。回溯近五十年中國之歷史,竊意中國之滅亡必不可免。茍竟得存,則是由于天幸與事機之偶然而已。(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第7冊)
1940年1月12日日記寫道:
嗚呼,由是知(一)凡真正之愛情,真正之事業(yè),必為失敗之悲劇,而使局中人終必自殘或棄世。(二)一切愛情,一切事業(yè),其失敗皆由局中人仁、智之不足,于情于理有所未到。故道德實為一切愛情……切事業(yè)之基本,所不容疑?!▍清抵瑓菍W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第7冊)
他在1941年12月10日的《大公報·戰(zhàn)國》副刊又發(fā)表了題為《改造民族精神之管見》,雖然只是一篇“大綱式”的文章,但“內(nèi)容卻極豐富”,不妨全文引錄如后。
如何培養(yǎng)及革新中華民族之精神及行為,時賢多所論列。愚見以為只應將中國及西洋歷史文化之道德精神,兼收并取而融化之,受用之,使確能見諸實行,施于個人生活及日常行事。(譬如培養(yǎng)身體者,由各種食物中吸收多量維他命,而又運動足,消化良,則其人定必健康愉快矣。)
(一)中國二千年來,實系道家握權得勢。上自朝廷政治,下至社會家庭,皆為此種道德精神所支配。此道家精神,由二因素合成:(甲)黃老之道;(乙)陰陽家之五行說。解釋之,(甲)權術,即權詐機變;(乙)唯物主義之身體的享樂。更解釋之,(甲)麥克威里式之策略及方法,以處世待人;(乙)物質(zhì)的及肉欲的得勢。此(甲)(乙)二因素,實為自然主義之兩方面,亦即自私自利主義之兩方面也。
此種道家精神之表現(xiàn),在上位,則為帝王君相之所謂“人君南面之術”。自秦用李斯,漢用公孫弘之徒,自漢之文景至清之雍乾二帝,此種治國馭眾之方法迄未稍變。名相功臣如曾文正公,亦不免參用幾分道家精神,其他可知已!其在下位,則為一般社會所謂“人情世故”之整套心理及方法,以為處世居家之秘訣及熟路。(按魯迅所謂阿Q之精神者,實即為此道家精神之一部分的表現(xiàn)而已。)
(二)在道家精神之宰制及支配之下,中國二千年來,遂將下列各種“理想的人物”盡作慘苦之犧牲。(吾所謂“殉道殉情”者是也)
(A)圣賢——以孔孟為首??鬃釉谥袊?,被帝王君相以及士夫鄉(xiāng)愿陽奉陰遠,其道實未得行于世,僅在道德精神方面有不少之影響而已。(五四以來更一切歸咎集矢于孔子,尤冤且誤。)
(B)英雄——如岳飛熊廷弼袁崇煥等將帥,及一切尚氣任俠直言仗義之社會中人。
(C)詩人藝術家情人——如屈原賈誼杜甫,以及《浮生六記》中之人物,又石頭記中之林黛玉等。(薛寶釵即道家精神。)
以上被犧牲者,即所謂“殉道殉情”者,皆真能代表儒家精神者。換言之,即是理想派之人物(在實事歷史與虛構文學中)也。
西洋數(shù)千年之歷史及文化,其特別優(yōu)異之精神的貢獻,如下:
(一)古希臘——其貢獻為真善美合一之精神,尤注重真(真理)之因素。
(二)古羅馬——其貢獻為政治道德及家庭倫理。按此為中國所固有(因中國人之精神甚似羅馬人),故此點無須取自西洋。
(三)基督教——其貢獻為偉大之仁愛,建立于堅實之信仰上者。換言之,即生活及行事之理想主義,恒能見之,明而勇于行者。(按中國舊文化中之佛教實已有此,但以佛教來自印度,故未列入壹項下。)
(四)歐洲中世——其貢獻有二:
(甲)由封建制度而有忠。此即中國昔之所謂“忠”,包含對人之忠與非對人之忠二種。
(乙)由騎士文學而有愛。按騎士之愛,即中國昔所謂“義”。孟子言義,后人亦重義士義行仗義執(zhí)言;但西洋尊崇女性之“騎士之愛”,非止為扶助弱者,其中實含有“理想之愛”之傾向,為宗教與愛情之結合體,此則為中國夙所未有,亟應輸入于思想及生活中者也。
(五)歐洲近世——近世歐洲之特點,即斯賓格勒氏所謂“浮士德之精神”,即渴求無盡之知識與無盡之經(jīng)驗。此中包含好奇心,力學不厭,對自然詳切之研究(即科學精神及科學方法)等;此中亦包含西人之勇敢及冒險性行。然而歌德詩劇中之浮士德不但前進,且亦上進,浮士德之靈魂終歸天上,不墮地獄。浮士德恒與魔鬼麥菲斯多非里斯爭持而卒戰(zhàn)勝之。魔鬼蓋象征消極與肉欲(錯誤之兩極端)者。是故“浮士德之精神”兼包含于(1)消極(2)肉欲二者之反抗,而此二者正今日多數(shù)萎靡卑鄙之中國人之大病也。
綜上所言,今欲革新或改良中華民族之生活及精神,以為抗戰(zhàn)建國之根本基礎,其方案應如下:
(一)恢復中國舊有之儒家真精神(即歷來圣賢英雄詩人藝術家情人所代表者),而鏟除彼支配上下之道家精神?!匆匀宋闹髁x與理想主義,代替自然主義與自私自利主義。
(二)吸收(或采取)西洋歷史文化所貢獻之道德精神原素(或優(yōu)點)。即如下:
(1)真善美合一之精神及態(tài)度,尤注重真(真理);即要意真,言真,行真,而同時不忘美與善。
(2)偉大之仁愛,以堅實崇高之信仰為其基礎。
(3)忠。
(4)理想的,無私的,騎士式之愛。
(5)廣求知識經(jīng)驗,使個人生活充實豐富:即所謂“浮士德之精神”是。
惟茲所謂恢復與吸收,要必每人皆能心領意會,身體力行,實現(xiàn)之于日常生活公私行事,乃合:非為空談浮議。又此方案,譬如醫(yī)生治病,配合上言之材料以為藥方,而厚植基本,隨緣灌輸,期以久遠,庶可有效,初非為一時一地少數(shù)人士標榜呼號之用者也。
編者說:吳先生這篇“大綱式的文章”,內(nèi)容卻極豐富?!捌渲锌梢园l(fā)揮討論之處甚多。我們希望讀者執(zhí)筆參加?!笔堑?,“這篇大綱式的文章,內(nèi)容卻極豐富,其中可以發(fā)揮討論之處甚多”。編者“希望讀者執(zhí)筆參加”。可惜,當時因種種原因,未能展開討論;本文也不可能盡情解讀。
吳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道德救國論者。一生都在思考、探索道德救國的理論及辦法,都在為實現(xiàn)道德救國而努力奮斗!
“道德救國”成為吳宓終生追求的目標,一心要實現(xiàn)的理想。他認為“人性二元之說為凡百道德之基”,人生“有善有惡”,只有“善”能抑“惡”。因此,要鼓吹、提倡“善”。1938年到昆明后,立即設法創(chuàng)辦一個專門宣傳,鼓吹道德救國的刊物《善生周刊》。日記中有諸多記載:
1938年
10月
1-4日
星期五
宓因思用其才性之所特長,以報國家社會,而有《善生周刊》The Good Life之計劃。欲仿效《宇宙風》等之形式及其廉價廣銷,而易其內(nèi)容。主以道德理想,指導批評一切人一切事。麟(即賀麟,時為吳宓學生)極以為當辦,且自任此去隨緣相機,為之游說提倡。于是四日上下午:宓撰成《創(chuàng)辦善生周刊計劃書》。前半宗旨及內(nèi)容,后半組織及經(jīng)費預算,交麟收藏帶去。(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第6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03.)
1938年
10月
23日
星期日
又附函致周炳琳與麟,述《善生周刊》之希望,語多矜冀,甚不合也。(《吳宓日記》第7冊)
1939年
3月
17日 星期五
宓所能為、所愿為之事業(yè),厥為主編《善生周刊》,發(fā)起一種道德改良運動,以為救國救世根本之圖。然如今之新生活運動及全國精神總動員,既不征聘及宓,其發(fā)表之宗旨規(guī)條,亦與宓所知所信者相去極遠。此生恐無用世之望,則惟有寄身學校,勉求著作之完成。(《吳宓日記》第7冊)
1939年
3月
27日 星期一
周先生述貴陽清華中學情形,勗眾捐款。宓私念此中學實可不立,乃已捐得款項至$24000之多。而宓欲辦《善生周刊》,則無人捐助經(jīng)費。難矣哉?。ā秴清等沼洝返?冊)
1939年
8月
9日 星期三
賀麟來,談在渝一年情形,及《善生周刊》難以舉辦??恢檬谰仁乐疅o望矣?。ā秴清等沼洝返?冊)
1941年
6月
24日
星期二
下午,送以上三函至女舍。乃邀晏荷花舍便飯。即同至大觀新村訪輝、琰,暢談。宓述《學衡》往史及《善生》計劃。(《吳宓日記》第8冊)
在胡適、沈從文之流的“精神壓迫”重重打擊下,吳宓要想以自己的力量辦《善生周刊》,結局只能是“胎死腹中”。盡管如此,但仍然未放棄他的“道德救國”“改造民族精神”的主張,又充分利用他早在二十年代在清華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抗日戰(zhàn)爭時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成都燕京大學、四川大學,勝利后在武漢大學開設的《文學與人生》課程,不斷向青年學子宣講、灌輸“建立道德”的理論及作法,并以自己的現(xiàn)身做法引導青年如何去實現(xiàn)“道德救國”。他在《文學與人生》課中給予了詳細的回答:充分肯定“革命”在道德建設中的不可避免性。明確地將“傳統(tǒng)→革命→真正的道德”描述為“正、反、合”,作為道德的重建者,他要從“傳統(tǒng)”與“革命”兩個階段吸取合理成分,以上升到建立“真正道德”,且辟專章講解“建立道德論”(Moral Reconstruction)。他指出重建個人道德進步之條件(Conditions for the Individual’s moral Progress)是:
1.其人必信人生是moral道德的,因之亦有immoral不道德的之處,而決非non-moral與道德無關。
2.其人兼具澄明之理性與熱烈之情感(Reason理性+Feeling情感),二者不可缺一。
3.其人必take life seriously嚴肅認真對待人生。其人恒將自己之行事,與他人之行事,一律看待;而皆認為其中每一步驟皆有研究評論(from the Moral point of view)從道德的觀點出發(fā))之價值。
4.其人有反省(reflection)及自察(self-examination)之能力。其人于自己所已作,所正作、及所欲作之事,恒細為分析體驗,了解深徹,而感覺敏銳。
5.其人不但多讀書,且富于實際社會之各種生活經(jīng)驗——總之,所知所見他人(真假,古今)之生活及行事,甚為豐備。ef.Bosanquet:“The best of logic+the best of Life”.quoted by Hoernlé.(方法+材料)
參:博贊基特:“最佳之邏輯+最佳之人生”。引自霍恩勒。
6.其人富于想象力及同情心(imaginative sympathy),善能設身處地,看出人與人、事與事、境與境間之根本異 同(to discover the“imaginative correspondence”in Characters and life-situations).于是,其人能忠恕,且能為disinterested service無私的服務。
7.其人勇于實行:凡己所認為最正最上之途徑,立即趨此而行。又其人由自己之經(jīng)驗或他人之經(jīng)驗,取得道德之智慧(moral wisdom)以后,欲以此種智慧傳授于世人之故,不諱言自己之失敗與錯誤,亦不避引述他人生活中之事實——但此均藉作例證而已,對己非有矜憐,對人非欲施褒貶而快恩讎也。
按以上之資格,吳宓皆具有之:吳宓一生,即兢兢從事于此事(建立道德);吳宓之為人及其學說文章之價值(雖甚微小),正即在此也。
Mr.Mi Wu=a Moralist,rather than a Poet;a Realistic Moralist,or a moral realist,with a Romantic(Idealistic)Temperament.
吳宓先生=一位道德家,不是詩人;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道德家,或道德的現(xiàn)實主義者,具有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氣質(zhì)。
且在“道德之重建”中指出:
這里,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道德在價值中的重要地位。他主張在實際行動中“要融合智義(Truth)與仁、情(lore),融合公正(Jugtice)與同情(Symathy),再用中國哲學語言,即仁智合一,情理兼到?!比绻脜窍壬救说脑?,即:
宓之人生觀,道德觀,一生殉道殉情之行事。(1967年2月26日日記,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續(xù)編》第8冊)
這是吳宓一生道德生活的總結。他的主張、他的理論,充分反映在他的《吳宓詩集》,特別是《文學與人生》課的講述中?!段膶W與人生》可以說是吳宓智慧和人生經(jīng)驗的結晶。各章各節(jié),從頭至尾,處處都反映了他的人生觀、道德觀。更重要是體現(xiàn)在行動上,如他所說:
宓之詩文不足稱,更乏處世之才。宓一生所知,惟在道德。思辯工夫在此,所竟力行者亦惟此。宓以宗教為道德之源泉,詩文為道德之表現(xiàn)。愛情尤當與道德合一。宓之些許價值在此。知宓論宓者,亦當著眼于道德方合。(1940年2月12日星期一。《吳宓日記》7冊)
吳宓的講課、為人因而受到學生歡迎,紛紛要求他作專題講演、講座。如1940年4月18日,“受群社之邀,在聯(lián)大6教室,專題講了《我之人生觀》。主在殉道殉情,將近二小時,聽者滿座?!?940年4月23日8-9上課?!爸v殉道殉情之義理,頗為激昂”。他堅信“古賢之道德學說為顛樸不破之真理”,而自胡適將“以其說誣民,而斬斷中華民族之運命,成為萬劫不復之局者矣”。(《吳宓日記續(xù)編》第五冊,2006年,第376頁)他日記中有這么一段記載:
近來由精讀《莎士比亞集》及《圣經(jīng)新舊約》,而推知宇宙人生之公共要理,知道經(jīng)為政治社會一切之本,一人之學術事功與其可敬可愛之處,亦惟在其人之道德,云云。溪能窺見及此,殊不及。溪又謂,世人多不解宓,惟與宓久處后,乃知宓之可敬可愛,且極而親近,云云。(1962年9月13日星期四,五冊,第426頁)
他自己在日記中的這些記載,充分反映了吳宓救國救民的主張及實踐辦法。他的女兒吳學昭告訴我們:1948年冬他將《文學與人生》講義整理成文稿,并親筆謄清、親手裝訂成上下兩冊。1949年4月,由武漢匆匆飛往重慶,想去峨眉山出家為僧,隨身攜帶的很少的行李中,就有《文學與人生》講義?!翱上?,‘文化大革命中,先父將這部講義交給西南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yè)的一位學生保管,沒想到這位學生后來竟不肯歸還。致使我們到現(xiàn)在無法讀到完整的書稿”。這真是天大的不幸!世界也有不幸中的萬幸,1989年,文革中被抄走的這份講稿,雖然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的手,弄得破損不堪,但總算歸還給了家屬。之后,經(jīng)過先生的幾位弟子苦心整理校對,1993年作為清華文叢之三,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讓我們得以窺見這部巨著!
還要特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他一直在不斷設法尋求開辟新的陣地,以便更好地宣揚新人文主義“道德救國”的主張和辦法。曾擬出任《曙報》總編輯,代替胎死腹中的《善生周刊》。此事日記中也多有記載:
43年7月2日 星期五
與彤、水談《曙報》事。彤、水均勸宓就任編輯。
7月3日 星期六
水來還書。又力勸宓就任《曙報》編輯,并指示辦法。
1943年7月4日 星期日
在大觀樓,與程兆熊等談至下午4點,宓允任《曙報》已立案,不能改用《善生》名??偩庉?,至40期為止。熊為發(fā)行人兼經(jīng)理,程行敬為副總編輯。于是熊述經(jīng)費來源。計川滇鐵路黨部、川滇鐵路公司每各出$3000,余待廣告收入,宓舉孔明“定三分隆中決策”以酬昭烈帝三顧之知?!ā秴清等沼洝返?冊)
盡管作了努力,《曙報》事也失敗了。
我們完全可以說,吳宓的一生是“殉道殉情”的一生,其事跡值得深入發(fā)掘,其經(jīng)驗值得科學總結,其教訓值得批判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