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中,幽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人們改善緊張的生活狀態(tài)。笑話是幽默作品的主要形式,本文從邏輯角度對幽默笑話進行了邏輯分析,研究了幽默產生的邏輯機制和幽默笑話使用的邏輯表達手段。
一、幽默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是最小的基本單位,它是構成思維的細胞。人們運用概念組成判斷,進而進行推理。許多笑話之所以使人發(fā)笑,就是因為其運用了邏輯中有關概念的知識。
(一)概念內涵和外延的誤解及偷換
概念既有內涵又有外延,內涵反映事物的質,外延則反映事物的量。許多幽默是通過無意或有意地誤解、偷換概念內涵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的。例如,有一則笑話講的是甲說自己喜歡看美學、法學方面的書籍,乙卻回答說自己除了美、法兩國外,還研究德學、日學。此笑話的可笑之處是,乙對“美學”和“法學”這兩個學術領域中特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毫不了解,僅僅從字面上理解這兩個概念。
(二)不同類別概念的混淆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概念可分為不同類別,而將不同類別的概念相混淆,就會變得荒誕可笑。
1.集合概念和個體概念的混淆
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集合體,個體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類。例如,有客人來杭旅游,主人對客人介紹說:“杭州的最大特色是秀氣。山秀水秀人亦秀。”客人反駁道:“那不見得,我看有些杭州人并不秀?!边@里把主人的“杭州人”這一集合概念與客人的“杭州人”這一個體概念相混淆,因此產生了幽默。
2.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的混淆
肯定概念是反映事物具備某種屬性的概念。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不具備某種屬性的概念。有句笑話是“無用(吳用)做軍師,梁山好漢能不失敗嗎?”,這句話表面上運用了諧音,實質是利用諧音來混淆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達到幽默的效果。
二、幽默的判斷表達手段
(一)真假判斷
一個判斷非真即假,在幽默中,判斷的真假性常會被利用來引人發(fā)笑。一個經典的笑話是:交通事故的現(xiàn)場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一個愛看熱鬧的人為了擠進人群,謊稱自己是死者的父親,結果好擠進去一看,才發(fā)現(xiàn)死的是一只狗。在這個笑話中,說自己是死者的父親是一個假判斷,而這個判斷的虛假性最后被死掉的狗所證實,證實虛假判斷的那一刻也就是人們捧腹大笑的時候。
(二)隱含判斷
隱含判斷的技巧具有含蓄性,表面上的觀點和實際的觀點雖有較大的差距,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虛實結合,常常會顯得風趣詼諧。例如,在一個高檔餐廳,一位顧客非常不得體,他把餐巾系在脖子上,經理讓服務生委婉地告知客人不能這樣做,于是服務生禮貌地問這位顧客:“請問您是想刮胡子還是想理發(fā)?”在這則笑話里,服務生并沒有直接要求顧客把餐巾拿下來,而是采用隱含判斷這一委婉的表達技巧,讓聽者自己做出判斷后便能領悟潛藏的意思,更能讓人會心一笑,感到趣味無窮。
三、幽默的推理表達手段
(一)演繹推理
1.以謬攻謬
所謂歸謬法,即先認同對方荒謬的觀點,然后進行演繹,得出更加荒謬的結論,放大荒謬的程度,以謬攻謬。例如,一位女士戲謔地說某位男士的胡子是世界上最鋒利的東西,因為她認為這位男士的臉皮已經夠厚,但他的胡子還能破皮而出,肯定非常鋒利。面對該女士的譏諷,男士反駁說:“小姐,我終于知道你為什么不長胡子了,因為你的臉皮更厚,連鋒利的胡子都沒有辦法鉆破?!边@是一個幽默的笑話,里面的男士并不是另外構思反擊女士的根據(jù),而是順從這位女士的邏輯,按照她的邏輯進行演繹推理,結果進一步放大了其中的荒謬之處,增加了語言的幽默色彩。
2.二難推理
在幽默中運用二難推理,可以形成一種機智與荒謬相互交融或對立的趣味。例如,從前有個人編了一出戲諷刺當?shù)乜h官的貪財,縣官非常生氣,命令衙役把這個人抓來審問,于是這個人就穿著龍袍戲服到了衙門。此人見了縣官不肯下跪,說自己是九五之尊,應該是縣官給自己下跪??h官生氣地說:“你那龍袍戲服是演戲時穿的,演戲分明是假的,不能當真?!边@個人就回答說:“你既然知道演戲是假,那為什么把我抓來審問?”這個笑話很好地應用了二難推理的邏輯方法,無論是哪種結論都不利于縣官,使縣官陷入兩難境地,因此讓人覺得詼諧可笑。
(二)歸納推理
1.完全歸納推理
完全歸納推理,就是以某類事物中每個對象都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屬性為前提,推出此類事物中的全部對象都具有或者不具有此種屬性的結論。笑話中常常會利用“不恰當運用完全歸納推理”的邏輯錯誤,制造幽默效果。例如,有個人讓他的仆人去買火柴,要求每一根都能用。他的仆人把火柴買回來了,但每一根都劃不出火,這個人很生氣地質問仆人。仆人回答說:“我買的時候把每一根都劃了一次,都是劃得著的啊!”在這個幽默中,正常情況下,要知道是否每一根火柴都劃得著,一般都是挑幾根試劃,不需要把每一根火柴都劃過。在這種場合下,情況不允許也不必要對每一根火柴進行檢驗,但仆人偏偏不恰當?shù)剡\用完全歸納推理,把每一根火柴都檢查一次,制造了幽默的藝術效果。
2.不完全歸納推理
不完全歸納推理是以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屬性為前提,推出以該類對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該屬性為結論的歸納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所斷定的范圍超出前提所斷定的范圍,所以,前提同結論之間缺乏必然聯(lián)系。許多笑話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會使人捧腹大笑。例如,有個人學寫字,“一”字是一畫,“二”字是二畫,“三”字是三畫,便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學會,不再需要老師,有一天他要寫萬字,就在紙上畫了一萬畫,令人啼笑皆非。這則笑話里,此人自作聰明,僅從一、二、三這三個字的寫法,就想當然地進行不完全歸納推理,認為所有數(shù)字都是類似寫法,鬧出了笑話。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作者簡介:熊志敏(1978-),女,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