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紹瑋,劉定一
(中北大學 體育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中國近代的抗日戰(zhàn)爭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至1945年8月15日結束。在眾多戰(zhàn)役中,趙登禹將軍于1933年3月11日深夜突襲日軍,成為抗日戰(zhàn)爭史上的第一勝仗[1],抗日大刀正是因為這場戰(zhàn)役引起了廣大抗日民眾的關注。為此麥新譜寫的《大刀進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士氣。抗日大刀作為一種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激勵了人民必勝的信念,在抗戰(zhàn)中創(chuàng)造了奇跡,其原因值得我們去探究。
抗日大刀在本文中指的是冷兵器時代的一種兵器,形狀酷似單刀,分量比單刀重,手柄比單刀長一些,便于雙手抓握。刀背也比普通的刀要厚重,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較為普及的一種用于殺敵的武器。
在戰(zhàn)爭中武器裝備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中國剛經歷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生產力落后,國家部隊裝備都不能保障齊全。兵工廠的生產能力不能滿足廣大抗日軍民的武器裝備需求,因為沒有技術,即使有充足的原料也無法生產成可用的武器。抵抗外敵侵略刻不容緩,為此中國軍民只能選用一些替代品作為武器來對日作戰(zhàn)。
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歷史悠久,冶煉、 鍛造技術也很普及,隨處可見的“鐵匠鋪”都能夠打出刀、 劍等冷兵器,可用以抵抗日本侵略的需要。大刀制作工藝簡單且使用方法易學,所以大刀被廣泛推廣。當時武器裝備的客觀狀況,使白刃戰(zhàn)成為有效的戰(zhàn)術方式。馮玉祥的西北軍就以精湛的大刀術來彌補裝備方面的不足。[2]
刺刀輕便、 快捷,攻擊時以刺、 挑、 頂為主,同中國的“百兵之賊”長槍[3]很接近,只是長度不及長槍,在實戰(zhàn)中主要靠靈活來克敵制勝。在中國武術中,單刀正是破長槍的首選武器,抗日大刀有其獨特之處,近似宋代的手刀[4],但刀柄加長,刀環(huán)酷似漢環(huán)首刀,所以,抗日大刀是集各種傳統(tǒng)刀的特點于一身的綜合型刀種。因為它的分量比傳統(tǒng)刀重了很多,單手使用不便,需要雙手持握,以便發(fā)揮其剛猛有力的特點,在使用方法和效果上能夠很好地克制刺刀。
日本人大多數(shù)信奉佛教,相信靈魂的存在。[4]有一個說法,如果日本人死時尸體不完整,他靈魂就無法回到家鄉(xiāng),不能輪回。日本士兵都受過嚴格的訓練,多數(shù)在戰(zhàn)斗中并不怕死,如果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他們會認為是對天皇的盡忠,輪回后能夠恩澤后世; 但他們擔心戰(zhàn)死時身體不完整,就會使自己的魂魄無法返回故鄉(xiāng),最終成為孤魂野鬼,漂泊在外。所以在肉搏戰(zhàn)中,日本士兵看到自己人被大刀砍成幾塊后就會膽怯,進而喪失斗志,使部隊的戰(zhàn)斗力下降,這使得中國軍隊大刀的震懾力在戰(zhàn)爭初期顯示出來。
嚴酷的戰(zhàn)斗,鮮血的經歷,生命的代價,使人們認識到大刀的使用不僅要力量,而且要熟練,更加注重實用性。力爭一刀斃命,懾敵魂魄。[5]于是,簡單實用的大刀刀法就在一批志士仁人研發(fā)下應運而生了,代表人物有:李堯臣、 張之江、 馬鳳圖、 張自忠等。
2.2.1 傳統(tǒng)大刀套路練習階段
這個階段基本處于軍閥混戰(zhàn)階段,各軍隊為提高士兵的作戰(zhàn)能力選取現(xiàn)有的、 容易練習的、 較為實用的套路進行訓練。由于當時大部分軍隊裝備較為落后,因此采取這種方式來增強部隊的戰(zhàn)斗力,事實證明切實可行。代表套路為《無極刀》。[6]
2.2.2 大刀套路練習簡化階段
這個階段基本處于軍閥混戰(zhàn)后期,這個階段為大刀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人們開始認識到部隊訓練士兵的最終目的是殺敵制勝,因此開始將套路中殺傷力最大的招式提煉出來進行相應的串編,這就避免士兵用大量的時間練習實用性不強的招式,大大提高了刀法的實用性。代表套路為《軍劈十二式》。
2.2.3 實用招式研發(fā)階段
本階段處于抗戰(zhàn)初期,套路的簡化使得士兵訓練效果大大提高,但是針對性卻不是很強,日本侵略中國后,日軍先進的武器和普魯士式的訓練使得中國軍隊屢屢受挫。為了真正能夠破解日本的刺刀技術,武林人士對其刺刀的攻防技法進行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日軍刺刀技術的不足之處,并研發(fā)出了專用于攻擊其弱點的招式,在以后的對日作戰(zhàn)中顯示出了這些招式設計的巧妙性和實用性。代表套路為《破鋒八刀》。
2.2.4 抗日大刀形成階段
本階段處于抗戰(zhàn)初期至中期,抗日大刀發(fā)展到這一階段已經不再重視每一招式之間的聯(lián)系,完全將實用性放在第一位,在訓練中也不再注重基本功練習。其最大特點便是經驗決定刀法,傳授給戰(zhàn)友的都是同日本士兵拼殺時所得的經驗。這時抗日大刀看來沒有章法,無規(guī)律可循,但抗日大刀的殺傷力卻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令日寇聞風喪膽。
2.3.1 抗日大刀重量與長度的設計
抗日大刀較普通刀更重一些,約為2千克,刀背厚實,刀頭前銳后方,刀身較寬長約80厘米。原因分析:由于抗日軍民武器裝備落后,在戰(zhàn)爭中取勝的方式多以伏擊戰(zhàn)為主,這就需要戰(zhàn)士們長途跋涉,以便占據(jù)地理優(yōu)勢。士兵背著2千克的大刀長時間行軍不會過多地消耗體能,所以保障了士兵的戰(zhàn)斗力。刀身寬厚,能更有效地格擋日本刺刀的進攻,刀頭前銳使大刀不僅能砍殺敵人,還可以直接刺擊對方,增強了大刀的實用性。刀長約80厘米,便于攜帶且不影響身體動作。刀柄加長,使用時雙手握刀更利于發(fā)力。
2.3.2 “先破后擊”是抗日大刀的突出特點
在重量上,抗日大刀比日本刺刀要大得多,使用時不如刺刀靈活、 快捷,所以就攻擊速度方面要比刺刀慢一些,如果采用直接進攻的方式,不僅殺傷效果不佳,而且還容易使自身處于危險之中,為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使用大刀時通常先做防守,借助于防守動作就勢發(fā)力,加快大刀的砍擊速度,利用對方刺殺之后的回撤時機完成致命攻擊。
2.3.3 “弧線攻擊”是抗日大刀的技術特點
抗日大刀招式的設計不再像傳統(tǒng)的刀譜講究動作過程,對于練習者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簡化到能將大刀舞動起來即可。由于刀身較重,所以在出刀時不走直線,而是讓刀走弧線,利用刀的慣性,使其在高速運動中攻擊目標,加大了砍殺面,使敵人更難躲避,因此弧線攻擊成為抗日大刀的基本特點,在防守時先給大刀以初速度,完成格擋后,主動發(fā)力使大刀獲得較大的慣性力量,再借助旋轉的速度加上適當?shù)奈灰苼硗瓿晒簟?/p>
2.3.4 抗日大刀的經典招式
抗日大刀的經典招式是:雙手握大刀,當敵方刺刀刺過來時,用刀背格擋刺刀,這時刀在頭上方,順勢劈下就完成了對敵人攻擊。另一經典招式為,在敵人刺刀刺來的時候用大刀架偏刺刀,順勢沿槍桿方向推進,那樣正好可以砍傷對方。
在當時中國生產力落后和用于武器裝備的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大部分軍隊裝備都不健全,在此條件下,只能尋找一些購置費用低廉、 易于生產,且有實用性的替代性武器來保障部隊的戰(zhàn)斗力。中國軍隊中多數(shù)軍官都是武術好手,他們通過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才選擇了“大刀”作為軍隊的武器裝備,隨著中國抗戰(zhàn)情況的變化,這種做法很快流傳到民間,成為民間抗日隊伍的重要武器之一。
在對日的肉搏戰(zhàn)中,廣大武林人士積累了豐富的作戰(zhàn)經驗,按照日本士兵刺刀拼殺技術逐一分析研究加以破解,最終精煉成為特色鮮明的抗日大刀,所以抗日大刀的針對性很強,單和刺刀相比,本刀法自出現(xiàn)后便在多次肉搏戰(zhàn)中證實了它的實用性。
抗日大刀的出現(xiàn)具有必然性,“軍旅武術”為此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刀的特點使其成為抗日軍民的最終選擇。它并不是一種簡單刀法,而是多種刀法的統(tǒng)稱,是中華武林人士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同的招式通過他們的改進成為克敵制勝的妙招。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刀”作為一種抗日形象已升華到精神領域。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永不低頭的氣概和不可戰(zhàn)勝的氣節(jié); 大刀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凝聚了人心,增強了廣大抗日軍民的信念。隨時間的推移,大刀作為武器裝備已漸漸地退出,但它的精神卻依然激勵著人們。我們之所以研究抗日大刀,目的在于傳承和發(fā)揚這種精神,同時也應當知道選用大刀作為武器在抗戰(zhàn)中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