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鈞
(保山市人民醫(yī)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在小兒骨科中骨干骨折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損傷,治療的方式較多,在目前的臨床中主要由切開復位加壓鋼板治療、石膏治療以及外固定支架治療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式[1]。隨著我國臨床醫(yī)學的不斷提升,固定材料越來越多,而彈性髓內針便是一種新型的固定技術,能夠有效應用與兒童骨干骨折中。本次研究主要以彈性髓內針治療兒童骨干骨折的臨床療效為主,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81例于我院進行彈性髓內針治療骨干骨折的兒童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11例,女性70例,年齡為3~12歲,平均為(6.26±2.14)歲。其中股骨干骨折52例,脛骨干骨折63例,尺橈骨干骨折47例,鎖骨干骨折19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并且在患者入院之后需及時給予其石膏或者夾板進行固定3~5d,當患者消腫之后再為其進行手術治療。
對所有18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者給予其連硬外麻醉,當為患者進行麻醉之后則需要采用C型臂X光機來透視骨干骨折部的正位及側位,并為患者進行彈性髓內針內固定手術治療[2]。首先需要根據每位患兒的髓腔大小來為其選擇合適的髓內針,所選擇的彈性髓內針直徑在股骨干、脛骨干為髓腔最窄部位的1/3,尺橈骨、鎖骨為與骨髓腔最窄處的直徑基本一致,以期達到內固定相對穩(wěn)定,恢復軸線的目的,接著再對其進行初步復位。醫(yī)護人員在治療時所選擇的進針點最好為骨干遠端骨骺板近端1~2cm處,并且在進行針點處需要用開口骨錐對其進行垂直插入,慢慢旋轉骨錐將其刺入到骨皮質中,當進入髓腔之后則進行開髓工作,將髓內針預彎成C形,弧度為髓腔直徑的3倍以上,接著在頂點位置插入插入器,沿著開髓口插入髓腔,選擇會用聯(lián)合錘對其進行敲擊,逐漸打入髓內針到骨折近段。此外,對于股骨干,脛骨干骨折須要用兩根髓內針固定,應于對側另開口插入另外一根髓內針,從而使髓內針在髓內完成交叉固定。尺橈骨,鎖骨只須一根髓內針固定。當固定滿意之后則剪斷髓內針尾部,折彎針尾,并且將其深埋于皮下。在進行復位過程時,如果出現(xiàn)復位的困難情況則可以在骨折斷端處切一個小口,從而幫助患者進行輔助復位。手術結束之后根據患者的情況對其進行固定,對患者進行定期復查,當發(fā)現(xiàn)連續(xù)的骨痂形成的時候則可以進行負重行走,半年之后需要進行拍片復查。
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為30~70min,平均時間(55.24±15.31)min。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120~150ml,平均(120.32±52.17)ml。對所有患者均進行隨訪工作,時間為10~19個月,平均(14.24±4.12)個月,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10.36±2.14)月。治療后按照Flynn的評分標準對其進行評分,其中恢復情況優(yōu)秀的患者為119例,良好的為62例,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xiàn)退針、斷針、骨感染、骨不連以及畸形愈合的情況。
當對兒童階段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由于大部分兒童年齡較小,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雖然更加簡單,但是卻有著臥床時間長、治療周期長且患兒較為痛苦等特點,在護理的過程中不僅陪護的難度更大,且并發(fā)癥情況更多,家長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不滿情緒[3]。而采用微創(chuàng)技術進行材料固定,不僅能夠復位時間快,住院時間以及醫(yī)療費用均更少,且患者能夠得到良好的恢復,有效保證手術效果,減少并發(fā)癥情況的發(fā)生,還能縮短住院時間,對于兒童階段的患者來說效果尤其顯著。由于彈性髓內針是一種能夠有效克服傳統(tǒng)治療方式缺點的治療方式,在手術過程中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更少,不會破壞患者的骨膜,固定更加可靠,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出血量為(120.32±52.17)ml,手術時間為(55.24±15.31)min,且沒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一結果說明采用彈性髓內針進行治療效果更好。這一結果與周連軍等在彈性髓內針治療兒童骨干骨折療效觀察一文中的數據一致[4]。
綜上所述,對于兒童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彈性髓內針進行治療,效果好,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