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青峰 李寶強 劉 飛 李 龍 王 靖 周忠新 孔令國
(山東省臨沂市農業(yè)科學院,臨沂 276012)
臨麥9號[1]是臨沂市農業(yè)科學院以臨044190為母本、泰山23[2]為父本進行雜交,經過多年系譜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穩(wěn)產、抗逆廣適、品質佳等優(yōu)良性狀,于2018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審麥20180012。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其高產栽培技術,在大面積試驗示范和研究組裝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小麥生產實際,研究制定了臨麥9號高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為該區(qū)域小麥高產穩(wěn)產提供技術支持。
該品種屬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緊湊,旗葉上沖,抗倒伏性中等,熟相較好。生育期230d,株高 74.5cm,最大分蘗 1413 萬 /hm2,有效穗數 586.5萬穗/hm2,分蘗成穗率40.2%;穗長方形,穗粒數34.0 粒,千粒重 42.3g,容重 793.6g/L,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條銹病和白粉病免疫,高感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越冬抗寒性好。籽粒蛋白質含量 15.0%,濕面筋 38.1%,沉淀值 32.5mL,吸水率64.2mL/100g,穩(wěn)定時間 4.9min,面粉白度 72.9,品質達到中筋優(yōu)質小麥標準。
2012-2014年參加山東省高肥區(qū)域試驗,2年平均產量 8915.55 kg/hm2,比對照濟麥 22 增產 4.3%。2014-2016 年參加山東省小麥品種旱地組區(qū)域試驗,12點匯總均增產,2年平均產量 6979.5kg/hm2,比對照品種魯麥21增產5.2%;2017年參加山東省小麥旱地生產試驗,12個試驗點的增產比例100%,平均產量7299.00kg/hm2,比對照品種魯麥21增產 5.7%。
由于該品種在中高肥水地和旱肥地小麥種植區(qū)都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從2018年起在臨沂市大面積的示范推廣,累計推廣面積達5.6hm2,一般中高肥力麥區(qū)每hm2產量在8250kg左右,高產栽培產量均超過9000kg。2018年6月在臨沂市蘭陵縣蘆柞鎮(zhèn)南頭村百畝方高產攻關田進行了實打驗收,每hm2平均產量達10092kg,豐產潛力較大。
3.1 產量指標 指常年產量達到7500~9000kg/hm2。
3.2 群體動態(tài)和產量結構指標 群體動態(tài)指標:基本苗225萬~270萬/hm2,冬前總莖數900萬~1050萬/hm2,春季總莖數1200萬~1500萬/hm2。產量結構指標:有效穗數555萬~705萬/hm2,每穗粒數32~40 粒,千粒重 40~46g。
4.1 選種,種子處理 選用經提純復壯的臨麥9號種子,要求純度≥ 99.0%,凈度≥ 99.0%,發(fā)芽率≥85%,水分≤13.0%。選用有種衣劑包衣的種子,沒有包衣的種子需要藥劑拌種,根據麥田常年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兌水 5kg,拌種子 50kg,堆悶 3~4h,晾干播種,綜合防治病蟲害。
4.2 秸稈還田,整地 前茬是玉米的麥田,用玉米秸稈還田機粉碎2遍,秸稈長度5cm左右。整地時,采用1年旋耕1年深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土壤耕作。土壤過濕,應耕翻晾垡,墑情適宜進行旋耕破碎;土壤過干,應增加旋耕次數,要求耕后土地平整,無明顯坷垃,上松下實。
4.3 播種 播期 魯東、魯北地區(qū)適播期為10月3-13日,最佳播期為10月5-10日;山東其他地區(qū)適播期為10月5-20日,最佳播期為10月10-15日。播量 在適播期內,臨麥9號基本苗225萬~270萬/hm2。 播期推遲,播種量適當增加,每推遲3d,播量增加7.5kg/hm2;播期提前,播種量減少,每提前3d,播量減少7.5kg/hm2[3]。播種方式 采用帶鎮(zhèn)壓裝置的寬幅播種機進行種肥同播,行距22~24cm,播種深度3~5cm。播種以5km/h的速度勻速行駛,不漏播、不重播。播后鎮(zhèn)壓 秸稈還田的地塊,小麥播種后再用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1~2遍,以提高臨麥9號的抗旱、抗凍能力。
4.4 田間管理
4.4.1 冬前管理 查苗補種 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對行內10cm以上缺苗斷壟的地段,應及早(在小麥1~2葉期)催芽補種,或在分蘗后疏苗移栽,補栽苗應具有2~3個分蘗,移栽時,要上不壓青,下不露白。
劃鋤鎮(zhèn)壓 小麥播種后遇雨形成土壤板結時,應及時進行劃鋤,破除板結,輔助出苗。秋冬雨雪較少、表土變干或坷垃較多時,應進行鎮(zhèn)壓。小麥返青后進行劃鋤鎮(zhèn)壓,增溫保墑,破除板結,促進根蘗早發(fā)穩(wěn)長。旺長麥田應鎮(zhèn)壓2~3遍。
防除雜草 11月中下旬要及時防除麥田雜草。根據麥田雜草發(fā)生情況,選擇適宜藥劑。闊葉雜草每667m2用75%苯磺隆1g或15%噻磺隆10g;抗性雙子葉雜草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單子葉雜草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3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雀麥、看麥娘等雜草用10%驃馬乳油4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
控制旺長 對于旺長麥田,可在越冬前或者返青前后進行機械鎮(zhèn)壓,控制旺長。
防治地下害蟲 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常年為害較重的麥田,可用50%辛硫磷乳油制成毒土,在耕種前撒施,或者小麥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順壟澆灌。
澆越冬水 于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降至3~5℃時,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澆灌越冬水,提倡噴灌或微噴,澆水600m3/hm2左右。澆水后,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保墑。
4.4.2 春季管理 劃鋤鎮(zhèn)壓,防除雜草 早春及早劃鋤鎮(zhèn)壓,增溫保墑,破除板結,促進小麥快速生長。旺長麥田應鎮(zhèn)壓1~2遍。春季防除雜草應于小麥返青后,日平均溫度在10℃以上時防除麥田雜草。
化控防倒,適期追肥 旺長麥田或株高偏高的品種,應于起身期噴施化控藥劑,防止倒伏。小麥起身拔節(jié)期間借墑溝施追肥或者趁天撒施追肥,一般追施尿素 150~187.5kg/hm2。
預防倒春寒 小麥拔節(jié)后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如果遇到大幅度寒流天氣,應在寒流來之前噴施植物細胞膜穩(wěn)態(tài)劑、復硝酚鈉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防止小麥遭受凍害。如果沒有提前預防,小麥受到凍害,也應及時噴施上述藥劑,促進受凍小麥盡快恢復生長。
4.4.3 病蟲害綜合防治 在小麥孕穗期至灌漿期,病蟲害防治可采用一噴三防技術[5],一次防治白粉病、銹病、蚜蟲、防干熱風。根據病蟲害發(fā)生危害指數,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g、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g、磷酸二氫鉀1500g兌水450kg/hm2,進行葉面噴霧防治,提高葉片和根系活力,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麥產量。
4.5 收獲 用聯合收割機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麥秸還田。