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幼英,楊雅琴,釋志祥
1.浙江大學茶學系,310058;2.浙江大學茶文化與健康研究會,310058;3.杭州靈隱寺,310013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茶和利用茶的國家,也是茶文化的起源之地,利用茶已有5 000 多年的歷史。幾千年來,宗教文化與茶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茶已經(jīng)成為各種宗教活動的必需品。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中國茶文化的精神被茶圣陸羽在他的《茶經(jīng)》里精練地概括為“精行儉德”,這與佛教提倡的“寂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若合一契。茶與佛教的結(jié)合是君子之交,禪茶文化是在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飲茶等活動的應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僧人通過一杯茶在禪修和禮佛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1]。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二者相得益彰。因佛教與茶之緣,著名佛教寺院多出好茶。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禪寺等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出席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shù)厣鐣鳌o嫴柙谒略褐惺种匾?,有幫助坐禪、清心養(yǎng)身的功效,還有聯(lián)絡僧眾感情、團結(jié)合作之功用。如《晉書·藝術(shù)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在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鎮(zhèn)守藥”外,“時復飲芥蘇一二升而已”;趙州古佛以“吃茶去”為禪茶一味的典范;扣冰古佛“以茶凈心,心凈則國土凈;以禪安心,心安則眾生安”教化閩王。杭州徑山寺有“徑山茶宴”,寺內(nèi)僧眾千人飲茶,其風極盛,開創(chuàng)了徑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如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等,把精深奧妙的佛法禪理簡練成了一杯茶,把從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了一杯茶。
近年來,儒、釋、道共同提出了中國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罢睘槿寮业暮迫徽龤?,中庸之道;“清”乃道家的清風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團和氣,人人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風雅之氣。這就把儒、釋、道的主張組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真可謂“千年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中國茶向國外傳播是從東鄰朝鮮、日本開始的。公元10世紀以后到了越南、泰國、柬埔寨。到達印度、斯里蘭卡則晚在18世紀以后。中國禪茶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隨著茶葉傳播進入日本和朝鮮。
茶葉傳到日本與佛教東傳及長達200 多年日本向中國派遣遣唐使和留學僧制度有關(guān)。茶葉引入日本首先必須提到的便是最澄、空海和永忠3位高僧,他們是向日本國內(nèi)傳播中國唐代文化的最著名使者。除了將密教文化帶回日本外,還帶回了中國的茶籽、茶餅、茶具[2]。另外,從弘仁飲茶及其茶詩與中國茶詩雷同可見,《茶經(jīng)》與中國茶詩也由最澄、空海一并帶回了日本。以嵯峨天皇為首的日本上層人士,對這些飲茶文化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guān)注與熱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他在皇宮里特置茶園,并下令在近畿地區(qū)種茶,形成一股“弘仁茶風”。
(1)茶的引入
浙江天臺山盛產(chǎn)茶葉,早在東漢末,葛玄在天臺山的主峰華頂煉丹便開辟茶圃。唐代天臺山道士徐靈府的《天臺山記》說,華頂上“松花仙藥,可給朝食;石茗香泉,堪充暮飲”。
805年春,天臺山采新茶的時節(jié),最澄返日,臺州刺史陸淳以茶代酒為其餞行。臺州司馬為此茶會撰寫了《送最澄上人還日本國序》:“三月初吉,遐方景濃,酌新茗以餞行,勸春風以送遠?!被氐饺毡竞螅畛蜗蛱旎蕪兔?,將帶回的經(jīng)書章疏230 部共460 卷、金字《妙法蓮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及圖像、法器等獻上,創(chuàng)建了日本天臺宗。把天臺山帶回的茶籽播種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開啟了日本列島種茶的歷史?,F(xiàn)在在日吉神社的池上茶園還立著日本最早茶園“日吉茶園之碑”。所以,最澄等人對日本茶的發(fā)展有歷史性的貢獻。
(2)日本茶的普及
1191年,另一位日本高僧榮西從中國回日后便熱衷推廣種植茶樹,并且使茶獲得了國飲的地位,博得了統(tǒng)治階層、僧侶和廣大民眾的青睞。榮西從中國引進抹茶和佛教的臨濟宗,使茶和禪宗之間的關(guān)系得以延續(xù)。作為禪宗的一個支派,臨濟宗以其影響深遠的戒律而著稱,其中就有飲茶健身的內(nèi)容。榮西還在其著作《吃茶養(yǎng)生記》中對茶的療效大加贊揚。鐮倉時代(1185—1333)初期,佛教僧侶們把末茶當飲料,而后沿襲形成日本茶道品飲形式之主流。
(3)日本茶道緣起
南宋開慶元年(1259),日僧南浦紹明到浙江余杭徑山寺修行,學習并研究該寺《禪院茶禮》。1267年歸國時,帶回徑山寺1套茶臺子和7部中國茶典?;貒?,他一邊弘揚佛法,一邊將“徑山茶宴”發(fā)展成為“體現(xiàn)禪道核心的修身養(yǎng)性之日本茶道雛形”。據(jù)日本《類聚名物考》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長老南浦紹明由宋傳入?!?/p>
《百丈清規(guī)》是我國第一部佛門的茶事文書,由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所撰寫。唐朝中葉以后,由于舊教規(guī)與禪宗發(fā)展存在尖銳矛盾,懷海禪師大膽進行教規(guī)改革,設立百丈清規(guī),對禪宗發(fā)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后來宋代湖北黃梅五祖山松濤庵和尚(楊歧派二祖白云守端弟子)劉元甫在其師兄法演修行處,開設“松濤庵”茶禪道場時,又進一步寫了《茶堂清規(guī)》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茶堂清規(guī)》傳到日本,日本人抽出了某些章節(jié)編輯成了《茶道清規(guī)》,“和、敬、清、寂”就成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成了千利休等日本茶人頂禮膜拜的茶道宗旨[3]。千利休通過茶道儀式及環(huán)境布置、茶器搭配、主客行為等規(guī)范了和諧、互敬、純凈和安詳?shù)牟枋聹蕜t,這些準則至今仍然是茶道的基本思想。
根據(jù)朝鮮史籍《三國遺事》記載,中國隋朝時正是朝鮮半島三韓時代(544),北部的高句麗、東南部的新羅、西南部的百濟三足鼎立。新羅發(fā)展勢頭強勁。660年,百濟聯(lián)合高句麗進攻新羅,新羅向唐高宗求救,唐軍聯(lián)合新羅于668年滅高句麗,統(tǒng)一朝鮮。從此,新羅大量吸收中華文化,包括茶與茶文化。朝鮮全羅南道智異山華巖寺就有種茶記錄,比中國茶種傳到日本尚早200 余年。據(jù)傳,632年新羅善德女王時期,遣唐使就從中國帶回茶籽,植于地理山(河東郡花開一帶)。此外,金良鑒成書于1075—1082年間的《駕洛國記》還記載了四川普州人許黃玉嫁給金首露王帶來茶種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1)韓國茶禪始祖之一唐代高僧金喬覺
韓國茶禪始祖之一的新羅王子金喬覺,于唐朝時期到九華山修行并且坐化。他開創(chuàng)的無相禪茶之法,其儀規(guī)和精神內(nèi)涵可從嗣法弟子無助禪師的《茶偈》中得以解讀:“幽谷生靈草,堪為入道媒。樵人采其葉,美味入流杯。靜慮成虛識,明心照會臺。不勞人氣力,直聳法門開?!鼻宄亟沂静璧琅c禪均為修身悟道、靜慮等參禪與修習茶道的共同要求。
(2)花郎對朝鮮茶文化的影響
史載新羅王為了培養(yǎng)建國人才實行了花郎制度,花郎為新羅時代高貴階層的子孫。花郎徒與佛教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負責花郎徒教育的教師是德高望重的和尚,花郎學習歌舞、各種武術(shù)和茶道等,為韓國茶文化貢獻良多。新羅時代的和尚地位相當高,知識非常豐富,并且允許禪宗的喝茶修行方法,讓他們了解東土的茶文化,使韓國茶文化逐步興起。如高麗宋寅(1356—1432)的茶詩《次江陵東軒韻》寫道:“客程容易送余年,臘盡江城雪滿天。歸夢共云常過嶺,宦愁如海不知邊。濤聲動地來喧枕,唇氣浮空望似滅。鏡浦臺空茶灶冷,更于何處擬逢仙?!痹娭械慕赙R浦臺是花郎徒游學修行所到過的地方。
朝鮮后期文人李景奭(1595—1671) 也作《寒松亭》主題茶詩頌揚茶人花郎:“尚有燒丹灶,猶流煮茗泉。寒松今寂寞,海月自千年。”此外,朝鮮時代文人尹宗儀(1805—1886)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里記載寒松亭是花郎徒所游之處,有茶泉、茶灶、石臼,花郎在喝茶的時候也考慮便利性、合理性,顯出知行合一的精神。
(3)《東茶頌》與草衣
茶事活動在佛教盛興的高麗時代發(fā)展最旺盛。朝鮮后期的草衣禪師(1786—1866)既是一位高僧,也是優(yōu)秀的茶人、卓越的藝術(shù)家,《東茶頌》是他茶道思想的代表作,是韓國茶文化的代表?!稏|茶頌》由草衣意恂在1837年以七言絕句的形式寫成,是一首贊頌韓國茶的茶詩,共492字?!稏|茶頌》的內(nèi)容包含茶樹栽培生理、生長環(huán)境、茶的歷史、效能、制茶、飲茶、東茶的優(yōu)秀性、茶的精神。草衣禪師把“東茶”重新解釋為源于中國但已適應于韓國生長環(huán)境的本土茶。草衣的《東茶頌》將茶道思想從禪的觀點視為“茶禪一味”,從儒學的觀點視為中正思想,進而升華至沒有現(xiàn)實世界和理想世界界限的無心境界,即“不二”。
朝鮮后期,大多數(shù)儒學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飲茶,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與草衣禪師相識之后都喜歡上了他親制的茶,并被草衣的茶思想深深打動,開始積極宣傳品質(zhì)優(yōu)異的韓國茶。
(4)中國使者對朝鮮茶文化最早報道
1122年,北宋使臣徐競出使高麗,回國后將其見聞寫成《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其中關(guān)于茶的記載反映了宋代我國與朝鮮半島韓茶文化頻繁交流狀況,有力佐證了中華茶文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認真閱讀《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一文,可以從多角度了解朝鮮半島從公元5世紀開始接受漢文化影響的大量史實。而金富軾(1075—1151)完成于1145年左右的《三國史記》則寫道:“遣使入唐朝貢。文宗召對于麟德殿,宴賜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命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此盛焉?!币陨献糇C表明,中國茶傳入朝鮮應是公元5世紀,但人工栽培茶葉是在公元7世紀以后。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以物證、事證反映了中國對朝鮮茶文化之全面影響。
綜上所述,歷史上中國禪茶文化與日本和朝鮮半島禪茶文化的交流,多由遣唐使和留學僧促進,并且以中國禪茶文化輸出為主,而后結(jié)合自身文化發(fā)展出各具特色的禪茶文化。
從喝茶養(yǎng)生到喝茶參禪,從唐朝的煎茶法到宋朝的點茶法,中國禪茶文化總是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變化和發(fā)展。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禪茶文化的發(fā)展應跟隨時代的步伐,改良和創(chuàng)新禪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和物質(zhì)載體,在適應全球大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走出國門,同時也要吸收國內(nèi)外優(yōu)秀禪茶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和外在形式。
歷史上,中國禪茶文化與日本、韓國的交流以中國輸出為主,且因時空距離的限制,交流的程度有限。如今,為了更好地促進禪茶文化的交流,中國與日本和韓國之間的禪茶文化能夠跨越時空的阻隔,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如徑山寺成立了中、日、韓三國禪茶交流中心,并于2019年5月25日在徑山舉行了由杭州市茶文化研究會、浙江大學茶文化與健康研究會、韓國國際總會主辦,余杭區(qū)茶文化研究會承辦的中韓禪茶文化交流座談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2010年發(fā)起成立了中日韓茶道交流協(xié)會,2019年3月22—25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禪茶研究中心在杭州靈隱寺隆重舉行了第八屆禪茶論壇;日本里千家茶道在浙江大學茶學系也設有交流教學點。另有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題為“共修禪茶”的茶境·國際茶文化交流展活動等一系列禪茶交流組織和活動。
隨著制茶技術(shù)的發(fā)展,茶葉的品類更加豐富,由綠茶為主的傳統(tǒng)茶類發(fā)展為六大茶類百花齊放的新局面,這就使得禪茶的物質(zhì)載體種類更加豐富,對外交流的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由于不同的茶類其性質(zhì)不同,所屬的地域文化也不同,其沖泡方法和表現(xiàn)形式也會各有差異。所以,就傳統(tǒng)的禪茶文化而言,新時代下的禪茶文化應改良和創(chuàng)新更多的載體形式。不管是從空間布置,還是對茶器的選擇、對水的把握,抑或是泡茶的手法,都應順應不同的茶性而有所變化。佛法云:“恒順眾生”,于茶而言亦當遵循此法。
寺院以素食為主,飲食結(jié)構(gòu)淀粉類偏多,蛋白質(zhì)和油脂類偏少,故不宜過多飲用消脂作用較強的茶類,且茶葉中含有許多不溶于水的蛋白質(zhì)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zhì),所以吃茶的方式也許比喝茶更有益于寺院眾人的身體健康。發(fā)揚禪茶文化最大的特點莫過于指導人們?nèi)绾慰茖W地泡茶,從基礎(chǔ)理論出發(fā)指導不同人群科學地飲茶。
綜上所述,由于茶學科學的發(fā)展,中國的禪茶文化更加多樣化和科學化。中國禪茶文化與日本、韓國禪茶文化交流日益活躍,茶事活動頻繁,呈現(xiàn)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發(fā)展態(tài)勢。千年來各國對禪茶文化都有不同的發(fā)展和理解,通過相互學習進而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nèi)容、提升價值觀,將會進一步促進禪茶文化的發(fā)展,讓禪茶文化越來越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